又一盛會進入倒計時,成都東部新區如何實現賽與城的共贏?


龍泉山東麓的晨霧還未散盡,城市基建專案施工現場的塔吊群已在天際線上劃出銀弧;街頭巷尾公共配套和場景空間的打造日新月異,將“未來之城”的藍圖融進城市每一寸肌理;天府國際機場晝夜不息的起降航班呼嘯掠過,在覆蓋全球五大洲的航空網路中奏響內陸開放進行曲……

成都東部新區城市核心區

成都東南,幅員870平方公里,剛剛走過建城第一個五年的成都東部新區正在拔節生長,以嶄新的城市面貌迎接一場國際性體育競賽盛會的到來——還有不到100天,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世運會)就將在成都正式拉開帷幕,坐擁世運村和9個競賽場館的成都東部新區是本屆賽事的主要賽區之一。
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一年前,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以下簡稱成都世園會)在成都東部新區主會場開幕,長達186天的會期中,各國友人走進成都最年輕的新區,深切感受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一年後,又一場國際盛會進入開幕倒計時,成都東部新區也即將再次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賽事”與“城事”的共舞下,一場新的雙向奔赴正在上演。

城市辦賽的底氣
體育,如同人類的另一種語言,是全世界傳遞共同價值的重要載體。縱觀海內外,當一座城市發展到一定能級,大型體育賽事的落地舉辦幾乎是必然事件。城市的辦賽史,往往緊密貼合著其綜合實力的上揚曲線。
近年來,我國很多大城市都在不斷升級自身賽事之城的光環。2022年成功舉辦第24屆冬奧會後,北京成為全球首個“雙奧之城”;F1中國大獎賽、上海網球大師賽的持續火爆,助力上海加速打造國際體育賽事之都……
早在2017年,成都便提出了建設包括世界賽事名城在內的“三城三都”目標。在隨後的數年裡,世界警察和消防員運動會、成都大運會、乒乓球混合團體世界盃、羽毛球湯尤杯等重大國際賽事的成功舉辦,彰顯出成都飛速提升的大型賽事承載能力和城市國際化水平。
2025年是成都世界賽事名城目標建成之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成都將舉辦國際、國內賽事89項。其中,8月7日至17日舉行的成都世運會,作為非奧運會專案最高水平的國際綜合性運動會,將是第一次在中國大陸地區舉辦。
繼去年作為成都世園會主會場“C位出道”後,在今年的成都世運會中,成都東部新區將繼續肩負重任:區內共設9個競賽場館,承擔地擲球、飛盤、救生、潛水、棍網球、美式橄欖球、摩托艇、滑水、定向、檯球等競賽專案,同時設有抵離中心(天府國際機場)、主媒體中心(國際轉播中心)、主註冊中心、世運廣場/世運體育公園、閉幕式執行中心、世運村A區(天府國際大酒店)6個非競賽場館中心。
為什麼又是成都東部新區?不難發現,這其實與城市辦賽的底層邏輯密切相關。
辦大賽大會,是有門檻的,尤其是硬體門檻。現代化體育場館、大型交通樞紐等基礎設施是承辦國際賽事的前提條件。
交通樞紐自不必說,截至目前,位於成都東部新區的天府國際機場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66條,國內航線361條,航線覆蓋居國內機場首位,同時以5490.6萬人次的年旅客吞吐量,躋身全球機場前30強。此外,成立五年來,成都東部新區已開通、投用地鐵線路3條,運營地鐵站4個,基本形成“3鐵3軌6高5快”交通體系。
而在體育場館方面,成都東部新區近乎從零起步,短時間內透過對現有場地資源的盤活利用、高效改造,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多的跨步躍升。
“我們主要透過對成都七中東部校區、成都體育學院等學校的體育場館進行高標準改造,以及對三岔湖和成都世博園2個區級城市地標內的場地進行最佳化提升,充分發揮區域獨特的山水資源優勢,做好成都世運會的賽事場館保障工作。”成都東部新區管理委員會教育衛健和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三岔湖

