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大J,點選🔝關注我
都知道閱讀重要,但每天光寫完作業就到晚上了; 最好要有2小時大戶外,但回家又要寫作業又要上網課,根本沒時間; 學齡前報了不少興趣班,上了小學後時間是真不夠用啊,取捨不了啊……

先來說說重要的事情沒時間做。
小D放學是5點,到家5:40,稍微休息一下就吃晚飯了。晚飯後開始做作業,低幼年級的時寫字慢,作業雖然量少,但也做得慢;高年級後,作業量明顯就上去了。
我是很重視閱讀的,但講真也體會到了深深的“心有餘而力不足”。真的想做啊,真的沒時間啊。
我並不算特別焦慮的,真的沒時間了,那就不做唄。我們真的有一段時間放掉閱讀了,但我後來發現,情況並沒有變好,仍然是疲於應付作業。
而且三年級是個分水嶺,要開始寫作文了,不光語文要靠閱讀,連數學的應用題都變複雜了,這時候我發現,閱讀能力又成為了“卡點”,且不說是否一定提分,但作業完成速度裡讀題速度真的蠻關鍵。
這時候我就退一步審視“小D的放學時間去哪了”,我發現,完成作業是“重要且緊急的事”,閱讀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所以我們總習慣先把作業當成第一象限的事情來處理,而總想著,等作業速度提高了,再加入閱讀。

然後呢?就再也沒然後了,且不說孩子的作業速度是不是真的提高,但凡陪著孩子寫作業的,基本上都是等到孩子寫完了長吁一口氣,大機率是沒有心力、穩定的情緒狀態再抓閱讀的(孩子也一樣的情況)。
那怎麼辦呢?後來,我就做了一個小調整,我家每天開始作業之前先進行30分鐘閱讀。
我們最近讀的,中英文都有↓


就是這麼一個順序調換,無解的難題就一下子盤活了,而且親測下來,反而起到了1+1>2的效果。
我發現,閱讀,尤其是大聲朗讀是個很好的熱身準備,可以讓小D更快進入到接下來的學習狀態。而且一段時間的閱讀,也讓她能更熟練、更仔細地“讀”題,這個促進效果讓我覺得很神奇。
更加關鍵的是,閱讀這件事,從根本找不到時間做,變得好堅持了,因為都是在狀態好的時候就做的,沒借口可以找。
而作業是“重要且緊急”的,哪怕後面孩子真的累了,我們自己也好,孩子也好,都會有一定覺悟,還是希望堅持做完的。

當然,實踐過程中,大家也可以靈活調整。一開始,我們就是每天讀15分鐘,哪怕每天讀5分鐘都行,關鍵就是“每天”。
另外呢,如果今天孩子或者我們自己的確不在狀態,那麼先大聲地把語文和英語課本讀一下,這也算是閱讀。
我本來以為讀熟課本是個預設選項,後來才發現,身邊不少孩子都是著急做題,著急各種網課,唯獨忽略課本這個“主餐”。
最後還要延伸一下,如果做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孩子說“不會”,咱們第一步永遠是讓孩子把題目讀出來,不少孩子就是閱讀能力弱,導致沒能理解題目要求。
你們看,順著這個思路下去,是不是就發現,閱讀無處不在,閱讀從來不是完成作業的對立面,用起來還能促進作業高效完成。
這個班都報了三年了,之前還抗拒,現在都上手了,真的停嗎? 這個班孩子一直很喜歡的,現在說放棄就放棄嗎?

1. 技能型的:游泳、體適能/體操、輪滑
2. 競技型的:這類小D都沒有,就是為了去拿名次得獎的
3. 興趣型的:戲劇、打鼓、攀巖
我私心是希望她留下打鼓,畢竟家裡還特地挪了一個地方買了一臺電子鼓。你們看,老母親永遠會在做決策的時候想到那些已經“擁有”的東西。
既然這個類目是興趣型,那麼就該真正以孩子興趣為主導,我就同意了。

我寫了3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點選閱讀原文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