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綠意盎然的篔簹湖畔,晨跑者輕踏步道,新人們在湖岸留下幸福剪影,候鳥掠水而過,泛起陣陣漣漪。如今的篔簹湖,碧波盪漾、生機勃勃,已然成為廈門這座海濱城市的“會客廳”和綠色地標。
而在四十多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篔簹湖尚為廈門內灣漁港,各種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長期直接排入湖中,湖水發黑發臭、魚蝦絕跡,市民稱其為“死湖”。
1985年,32歲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廈門擔任市委常委、副市長,履新伊始即著眼長遠。翌年,他領導編制《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以下簡稱《發展戰略》),擘畫廈門未來十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

2024年12月31日,人們在福建省廈門市南湖公園遊玩、拍照。 當日是2024年的最後一天。歲序更替,華章日新。辭舊迎新之際,在祖國的各個角落,人們在平凡煙火中追尋生活的美好。新華社發(曾德猛 攝)
這份戰略報告由習近平同志親自牽頭,十幾家單位、100多位專家學者和相關工作人員組成課題組,經過一年半廣泛調研、反覆論證,最終形成一部逾20萬字的系統性成果。報告將生態環境保護置於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並對篔簹湖水汙染髮出明確警示:“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急速給予治理。”
《發展戰略》中的一句論述擲地有聲:“本市的生態環境實為優越,在發展特區經濟的同時,一定要防止環境汙染,保持生態平衡,為廈門地區人民和子孫後代保護和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生產環境。”
《發展戰略》全面勾畫出廈門未來十五年的發展藍圖,涵蓋經濟建設、產業佈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精神文明建設與教育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提出了自由港的初步設想,開啟了廈門城市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
“現在回過頭看,《發展戰略》高瞻遠矚,解答了特區怎麼發展的問題,”廈門市原計委副主任、參與戰略編制的鄭金沐表示,“習近平同志在上世紀80年代就體現出一種甘於做鋪墊、甘為後人種樹的精神境界,這一點非常了不起。”
廈門大學原副教授劉連支亦參與了《發展戰略》的撰寫。他回憶,當年廈門特區的發展猶如“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中,習近平同志就是帶領廈門人民一起過河的引路人。”
他說:“這份戰略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示之一是規劃本身的長期性、持續性、可操作性至關重要。規劃必須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發展戰略》不僅是廈門城市建設的重要起點,更集中體現了習近平同志一以貫之的治國理政理念。早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展現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優先的發展思維。
1988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著手治理篔簹湖汙染問題。面對資金難題,會議明確“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給1000萬元”,相當於當年全市基本建設投入的1/10,比之前十幾年的總投入還多。
習近平同志還創造性地提出了系統治理篔簹湖的“20字方針”(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為湖泊綜合治理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實踐正規化。
“當時廈門發展的底子比較薄,經濟發展非常迫切。部分領導幹部選擇把錢投到經濟效益好的地方去。習近平同志卻強調要算‘生態賬’,這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 時任廈門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張益河說。
其後,廈門持續推進五期綜合整治,投入資金約19.9億元,一張藍圖繪到底,取得顯著成效。如今的篔簹湖水質顯著改善,生物多樣性持續提升。近年湖區共發現63種游泳生物、約200種浮游動植物,累計發現15目37科98種鳥類。
篔簹湖的蝶變,正是《發展戰略》從藍圖走向現實的生動縮影。
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表示:“這部《發展戰略》可以說是體現了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許許多多創新理念和實踐探索的整合式文獻,為廈門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源頭活水。”
“在《發展戰略》中,通篇貫穿著‘創新、綠色、開放’等發展理念,不僅科學規劃了經濟建設戰略重點,還前瞻性部署了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精神文明建設、教育人才等方面的工作。這也反映出,早在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就萌發出現代化不只是經濟的現代化,更是科技、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協調發展的現代化的重要觀點。”
在《發展戰略》的科學引領下,廈門城市發展取得長足進展。1985年至2024年,廈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分別高出全國和福建省同期增速5.1和2.8個百分點。
其中最具前瞻性的部署之一,是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設計。《發展戰略》提出,廈門要“擴大對外開放,抓緊實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這是廈門對外開放的“關鍵一招”,為後來的自貿試驗區建設提供了思想先導和路徑引領。
廈門自貿片區建設正是在這一戰略指引下破題起勢、蓬勃發展。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主任何東寧表示:“現在廈門自貿片區的發展就是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高水平開放的信心,以制度創新來推動高水平開放,以制度創新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資料顯示,廈門自貿片區新增註冊企業已超過4.2萬家,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超過12%。2024年,廈門自貿片區以全市2.6%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12.4%的地區生產總值、35.5%的外貿進出口總額和30.6%的實際利用外資。同時,片區還建成了國內最大、全球重要的第三方航空維修基地,成為廈門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的又一重要支撐點。
同時,在《發展戰略》中,產業發展的藍圖也早已繪就。《發展戰略》提出,“用電子技術等高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形成技術複合體。”40年來,廈門電子資訊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產值由1985年的4.87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2279億元,增長466倍,成為廈門第一支柱產業。
“廈門城市發展的高素質和高顏值特色給了企業很大的助力,”美圖公司副總裁許俊說,“我們的辦公區臨海而建,設計師們抬頭就能看到海。這是一種‘生態激發靈感’的辦公理念。廈門有一種天然的藝術氣質,是創意人才成長的沃土。”
服務祖國統一大業是廈門的重要使命。《發展戰略》提出:“要把中央對臺的戰略決策貫穿在特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規劃中,在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形成與臺灣有共性發展、互相促進的經濟社會環境。”
習近平同志當年親自推動廈航的組建,推動解決飛機採購、資金週轉等關鍵問題。如今,廈航已成為兩岸交流的重要空中橋樑。截至2025年5月,公司累計聘用的臺灣乘務員達304人,居大陸航空公司首位。
來自臺灣的廈航乘務長陳於萱說:“廈航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家’,越來越多臺乘小夥伴在廈門紮下根來、安居樂業。未來,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繼續在萬米高空架設兩岸融合發展的橋樑。”
“使廈門成為經濟繁榮,科技先進,環境優美,城市功能較為齊全,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的海港城市”——這是《發展戰略》確立的發展目標。如今,許多設想已成為現實,同時,其所確立的發展理念及其蘊含的“中國之治”的密碼具有深遠意義。
當前,中國“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正穩步推進,廈門經驗再次受到廣泛關注。
習近平同志在對“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把頂層設計與問計於民統一起來,加強調研論證,廣泛凝聚共識。
鄭金沐回憶,習近平同志在領導編制《發展戰略》過程中,親自率團赴京聽取專家意見,組織國際研討會,赴新加坡考察,廣泛匯聚智慧,科學謀篇佈局。
“《發展戰略》描繪了十分科學而有前瞻性的戰略宏圖,為廈門經濟特區發展指明方向,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鄭金沐說。
記者:徐偉 胡美東
編輯:李雪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