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公共衛生·
美國負責更新避孕科學指南的CDC團隊被解僱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作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本月初大規模裁員的一部分,專門負責編寫和更新醫生避孕護理科學指南的8人團隊也被解僱了,這些指南是醫療服務提供者指導病人使用最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的重要參考資料。
該指南名為《美國避孕藥使用醫療資格標準》(U.S. Medical Eligibility Criteria for Contraceptive Use,MEC),綜合了已發表的證據,為處於哺乳期、患有肥胖症、紅斑狼瘡、腎病或有感染艾滋病毒風險等多種疾病的人推薦避孕方法。最新版本於2024年8月出版,同時出版的還有一套常用的配套指南,用於解決諸如陰道出血等的實際問題。在過去12個月中,MEC是CDC《發病率與死亡率週報》(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中瀏覽量排名第三的出版物,相關的實用指南瀏覽量排名第五;一款為醫療服務提供者提供相關指南的應用程式也被下載了50多萬次。而此次對該團隊的解聘意味著該指南的最新版本可能是最後一版。(Science News)
· 天文學 ·
木星雲層驚現冰雹:改寫氣態行星大氣認知

木星高層大氣(即對流層)的橫截面圖,展示了跨越赤道區域(EZ)的一條南北向風暴帶的深度。藍色和紅色分別表示氨氣含量高於和低於正常水平的區域。透過追蹤氨氣分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項新研究表明,木星上快速變化的天氣系統大多非常淺層(左側),但有兩種型別的風暴——快速上升的氨氣羽飾(中間)和類似龍捲風的渦旋——能夠深入大氣,並導致氣體混合被破壞。大規模風暴還會產生“泥球”,其降雨深度甚至比羽飾和渦旋更深。圖片來源:Chris Moeckel, UC Berkeley
在距離地球7億公里的木星雲層深處,科學家首次證實了木星"冰雹"的存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團隊透過分析朱諾號探測器資料,結合地面射電望遠鏡觀測,構建出首幅木星大氣三維模型,發現這種由氨水冰殼包裹的冰雹能將氨氣帶入大氣深層。相關研究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揭示了氣態行星大氣混合的新機制。
傳統理論認為木星大氣因劇烈風暴充分混合,但2010年射電觀測發現上層大氣氨氣異常缺失。2020年提出的"泥球"假說認為,雷暴中上升氣流將水滴抬升60公里,與氨氣混合凍結成直徑達10釐米的冰雹。此次研究透過朱諾號微波輻射計資料,在雲層下150公里處發現氨氣富集區,這正是泥球蒸發釋放氨的特徵。三維模型顯示,木星天氣系統大多侷限在雲頂10-20公里,但巨型風暴能穿透至水雲層(約80公里深),觸發泥球形成。這些冰雹以每秒百米速度墜落,單次可攜帶相當於自身重量3倍的氨氣,最終在高壓高溫區域解體。這解釋了為何木星大氣呈現"上層沸騰、下層停滯"的分層特徵——就像滾水壺表面沸騰但下層平靜。該機制可能普遍存在於土星、天王星等氣態行星,對系外行星成分分析具有警示意義:雲層化學成分未必反映行星內部真實組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 動物學·
果蠅為躲避蟎蟲犧牲睡眠

圖片來源:Andrew Higley
昆士蘭革蟎(Gamasodes queenslandicus)是一種寄生在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身上的蟎蟲,會導致宿主迅速耗盡營養儲備,降低其繁殖成功率,甚至致死。近日,一項《自然》(Nature)上的研究發現,一些雄性黑腹果蠅為躲避寄生蟲,不得不犧牲寶貴的睡眠。
科學家在昆士蘭捕獲了野生果蠅,在實驗室中繁殖了16代,並篩選出在夜間近距離接觸蟎蟲後毫髮無損的雄性果蠅。研究表明,這些果蠅睡眠較少,在夜間更警覺,耗氧量更高。進一步研究顯示,其體內超過30%的代謝基因表達更活躍,表明其能量消耗速度更快,更易感到飢餓。這為理解動物為提高生存率做出對應犧牲提供了新的見解。(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 農學·
研究破解柑橘黃龍病重要科學難題

靶向蛋白降解的柑橘黃龍病抗性調控機制。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柑橘黃龍病被稱為“柑橘界的癌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葉健團隊等解析柑橘抗黃龍病核心分子機制,並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篩選出可有效防控該病害的小肽。4月11日,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該研究透過挖掘我國柑橘屬及芸香科遠緣種質資源,首次發現植物茉莉素訊號通路核心轉錄因子MYC2及其互作E3泛素連線酶PUB21構成抗病調控樞紐。研究發現,柑橘的“遠親”即花椒、咖哩等植物存在的PUB21DN旁系同源體,透過39位關鍵氨基酸變異形成顯性負效應,增強MYC2蛋白穩定性,啟用多種抗病蛋白及次生代謝物合成通路,使柑橘獲得對黃龍病的高抗甚至免疫能力。基於天然抗性機制,研究構建了全球首個靶向穩定MYC2蛋白的藥物篩選系統,並引入深度學習演算法,在百萬級分子庫中高效篩選出APP3-14等系列治療小肽。經跨緯度多中心田間試驗在廣西和江西等地證實,該小肽可顯著抑制黃龍病菌定殖,阻斷病害傳播鏈,且單季防控效率達80%。這一研究破解了困擾國際農業界缺乏柑橘黃龍病抗性基因的科學難題,併為全球柑橘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中國科學院)
· 航天·
我國成功構建地月空間三星星座
遠距離逆行軌道(Distant Retrograde Orbit,簡稱DRO)是地月空間中一類十分獨特軌道,它順行繞地、逆行繞月。其中位於相對地月的勢能高位軌道族,是連線地球、月球和深空的交通樞紐,具有低能進入、穩定停泊、低能全域可達等獨特屬性,是地月空間的天然太空港。
2017年,空間應用中心科研團隊刻畫了DRO的動力學相空間結構,定量揭示了其低能入軌特性。2024年2月3日,首顆試驗衛星DRO-L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並正常開展相關實驗;2024年3月13日,DRO-A/B雙星組合體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但由於上面級飛行異常,衛星未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經過多次近地點軌道機動補救,DRO-A/B雙星組合體最終準確進入預定軌道。2024年8月28日,DRO-A/B衛星組合體成功分離。8月30日,DRO-A/B衛星與DRO-L衛星成功實現了三星互聯互通的組網模式,這是國際上首次驗證117萬公里K頻段星間/星地微波測量通訊鏈路,取得了地月空間大尺度星座構建核心關鍵技術。(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撰寫:馬一瑗、冬鳶、王昱
審校:冬鳶、王昱
封面來源:pixabay
-電商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