一個月前,成都體育學院內的地擲球場、游泳館2個競賽場館完成改造,成功保障了2025年世界運動會巡迴賽(成都站)的舉辦,順利透過“壓力測試”。4月29日,在成都世運會倒計時100天之際,成都東部新區三岔湖國際水上運動中心正式投用。三岔湖畔建設的馬鞍山、桃花島2個賽場,將承擔成都世運會動力衝浪板、索道滑水、尾波衝浪、尾波滑水4個比賽專案。這些水上賽場基於場地現有條件進行區域性臨時改造和臨建設施搭建,最大程度減少對原始生態的破壞。
據悉,作為成都世運會的主要承辦地,成都東部新區五大核心區域之一——天府奧體公園旗幟鮮明發展“體育+”產業,聚力發展“體旅科商”融合業態,目前已累計實施重點專案61個,總投資超567億元,建成投運成都體育學院、民航科技創新示範區等17個標杆專案。

成都體育學院

今年一季度,成都東部新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突破兩位數。城市新區的工業基建優勢,疊加優良生態本底打造的特色運動場景、國際航空樞紐帶來的全球可達性以及成都世園會等大型賽會積累的國際化運營經驗,成為成都東部新區迎接又一場盛會的底氣與實力。

賽事經濟的動能
眼下,賽事正在成為各地拉動經濟增長的“秘密武器”。
4月20日,43場馬拉松賽事在北京、上海等國內大小城市鳴槍開跑。據中國馬拉松官網的賽歷數據統計,這是官網記錄中迄今舉行馬拉松比賽數量最多的一天。
根據經濟學領域“馬拉松週期”的概念,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體育消費週期。以2025無錫馬拉松為例,賽事不僅創紀錄地吸引了42.9萬人報名,3.5萬人參賽,還帶動餐飲、住宿、交通、旅遊、展廳銷售和會展服務等領域合計產生超5億元的經濟效益。
馬拉松只是賽事經濟熱潮席捲全國的一個縮影。所謂賽事經濟,就是透過系統化運營賽前、賽中、賽後全週期,打造沉浸式消費場景,將體育競技轉化為“以賽促產”“以賽興城”的經濟增長點。從賽事籌備、組織執行到品牌傳播,再到衍生開發,透過體育賽事構建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既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收益,也能實現興業惠民。
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公佈促進體育消費和賽事經濟試點城市名單,成都自2020年8月入選國家首批體育消費城市以來,再度榜上有名。
近年來,成都加快推進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引領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體育產業總產值預計突破1300億元,增長約12%,體育消費總規模突破750億元,同比增長約13%。其中,以高質量籌備成都世運會為契機,成都東部新區透過加強跨界合作、強化消費聯動,正加速將體育賽事“流量”轉化為消費“能量”和經濟“增量”。
以今年3月世運會巡迴賽舉辦期間同步開展的“春約東山”賽遊季活動為例,為全面激發消費活力,成都東部新區透過構建梯度賽事體系,開展草坪挑戰賽、“風華杯”高校才藝選拔、世運歡樂跑、四川大學生定向賽等20餘項活動,實現專業賽事與群眾文體活動雙向引流,活動期間日均吸引超1萬人次現場互動。

