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潘禮德擔任評委會主席

第七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組委會近日宣佈,柬埔寨導演潘禮德將擔任洛迦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電影節將於 2025 年 8 月 6 日至 16 日在瑞士洛迦諾舉行。
洛迦諾電影節是世界影壇歷史悠久的大型國際電影節之一,近些年來,華語作品在洛迦諾紛紛嶄露頭角,剛剛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畢贛導演曾憑藉《路邊野餐》斬獲“當代影人”競賽單元最佳新導演獎、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及兩項大獎。在第74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邱炯炯創作的《椒麻堂會》以其深刻的藝術價值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榮獲了評委會大獎。
潘禮德作為世界知名紀錄片導演,曾多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他執導的紀錄片《殘缺影像》曾獲第66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並提名第86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並非一幅畫面,而是用電影手法對調查過程加以記錄。某些畫面本應缺失,由其他畫面來代替;這裡有生命、鬥爭、痛苦、美麗、消失臉龐的悲傷、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有時甚至是優雅和勇氣:但絕不是遺忘。”——潘禮德

三年零八個月,從1975年至1979年,柬埔寨在紅色高棉政權的統治下,有40—300萬人死於饑荒、勞役、疾病或迫害等非正常原因,被稱為20世紀最大的“人禍”之一。消失的生命、殘酷的鬥爭、以及種種的痛苦,一段想要被遮掩的的歷史,那些倖存者如何儲存、講述自己的記憶?
潘禮德導演用這部影片來告訴世人:對待這些過往的最佳方式絕對不是遺忘,我們需要的是正視歷史,理解歷史的優雅和勇氣。
殘缺影像 / The Missing Picture導演: 潘禮德片長: 95分鐘
用黏土雕刻的動畫紀錄片,關於死亡和絕望的歷史,這是潘禮德導演的“紅色高棉紀錄三部曲” 之一《殘缺影像》。
1975年,在紅色高棉政權期間,11歲的潘禮德和很多柬埔寨人一樣被投進了勞改營,其間他失去了許多親人。4年後,他逃了出來亡命泰國,1年後輾轉巴黎,考取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對於這名柬埔寨導演來說,影像絕不是單純的娛樂工具,它還承擔著重塑歷史的重任。
導演潘禮德
2003年,潘德禮歷經3年拍攝的《S21紅色高棉殺人機器》一經出世便橫掃了大批國際獎項,包括當年的戛納電影節 Francois Chalais 獎、芝加哥影展最佳紀錄片獎、哥本哈根影展評審團大獎、萊比錫電影節節金獎、影評人獎、日本山形紀錄片電影節新浪潮獎等。此後,“紅色高棉紀錄三部曲”的另外兩部《杜赫:煉獄魔王》和《殘缺影像》分別於2011年、2013年上映。
不同於前兩部的直接採訪、事件搬演,《殘缺影像》採用了特殊介質——泥人,導演用黏土雕刻出一部關於死亡和絕望的動畫紀錄片,關於歷史,也關乎他自己的記憶。
導演潘禮德認為,這些小人不僅僅是黏土形象,它們更代表了人類的精神本質:每個人最終都會像黏土一樣化為塵埃隨風而逝。在柬埔寨,人們相信當人死去之時,靈魂不會隨之而亡。所以這些黏土捏成的小人,也正代表了那些在屠殺中的死難者之靈。
雖然題為《殘缺影像》,導演希冀透過自己的方式找回某種記憶,而有時,一種殘缺也是一種存在的證明。
1970年,轟炸聲迫近,金邊不再安全。1975417日,紅色高棉進駐首都,他們號稱“結束不公與剝削”,然後洗劫了城市。他們將普通居民塞進一列列火車驅逐出金邊,把他們送往重兵把守的田野進行“改造”。
▲  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們因過度飢餓而浮腫,尚未成熟的大腦卻又被狂熱的非理性口號所佔據。他們就像一群忘記人倫的小野獸,人性全部的兇殘本性被激發的淋漓盡致。在扭曲的法典和無人性的洗腦下,構成社會的最小組織家庭,都變成了黑暗森林的鬥獸場,孩子舉報母親,妻子構陷丈夫,他們努力的摧毀著每一段維繫人性的基本社會關係,有時甚至並不是為了生存。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