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保釋後,柯文哲再度被羈押,已確定要在拘留所過年。
在2024年12月27日至2025年1月2日重獲自由的幾天時間裡,柯辦了幾件重要的事情,其一是到民眾黨總部親辭黨主席一職,其二是跟代理黨主席黃國昌進行交接。
根據黃國昌透露,柯文哲當時拿了紙和筆,表示時間緊張,趕緊討論;他隻字不提自己的案子,反而是詳細規劃了民眾黨未來十年的發展。
柯案未來如何落地尚難預料,根據目前檢方的起訴書,總求刑為28年六個月及併科罰金5000萬元,褫奪公權10年。
即使打個五折、三折算,柯文哲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已經結束,未來他只能透過民眾黨這個平臺間接施加影響力。

柯文哲請辭當天,民眾黨在其官網釋出公告,宣佈第二屆黨主席補定於2月15日舉行,隨後立法機構總召、代理黨主席黃國昌和前民意代表蔡壁如二人表示有意競選。
黃國昌是前“小綠黨”時代力量的首任黨主席,也是蔡英文臺大法律、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學弟,最初也是由民進黨扶上政治舞臺。
2020年1月的選舉中,時代力量因政黨票不足全軍覆沒,此後他蟄伏了一段時間,於2023年11月加入民眾黨,被柯文哲收入麾下。
新人想要站穩腳跟往往得交投名狀、表現得異常有戰鬥力才行,因此黃國昌批評民進黨不遺餘力,很合民眾黨年輕支持者們的胃口。
2024選舉結束後,黃出任民眾黨立法機構總召,露臉機會非常多。
按理來說黃國昌作為一個外來戶,由他出任民眾黨主席有鳩佔鵲巢的感覺,不過柯文哲及其支持者好像並不在乎,大家要的就是一個“爽”,喜歡看黃國昌罵民進黨。
與黃不同,蔡壁如是民眾黨內跟隨柯文哲時間最長的人,時間跨度超過二十年;早年柯在臺大醫院當醫生時,蔡壁如就是他身邊的護士。
後來柯文哲時來運轉做了臺北市長,蔡以市長辦公室主任的身份繼續輔佐他,因做事雷厲風行、執行力強,故有“血滴子”之稱,也被稱為“地下市長”。
蔡壁如一路見證了民眾黨從無到有,資歷輩分除柯文哲外無出其右。
2024年民意代表選戰中,她曾深入“困難選區”打拼,在嚴重缺乏資源的情況下到臺中第一選區跟民進黨候選人、時任立法機構副負責人蔡其昌PK。
憑藉國民黨籍臺中市長盧秀燕等人的支援,蔡壁如從最初落後30個百分點一路殺到難捨難分。
儘管最終以45.1%比49.6%的得票惜敗,但仍創下近四屆以來最佳戰績——蔡其昌2012、2016、2020得票分別為54.5%、60.1%和66.7%。
2024年2月,蔡壁如接受臺中市市長盧秀燕邀請出任臺中市政府顧問,同年12月辭職。

