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前後,她們最需要什麼?我們詢問了100名女性——

還記得之前引爆討論的一張芒果圖嗎?

芒果沒什麼錯,只是它太像產後的撕裂傷了。

很多女孩說,「我以為我已經夠了解生育帶來的損傷了,直到我看到了這張圖」、「你們生過的真的嘴好嚴」。
「生過的嘴好嚴」——這句這句網路調侃背後,是無數女性獨自吞嚥的生育真相。
從備孕開始,激素針就讓她過敏,懷著懷著,恥骨聯合分離讓她蹲不下身。
在這個文化裡,生過以後不能洗頭,而在另一個文化裡,流傳著「生完就能逛街」的傳說。
她們在孕早期嘔吐,在產後漏尿,在堵奶高燒的深夜流淚,樁樁件件卻又被一句「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堵住了嘴。
此前, KY 聯合 Bella ISLA 艾嶼月子向女性發起了一封《生育坦白書》,在回收的一百多條徵集中我們終於搞明白,在這個女性最脆弱的時候,她最需要的是什麼。
女子本不弱
沉默卻被美化為「堅強」
在《生育坦白書》中,一位女性這樣寫道:
堵奶的深夜,我抱著孩子坐在黑暗裡,突然意識到,不是為母則剛,而是無人可依。
這裡面有一個荒誕的悖論:社會用「為母則剛」要求女性獨自吞嚥苦楚,卻又用「女子本弱」否定她們與生俱來的力量。
但事實是,女子並不弱。
在強韌與否這件事上,一項集結了 20000 多名被試資料的元分析發現,兩性的心理韌性沒有顯著的區別。即便有輕微的差異,也是女性的韌性更強一些[1]
而且,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女性顯示出了更多的創傷後成長(post-truama growth),即她們不但能從傷痛中恢復,還更能從傷痛中總結經驗、變得更強[2]
很多人或許覺得女性看起來更容易受傷、更情緒化,但這種面對傷痛的第一反應,並不能說明她們更弱。
但是,生產前後,確實是她們最脆弱的時候。
一項針對 2000 名孕婦的縱向追蹤研究發現,她們在懷孕前,有 11.7% 的可能性患有抑鬱症狀,而在孕三期時,這個患病率上升到了 25.2%[3]
另一項研究保證了新媽媽們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和家庭狀況,即便如此,四千多名新媽媽中有 15.4% 的人被確診為抑鬱症。包括所有其他沒有被確診的新媽媽,平均每人有 1.4 條抑鬱症狀[4]
這種驟然下降的心理變化,可能是因為在備孕到產後的全程,她們的身體發生了無法控制的變化:
多囊備孕前前後後有3年多,可能因為激素用藥的影響,讓肝長了一個六七釐米的良性結節,不得已要切掉左半肝。
疤痕體質,後面在身體上留下五個洞的疤,和一條八釐米左右的長疤痕。
很明顯,很醜,每次穿衣服看到都很討厭。
-匿名
我直到今天都還沒有走出對自己身體的懷疑。
孕早期孕反加漏尿,晚上八點的下班路上,我一邊走路一邊忍著反胃,因為害怕嘔吐擠壓的漏尿。
但最後還是沒忍住,在人來人往的路邊,一邊吐一邊漏尿,吐得越狠尿得越多,最後褲子都溼了,不敢坐地鐵,後來打車回家的,感覺這是自己這輩子最狼狽的時刻了。
從產後第二個月開始,我發現我的抵抗力大不如前,我從一場感冒開始,經歷慢性牙根尖、陰道炎、尿血,直到昨天晚上還因為陰道癢無法入睡。
-小裕子
角色的驟然改變,身邊親近的人們的不理解,也會讓她們如墜冰窟:
寒冬半夜堵奶,乳房很痛很痛,寶寶吸得辛苦。
寶寶很崩潰,我也很崩潰。
去看醫生,大家只會說是你喂得不好。
可是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我和她也需要磨合,何況她也不受控制呀。
最嬌嫩的地方也是最堅強的地方,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哭了,生氣了,我會更堵,奶也會不好。我只能強忍著這一切。
太多了,實在太多受挫的瞬間,當媽媽太難了。
-菜菜子
使喚孩子爸爸給一下尿不溼,但他已經上床了。
他惡狠狠說為什麼不早點說。他的嘴臉真噁心。
-馬瓊
