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創新藥的朋友,一定了解VIC模式。
VIC模式,即“VC(風險投資)+IP(智慧財產權)+CRO(研發外包)”三者相結合的新藥研發模式。最初起源於美國,經過幾十年發展,已成為美國創新藥研發的一條成功之路。近年來,隨著大批海歸回國創業,VIC模式開始在中國創新藥研發領域流行。相較於傳統模式,VIC模式具有高效、輕資產、低成本等優點。但VIC模式成功運營的背後,對於運營團隊的要求非常高,特別是公司對CRO的管理效率,極大地影響了公司的研發進度。
那大家瞭解VLC模式嗎?
VLC模式與VIC模式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將“IP”換成了“Lab”。值得一提的是,VIC模式中的IP是有限的,每引進一個就需要不菲的成本,且IP產出者不一定會深度參與企業的成果轉化。而VLC模式將公司與科研實驗室深度繫結,Lab可持續為公司輸入IP,且IP產出團隊會深度參與後續轉化,讓成果以最快速度走向臨床。在VLC模式下,公司在早期階段既能保持相對“輕資產”的狀態,也能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實現與CRO的高效對接和管理。
01
一家90%資金可用於推進管線的Biotech
VLC模式雖然與VIC模式類似,但目前使用VLC模式運營的創新藥企業卻很少見。
致本醫藥聯合創始人兼CEO孔啟迪博士告訴動脈網,“如果單講科學家與產業專家合夥創業,這種情況很多,但科學家的實驗室直接和創新藥企深度繫結的情況很少。一方面,VLC模式需要一套非常成熟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另一方面,VLC模式對實驗室的PI要求非常高,需要PI科研成果高產且高質量。要想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十分困難。”
而上述兩個條件,中山致本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剛好都具備。其一,致本醫藥依託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及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建立,背靠我國成果轉化最強單位。其二,致本醫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課題組長、中科中山藥物創新研究院藥化中心主任楊玉社教授領銜,楊玉社教授團隊具有高質量、高產量的科研成果。
楊玉社教授具有30多年創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經驗,在原創性抗菌藥物、抗腫瘤藥物和抗凝血藥物的研發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創新藥物研究與開發經驗。在科研領域,楊教授在 J.Med.Chem 等雜誌發表論文80餘篇,申請國內外專利60餘項;在產業領域,近年來楊教授領導團隊先後研發出6個創新候選藥物,5個實現轉讓,4個獲得臨床批文,2個處於臨床前研究階段。
值得強調的是,2009年,楊玉社教授領銜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氟喹諾酮新藥鹽酸安妥沙星。該藥是1993年實施藥品專利法以來我國科學家創制的第一個化學新藥(NCE),也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1.1類氟喹諾酮類創新藥,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40餘年的空白,積極推動了我國創新藥物的研究與發展,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017年,央視科教頻道《走近科學》欄目專門製作並播放了鹽酸安妥沙星研發過程的紀錄片《新藥從何而來?》。
孔啟迪博士回憶,“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楊玉社課題組的求學經歷讓我受益匪淺,楊老師在科學研究上不服氣、不辜負、不停步的態度和追求實業報國的精神一直薰陶著我。所以過去十年,在從事新藥早期發現和臨床前開發工作中,我一直伴有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業想法,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障礙。恰好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與中山市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且雙方非常支援成果轉化,計劃打造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叢集。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條件下,在楊玉社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創立了致本醫藥,2021年初落地廣東中山市。”
在與楊玉社教授實驗室深度繫結的情況下,受益於VLC模式,致本醫藥可以高效發展,公司能夠在更早階段參與到實驗室藥物發現工作,包括立項、傳遞臨床和市場理念,為科學家的成果形成和轉化搭好橋樑。孔啟迪博士告訴動脈網,“因為在立項之初公司就會參與專案,所以致本醫藥的VLC模式有快速啟動、輕資產等特點。在專案早期階段我們幾乎沒有固定資產投入,人力資本投入也極少,可以把90%資金投入到後續推進管線中,極大提高公司的研發及資金使用效率。”