黃國昌(右)與蔡壁如(左)。蔡壁如是“藍白合”的標誌性人物,她明確表示“若能當選黨主席,將攜手在野力量迎戰2026年地方選舉”。
1月19日,民眾黨舉行黨員代表大會,進行中委、中評委改選。
表態爭取黨主席的蔡壁如拿下31票,以第五名進入中委當選名單,得票大不如選前的預估。
這樣的結果令黃國昌氣勢大振,首次主持“全代會”的他顯得氣定神閒,威嚴十足。
會上,支援蔡壁如的中委張凱鈞質疑選舉作業方式有作票之疑,黃國昌回應時,張仍繼續發表想法,黃遂打斷道:
“要尊重別人發言,你提議內容我聽到了,我回復的時候不要插嘴,這恐怕不是好行為。”
1月22日,民眾黨開放黨員線上連署,達標門檻為300人;結果黃國昌1分鐘達標,連署30分鐘後已獲得1922人支援,遙遙領先蔡壁如的72人。
連署1月24日截止,黃國昌和蔡壁如皆透過門檻,但黃國昌以7088票大幅領先蔡壁如的401票(全臺約有32000名民眾黨黨員)。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公佈的最新民調顯示,隨機抽樣中,高達32.9%受訪者認為蔡更適合擔任民眾黨魁,黃國昌為30.4%,3.2%對兩人都予肯定,17.6%對兩人都否定,未明確回答的有16.0%。
但是單看民眾黨支持者意見,黃以74.6%支援度穩壓蔡的18.1%。
之所以出現一邊倒的局面,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蔡壁如深入臺中、遠離民眾黨政治中心已有數年之久,在“後柯文哲時代”的權力爭奪中遭到邊緣化。
2、島媒盛傳,蔡壁如在接受北檢約訊時講了一些對柯文哲案情不利的話,引發民眾黨支持者憤怒。
3、現在民眾黨唯一的一支政治力量就是在立法機構的八席民意代表,作為總召集人的人黃國昌掌握實權,藉此獲得大量媒體曝光機會。
4、蔡壁如之前的履歷很輝煌,但如今已無職務在身——選舉惜敗也是敗了,跟勝利之間有難以跨越的鴻溝。

參加《少康戰情室》節目的蔡壁如。
自新千年以來,臺灣政壇呈現出一種有趣現象:鐵打的藍綠對抗,流水的“第三勢力”。
2000年至2016年間,宋楚瑜的親民黨曾作為“小藍”和“橙色力量”扮演關鍵少數角色,當時大家討論的是“國親合”。
200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實力雄厚的國民黨和擁有“人氣王”宋楚瑜的親民黨(類似2024年的民眾黨和柯文哲)組建聯盟。
坊間傳言,國民黨之所以能夠打動宋楚瑜讓他屈當副手,一個重要原因是許諾連戰只做一屆,2008年提名宋楚瑜。
為了確保國民黨不反悔,當時還商議好勝選後宋楚瑜迴歸國民黨,接掌國民黨主席——黨主席對提名候選人擁有巨大話語權。
按照計劃,國親兩黨將在2004勝選後,讓連戰以國民黨主席兼候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身份訪問北京,為兩岸政治磋商開路。
然而很可惜,在“319槍擊案”的突發背景下,阿扁最終以29518票的微弱差距險勝連戰,其中無效票高達33萬多張(2000年選舉時只有12萬張)。
歷史機遇就這樣疏忽而逝。

連戰和宋楚瑜在野強強聯合,準備PK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2003年4月。
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是親民黨“迴光返照”的一戰,由於“換柱風波”的衝擊,部分深藍民眾對朱立倫極其不滿,改投宋楚瑜——宋最終拿下了12.84%的得票,為親民黨爭取了三席不分割槽民意代表席次。
也就在這一年,隨著藍綠盤子開始發生變化,時代力量等“小綠”黨開始崛起。
“小綠”的口號往往是“我是更好的民進黨”,他們批評民進黨已經“國民黨化”,日益腐敗、喪失初心,以此吸引綠營支持者。
因“象限”限制,“小綠”黨不可能選擇跟國民黨談合作,它們能夠發揮的一點作用主要是分民進黨的票。
直到柯文哲橫空出世,才讓島內繼2000年和2004年之後再次有了“三咖督”的氛圍。

過去一年裡民眾黨屢遭重創,唯一的地方縣市首長高虹安已被判刑停職。
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間,“藍白合”佔據了絕對的流量頭條,讓民進黨驚出一身冷汗。
為了永絕後患,賴清德有相當的初衷徹底解決掉柯文哲威脅,恢復民進黨熟悉且擅長的藍綠對決模式。
在接下來的2026年縣市長選舉和2028年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民眾黨該何去何從,是陷入分裂、獨自參選到底、泡沫化、爭當“反綠共主”,還是繼續與國民黨合作,都會為島內政壇帶來新的變數。
如果說2026是民眾黨的期中考試,那麼2028就是決定其命運的一戰。
屆時一旦民眾黨難以跨越5%的政黨票門檻、失去立法機構不分割槽席次,將立刻步親民黨後塵,成為那種“被人遺忘的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