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胡潤研究院2月底釋出的《2024胡潤中國500強》,聚焦的仍是非國有企業。河南共有7家企業上榜,有網友就此評論“河南企業支稜起來了”。
人工智慧時代,河南企業發展的“新質密碼”是什麼,未來又該往哪方面努力?在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常委,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河南歐美同學會會長張震宇。

未來河南企業可聚焦三大發展方向
記者: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5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紮實做好經濟工作。在你看來,河南企業的“新質發展密碼”是什麼?未來在哪些行業還可以重點關注?
張震宇:河南企業的“新質發展密碼”,核心在於以科技創新為引擎,融合產業鏈、政策鏈與市場活力,走出一條“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突破”的雙向發力之路。河南近年緊盯高質量發展目標,一方面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智慧化、綠色化轉型,例如透過破解關鍵技術難題,新能源汽車產量2024年突破70萬輛,工業投資增速大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佈局人工智慧、新材料、生物製造等未來產業,推動一批科研平臺加速轉化,形成許多新的增長極。
未來河南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先進製造業升級,依託宇通、比亞迪等鏈主企業,推動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等產業邁向高階化;二是數字經濟與服務業創新,發揮跨境電商“源頭工廠”和胖東來等新服務模式優勢,啟用銀髮經濟、直播經濟等消費潛力;三是綠色轉型與農業現代化,透過抽水蓄能電站、中原農谷等工程,統籌能源結構最佳化與糧食安全保障。此外,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拓展“市場採購+跨境電商”外貿模式,將為河南開啟更廣發展空間。總之,河南正以創新驅動、叢集發展、開放協同為支點,將政策紅利轉化為可持續動能,為全國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原實踐”。
河南用智慧化讓產品“會思考”
用精細化讓技術“有溫度”
記者:你曾在企業任職,也曾在河南省工信廳、科技廳任職多年,和高科技企業打交道多年,中國各行業的企業,正由傳統的“中國製造”,蛻變成“中國智造”,再進一步升級為“中國質造”,最終都是要不斷實現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能否舉一兩個你身邊發生的典型案例?
張震宇:我在企業和科技部門工作多年,感觸最深的是河南企業“從硬到軟、從大到精”的轉型故事。
比如,宇通客車從“造車”到“智行服務”的跨越。幾年前我去宇通調研時,他們剛啟動新能源轉型,工程師們還在為電池低溫效能發愁。但企業沒有止步於“把車造出來”,而是聯合中科院團隊攻關,不僅研發出零下30℃續航不衰減的“極寒電池”,還率先將L4級自動駕駛技術應用到公交場景。現在,搭載這項技術的智慧公交車已在哈爾濱冰雪路面、重慶山城彎道等複雜環境中運行了500多萬公里。
更讓我欣慰的是,鄭州的自動駕駛公交專線成了“城市溫度”的體現——透過高精度定位和車路協同實現車門與站臺對齊,方便老人孩子一步上車。這個案例背後,是河南企業對“中國質造”的深刻理解:用智慧化讓產品“會思考”,用精細化讓技術“有溫度”,本質上都是對人民嚮往美好生活的精準應答。
AI不是替代思考
而是拓展履職的“雲端智囊”
記者:DeepSeek作為一個人工智慧工具,在2024年底、2025年初開始被大家所關注。你使用過DeepSeek嗎?都問過DeepSeek哪些問題?
張震宇:作為政協委員,我始終關注科技與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DeepSeek這類人工智慧工具確實為參政議政提供了新視角。經過不斷摸索,我已經習慣於在工作生活中使用豆包、DeepSeek等人工智慧工具為我出謀劃策。我認為AI不是替代思考,而是拓展履職的“雲端智囊”,關鍵要把技術洞察與實地調研相結合,讓議政建言更接“地氣”、更具前瞻性。
我曾使用DeepSeek分析“AI+文旅”如何助力河南打造文化強省的問題,它建議透過虛擬數字人講解、遺址數字化復原等方式創新文化傳播,這與我們推動的“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品牌建設不謀而合。DeepSeek在政策推演中展現的系統性,以及在民生場景中體現的在地化創新,恰恰是河南推動“數實融合”需要的關鍵能力。
這個案例讓我深刻認識到,人工智慧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破解複雜問題的思維催化劑。未來,我將繼續探索AI在履職中的應用場景,例如模擬政策實施效果、智慧分析社情民意等,讓科技之力與中原沃土更深交融。
期待青年企業家
能在人工智慧等新賽道勇闖“無人區”
記者:青年企業家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和主力軍,他們常具有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敢於嘗試新技術、新模式。請您談一談對新生代企業家的寄語、期望?
張震宇:青年企業家是時代浪潮的弄潮兒,期待他們在人工智慧、綠色經濟等新賽道勇闖“無人區”,用硬核科技突破產業邊界。既要保持敏銳嗅覺與戰略定力,在數字經濟中鍛造核心競爭力,更要帶著中國智慧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向世界展現東方商業文明的新正規化。
希望他們把企業發展融入國家大局,用商業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環保事業,讓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同頻共振。國家正構建更包容的創新生態,為實幹者護航。相信他們既能抓住科技革命機遇,也能在風浪中校準航向,用青春書寫中國商業的新傳奇。
來源 :頂端新聞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