還有很多很多真實的故事,囿於篇幅,我們無法一一展示。
那些深夜堵奶時強忍的嗚咽、被伴侶惡語刺穿的瞬間、在“本能就該會”的指責中坍塌的自信——這些故事裡真正令人窒息的,不是生理的疼痛,而是沉默的共謀:
當這些隱秘的身心折磨反反覆覆地刺痛她們,社會卻只願遞來“為母則剛”的鎖鏈。
她們所需要的
是一句句「回聲」
慶幸的是,在徵集裡,我們問大家,“從備孕開始到現在,你獲得過什麼樣的支援和幫助,讓你稍微好過了一點”,仍有超過 2/3 的參與者寫下了希望:
隊友雖然有男性常備的遲鈍和缺少感性,不能察覺我面臨的困境和難過,但只要我傾訴,他就會理解並提供支援。
更感謝媽媽辭了手頭工作來照顧我,從寶寶出生前,一直到現在寶寶七個月了。
-木棉樹
除了靠譜的伴侶,家人、朋友甚至有共同經歷的同事、網友,都給了她們力量:
生產過的寶媽對我表露出來的各種善意和小禮物,讓我深刻感受到 girls help girls。
-匿名
一位朋友在產前很關心我,反覆叮囑我一些事項,關心我的生產進度,送了一些寶寶日常用品。
在產後她好像知道我忙於應對各類問候資訊和簇擁而上的親朋好友、疲於照顧自己和剛出生的孩子,
簡單祝賀後就沒再多打擾,碰到這樣體貼的朋友感覺也很不容易。
-康小康要小康
還有一些人,在專業人士那裡獲得了幫助和啟發:
心理諮詢師說,你的軀體化疼痛可能是因為你覺得只有在很痛的時候才能夠求助,因為無法表達求助,所以身體一直在疼痛。
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匿名
我入住了艾嶼月子中心,整個團隊護理長、史護士和姜阿姨的悉心照料都讓我這個新手媽媽減少了極大的壓力。
護理長半夜幫我按摩,姜阿姨幫我冷敷減輕疼痛。泌乳顧問後續幾次的手法解決了我的堵奶問題。直到現在親喂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了。
月子飲食豐富可口又嚴控卡路里,給我帶來了很好的體驗。史護士和姜阿姨輪流帶盈盈。找艾嶼這樣專業的月子中心真的很重要!現在產後兩週左右,身體恢復超出預期。
人生下一站已啟程——陪伴盈盈的成長!
-青島艾嶼月子的姜蕾媽媽
是的,生育這件事,並不是女性獨自一人完成的。
在一項關於女性孕期前後心理健康的調查中,研究者們發現,婚姻質量越高、接收到的社會幫助越多的女性,患有圍產期抑鬱疾病的可能性越低[5]
如果一名女性在生產前後缺乏丈夫的支援、朋友的理解和家人的關心,她在孕期感到焦慮、甚至自我傷害的風險都會增大[6]
這就說明,我們僅僅讓女性進行「生育坦白」是遠遠不夠的,真正能給她們力量的,是來自她周圍的、對她所經歷一切的「回應」。
當社會仍習慣用「為母則剛」搪塞責任,當系統性的支援依然缺席,我們決定親手建造回聲壁——
這是一座名為「艾嶼」的島嶼。
作為國內首個以心理療愈為核心的月子護理品牌,艾嶼始終相信:生育不是女性必須獨自泅渡的苦海,而該是一場被託舉的著陸。
艾嶼以雙萃 PLUS 護理模式實現 2v1 母嬰照護,從備孕期的激素波動到離乳期的身心重塑,用「三層療愈系統」接住女性全週期的脆弱:
淺表層:透過邊界清晰的溝通訓練讓服務人員同步關注母嬰需求,消解初為人母的驚惶;
中胚層:艾嶼獨家特色產康,沿襲阿育吠陀體系,以五感療愈刺激副交感神經,利用自然之力重建身心平衡;
核心層:心理諮詢師構築安全感壁壘,那些所有的「說不出口」,都能在此安全著陸。
孕育療愈更需要系統支撐,讓母親不再因「顧孩」而被迫隱藏自己的脆弱;
艾嶼研製出更適合都市女性的月子膳食方案,將中式「五行五色」 與西式「輕食主義」注入月子膳食,有機抗炎食為身心恢復提供燃料。
艾嶼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寧波、南京、蘇州、廈門、青島、重慶點亮15座療愈島嶼——我們始終站在離她們最近的地方,為更多女性提供觸手可及的生育療愈支援。
共建屬於女性的聲音島嶼
正因艾嶼深諳「回應」對生育創傷的療愈力量,當 KY 發起《生育坦白書》徵集時,艾嶼毫不猶豫成為共鳴者:
在 3·8 婦女節這天,KY 聯合艾嶼推出國內首檔「生育全週期與心理療愈」深度對談播客。