02
聚焦腫瘤與感染領域,瞄準百億美元市場
基於楊玉社教授團隊過往30年的科研和產業積累,目前致本醫藥聚焦惡性腫瘤和嚴重感染兩大重大疾病領域,有數款重磅在研管線呈梯度快速推進中,適應症涵蓋前列腺癌、乳腺癌、多藥耐藥菌感染等具有明顯臨床痛點和廣闊市場空間的疾病。
其中,在惡性腫瘤領域,致本醫藥目前進展最快的管線是ZB-002,其首發適應症為恩雜魯胺、阿位元龍等新型內分泌治療後疾病進展或復發的mCRPC(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目前,臨床mCRPC患者治療手段有限,療效不理想,且患者數以十萬計,是臨床亟待滿足的巨大需求。ZB-002(分子量<500 Da)是一款全新作用機制、全新結構的靶向AR-NTD(雄激素受體氮端結構域)的分子膠,能高效降解各種點突變及剪下變異體AR(包括AR-V7),能治療AR過表達/點突變/剪下變異體等各種致病AR背景的mCRPC患者。
相較於ARV-766等眾多臨床在研的靶向AR-LBD(配體結合域)的PROTAC類降解劑,ZB-002作為AR-NTD分子膠,具備更好的成藥性和更寬的抗mCRPC譜兩大明顯優勢,在首發適應症中可覆蓋患者人數是ARV-766等眾多PROTAC分子的4倍。臨床前研究證明,ZB-002體內外抗腫瘤活性強大、代謝性質優異、安全性好,有潛力向前拓展至轉移性激素敏感前列腺癌、非轉移性激素抵抗前列腺癌,甚至初發前列腺癌,目標市場瞄準規模超百億美元的前列腺癌新型內分泌治療領域。該管線全球進展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和重磅炸彈潛質,預計於近期申報IND。
在嚴重感染領域,致本醫藥目前進展最快的管線是ZB-001。ZB-001是新型細菌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在抗菌活性、代謝、安全性等方面超過同類明星產品Zoliflodacin(已完成臨床III期),具有Best-in-Class潛質。ZB-001體內外抗菌活性優異、廣譜,可有效治療淋病和各種敏感/耐藥革蘭氏陽性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覆蓋利奈唑胺全適應症,有望改變目前淋病治療藥物單一、耐藥和用藥便利性等問題,超越臨床現有療法,填補該領域多年來的新藥空白。2023年7月,ZB-001獲得NMPA臨床默示許可,進一步得到監管部門認可。該管線有望五年實現上市。
除了上述兩款核心管線之外,致本醫藥還擁有針對HR陽性乳腺癌腦轉移的管線ZB-003,以及抗革蘭氏陰性菌管線ZB-004,目前均處於國內同類型管線第一梯隊。
03
未來可期,MNC也在重點佈局相關管線
提及為何佈局上述兩個領域的管線,孔啟迪博士表示,“細菌耐藥領域具有明確臨床需求,且細菌耐藥性威脅大眾公共衛生安全和國家安全,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研究領域,也是楊玉社教授課題組擅長的領域,我們團隊有抗菌新藥全生命週期的經驗。而且抗菌藥物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的相關性較強,能夠較快地將產品推向市場,所以我們2021年首個專案選擇了這個領域。而致本醫藥選擇抗腫瘤領域,一方面是因為該領域爆發力強、市場潛力大,另一方面則是當時楊玉社教授團隊意外發現了全新結構全新機制的AR-NTD降解分子膠,並非透過CRBN通路發揮作用,有潛力成為前列腺癌領域的重磅新藥。”
隨著管線的順利推進,後續致本醫藥也將從早期單純靠VC資金支援發展的初創藥企,轉變為一家抗風險能力較強的、透過對外授權形成“造血”功能的Biotech。
例如,致本醫藥重點推進的ZB-002,是一款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AR降解分子膠管線。其瞄準的mCRPC領域,在新型內分泌治療上近年來僅有恩雜魯胺和阿位元龍這兩款藥物獲批。雖然上述兩款重磅產品臨床應用廣泛,但都存在明確的耐藥性問題。因此,該領域急需更新換代的產品,也是MNC 爭相BD的重點和熱點。近年來,默沙東、羅氏、諾華等巨頭都在前列腺癌新型內分泌療法領域達成過重磅合作,包括默沙東以16億美元從Orion公司引進CYP11A1抑制劑opevesostat(MK-5684/ODM-208)、羅氏以6.5億美元從濟民可信引進AR PROTAC分子JMKX002992以及諾華以11.6億美元從Arvinas公司引進AR PROTAC分子ARV-766和臨床前AR-V7 PROTAC專案。
隨著公司的發展,致本醫藥後續還會陸續公佈其他具有吸引力的專案,公司也期待與產業鏈夥伴積極交流與合作,在合適的時機開展BD等靈活的合作模式,加速創新療法的全球可及性。
對於未來,孔啟迪博士分享了一段自己本科母校湘雅醫學院院歌中的歌詞,“公勇勤慎,誠愛謙廉。求真求確,必邃必專。”其中的“愛”,指對患者的關懷,強調醫療健康從業者應該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未來,致本醫藥將繼續踐行這一理念,長期與臨床醫生保持密切溝通,圍繞中國和全球不同場景臨床實際需求,以終為始,致力於開發臨床急需的、突破性的創新療法,讓更多患者從中獲益。
期待致本醫藥立足中國,面向全球,與中國科技成果、中國科學家攜手合作,以國際視野和國際標準,向全球講述更多的中國創新醫藥故事。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