2025年“跟著賽事去旅行”走進東部新區站“春約東山”賽遊季

同時,成都東部新區創新“節展聯動”模式,熊貓美食榜頒獎盛典與主題市集雙線並行,甄選56家本土餐飲品牌打造“運動+美食”動線。串聯運動員入住酒店、核心商圈、巡迴賽競賽場館,打造“蓉品專區”“美食市集”“世運潮玩體驗區”“非遺互動”等多元消費場景,同步發放現金消費券10萬元,帶動商業綜合體日均客流量較日常增長30%,重點餐飲消費環比增長超40%。此外,成都東部新區還依託場景生態升級文旅體驗,推出“湖畔音樂會+星空露營季+無人飛行首飛展示”三大體驗場景,配套“春遊指南”數字化導覽系統,整合9大主題186個消費點位,實現賽事核心區酒店預訂率達75%。
如今,隨著各地體育賽事熱度攀升,賽事經濟已突破單一體育產業的邊界,與文旅、餐飲、住宿、零售、娛樂、會展等業態深度融合,形成“體育+”的複合型消費生態,發揮著流量入口和消費引擎的關鍵作用,成為地方政府提振經濟、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城市影響力的戰略抓手。
以成都東部新區為切面,可以看到,城市能級決定了賽事舉辦的基礎,賽事成功則又能反哺城市全方位升級,這種“舉辦能力—發展效益”的正向迴圈讓“賽事”與“城事”共生的內涵不斷強化,深深植入城市的營城邏輯。

“賽事”與“城事”的價值繫結
“好的賽事可以活經濟、富群眾。”
不久前在成都召開的“國際體育賽事和公園城市建設”主題研討會上,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原司長劉扶民如是說。在他看來,一場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成功舉辦,除了留下賽場本身的精彩,更重要的是撬動城市的發展。例如城市風貌、交通運輸、公服設施的改善,“很多城市治理當中的難題,都能夠借賽事契機迎刃而解。”
對於成都東部新區這個剛剛成立滿五年的城市新區來說,這一層面的意義與價值顯得更加珍貴。
為迎接成都世運會,成都東部新區積極新建和提升基礎設施,最佳化改造場館、提升交通系統、做強公共服務,不僅服務於賽事需求,更促進了城市居民生活質量提高。尤其是以舉辦賽事為契機,全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一大批運動場地見縫插針地“嵌入”老百姓生活圈,城市空間的“邊角餘料”成為全民健身的“金角銀邊”。
據悉,近年來,成都東部新區成功打造龍馬湖公園等體育公園4個,建成社群運動角、綠道健身新空間等“家門口”運動空間20餘處,維修更換、改造提升體育場地、器材等設施400餘處。天府國際賽道、丹景谷漂流、林棲·活力城空中運動場等特色體育消費場景相繼投運,區域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突飛猛進。

三岔湖國際水上運動中心專案體驗

“此次投運的三岔湖國際水上運動中心,我們也明確了‘賽時與賽後並重’的原則,成都世運會期間將為比賽專案提供場館服務,會後則將面向公眾開放,帶來頂級的場地和裝置,力爭用三到五年打造成為成都及周邊具有影響力的水上運動和水上愛好者活動聚集地。”成都東部新區管理委員會教育衛健和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以人為本,讓群眾成為大賽大會舉辦的最終受益者,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以賽營城”的本質。事實上,相同的邏輯在去年的成都世園會後已經率先付諸實踐。

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

在成都世園會閉幕後,成都東部新區主會場更名為“成都世界園藝博覽園”(以下簡稱成都世博園),與三岔湖、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一併形成城市的公園配套,場館建築和配套設施則轉化為公共服務建築或產業孵化基地,在完善城市功能、承載產業佈局、創造消費場景、最佳化城市環境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不僅如此,成都世博園也成為今年成都世運會部分戶外比賽專案,以及成都東部新區常態化開展的多項體育賽事和消費活動的承載地。
世運會與世園會,一賽一會雖性質不同,卻在成都東部新區實現了價值耦合。世園會留下的生態基底,為世運會提供了優質的賽事環境;而世運會的籌備,則進一步推動了城市的韌性提升,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繪就“未來之城”的亮麗底色。
辦賽事就是辦城市。歸根結底,辦大賽大會,其實都是對城市未來要如何發展這一命題的“靈魂叩問”。考驗的不單單是辦賽的“家底”,更是承辦地如何在體育和民生、經濟和社會等多目標體系中找到平衡,透過運營找到賽事效應最大化的那個“奇點”。
而對於剛滿五歲的成都東部新區來說,這些預期的成果,已然深刻嵌入“建設成都東翼彰顯公園城市特質的現代化新城”的重要使命中,將在下一個五年、十年的時代程序中發出澎湃的迴響。
文/張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