小宇宙|喜馬拉雅|小紅書|微信聽一聽

搜尋「艾嶼回聲」
這檔播客不打算塑造任何「完美母親」標本。
在這裡,特邀嘉賓著名主持人阿雅將以明星媽媽身份,撕開完美母職假面,講述生育過程中的真實困境;
KnowYourself 以心理學視角,解構「為母則剛」背後的系統問題;
艾嶼則會作為回聲的視窗,持續收攏每一份未被聽見的呼喊。
在「艾嶼回聲」播客,我們共同構建了三重的「回聲」:
第一重,是「聽見回聲」。
讓「我」的孤獨成為“我們”的聲浪,讓生育隱秘的疼痛被聆聽,讓私人的困惑成為集體的共鳴。
第二重,是「回應回聲」。
我們收信、寫信、回應,希望每一份孤獨都能在這裡找到迴響。這不是一場獨角戲,而是一群人的聲波交響。
第三重,是「製造回聲」。
女性聲音需要被傳遞得更遠、更深。我們希望這些個體經驗,被社會聽見,被更多人回應。
點選收聽「艾嶼回聲」播客第一期音訊
無論此刻你正經歷孕育的陣痛,還是育兒的迷茫,抑或是站在生育的十字路口猶豫——請記住,你的聲音永遠不會墜入虛空。
因為每一次發聲,都是回聲的開始;而每一次回聲,都是改變的可能。
今日互動
你經歷過什麼「生過的嘴真嚴」的時刻?
References:

[1] Gök, A., & Koğar, E. Y. (2021). A meta-analysis study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s. Kıbrıs Türk Psikiyatri ve Psikoloji Dergisi, 3(2), 132-143.
[2] Vishnevsky, T., Cann, A., Calhoun, L. G., Tedeschi, R. G., & Demakis, G. J. (2010).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reported posttraumatic growth: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4(1), 110-120.
[3] Haas, J. S., Jackson, R. A., Fuentes-Afflick, E., Stewart, A. L., Dean, M. L., Brawarsky, P., & Escobar, G. J. (2005). Changes in the health status of women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 45-51.
[4] Dietz, P. M., Williams, S. B., Callaghan, W. M., Bachman, D. J., Whitlock, E. P., & Hornbrook, M. C. (2007). Clinically identified maternal depress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ies ending in live birth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4(10), 1515-1520.
[5] Shahid, A., Malik, N. I., Shahid, F., Ullah, I., & Abbass, Z. (2022).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among pregnant women.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58(3), 1071-1076.
[6]Bedaso, A., Adams, J., Peng, W., & Sibbritt, D. (202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during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Reproductive health, 18, 1-23.

本文關鍵詞:女性力量、婦女節、月子、生育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點 在看傳播回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