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的咖啡館地下室,進行了歷史上首次電影售票公映。
那裡破舊而簡陋,除了放映機和銀幕,只是隨意擺放了百來張椅子。
當天,盧米埃爾兄弟連續放映了12部無聲電影,包括《工廠的大門》《水澆園丁》等。
放映到《火車進站》時,銀幕上出現火車呼嘯駛來的畫面,觀眾們立刻起身,驚呼著躲避,都以為銀幕中的火車成了真,會朝自己衝過來。
而這一天,標誌著世界電影的誕生。


10年後,1905年的北京,前門大觀樓里人群熙攘。
人們都趕來看由豐泰照相館拍攝,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主演的京劇《定軍山》。
因為歷史久遠,相關資料已經不可考證,但普遍認為,這標誌著中國電影的誕生。

2025年,對於電影來說意義重大。
這是世界電影發展的第130年,也是中國電影史的第120年。
這一年,我們同樣經歷了很多變革。
年初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已經突破150億元大關,一躍成為全球票房排行榜的第五名,也是首次躋身前10的中國電影。

但電影巨頭同樣也擠壓了中小成本電影的生存空間,第一季度上映的新品,質量良莠不齊,票房也嚴重失衡。
除了春節檔等熱門檔期,其他時間,尤其是工作日,單日票房日常低於3000萬。
這些都意味著,中國電影一方面仍舊蓬勃發展,但另一方面,市場環境也的確嚴重失衡。
我們在希望與迷茫之間,正努力探索,掙扎著尋找一條嶄新的通路。

半個月前,烏鴉前往北京,參加了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我看到了姜文、陳沖、大衛·葉茨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創作者、電影人,也看了大量首次展映的電影。
我看到一大批熱愛電影的人都在努力為愛發電,用細膩的觸角和珍貴的影像,表達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可以說,我看到了電影在最初被髮明時,人們對它純粹的熱愛,也看到了在如今備受考驗的市場環境下,依舊有這麼多人在作出自己的表達。

無巧不成書,今年也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第15週年,三個對中國電影來說至關重要的節點相互交織,也意味著這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註定與以往有所不同。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天壇獎”這一獎項的入圍名單,28 部作品中,國際影片竟然達到23部。
而在報名期間,收到了來自 103 個國家和地區的 1794 部影片,比去年增長了近20%。
這不但證明了天壇獎的國際影響力在擴散,也意味著中國電影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而中國大陸這一獨具影響力的票倉,也越來越受到全球電影創作者的重視。

話不多說,讓我們來看看這屆天壇獎中備受矚目的影片們。
獲得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獎的,是挪威電影《愛的暫停鍵》。
影片講述一位驟然面對婚姻破裂的妻子,如何重新鼓起勇氣,踏上尋找自我、尋找生活方向之旅。
故事十分貼合當下的女性主義,但最終卻走向了一條男女通用的原理:好好愛別人之前,請先好好愛自己。
影片情緒刻畫細膩、生動,對於有過婚姻或深刻情感歷程的人來說,更是深感共鳴。

獲得最佳藝術貢獻、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獎的是由阿根廷、西班牙、烏拉圭合拍的黑白電影《音訊》。
講述一位擁有與動物交流天賦的9歲女孩和她妄圖投機取巧的監護人,一起穿越公路的故事,是經典公路片敘事結構。
但結局卻最終指向人與人的聯結,世間的美好、人類的孤獨…
影片輕盈靈動,故事脫俗而巧妙,靜下心來看完,能感受到電影所帶來的魔法。

除此之外,入圍的還有探討父權社會不公的瑞士電影《弗裡達的審判》、講述肯亞女孩勇於自救反抗命運的《納維》、以及即將在五一檔登陸內地院線的國產懸疑片《大風殺》等。
可以說,這一屆天壇獎的入圍影片,藝術性與可看性兼具,電影表達貼合當下人們的生活,容易讓觀眾產生共情,相較於其他電影節主競賽片單,進入院線的機率也更大。
不僅如此,在展映單元,我還有幸看到很多精彩的作品。
比如“繽紛動畫”單元放映的全新動畫長片《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是一個超現實主義的奇幻故事,畫面美輪美奐,氛圍感拉滿。

“嘉年華”旗下的“午夜場”單元,還放映了1993年墨西哥經典奇幻電影《魔鬼銀爪》,故事波雲詭譎,氛圍感驚人,不敢想象我竟然有機會在大銀幕上看到這種作品…

“無界影院”的《線迷宮》《衝動:玩轉現實》等作品,還利用VR、MR等藝術形式,讓人們感受到電影與全新科技相結合的多元玩法。
曾經科幻電影裡所刻畫的世界,似乎正在逐漸向我們逼近…

除了展映和入圍電影,北影節這次獨特的聯動也讓我感到新奇。
以中國電影誕生地的大前門區域為核心,策劃特別展映單元及《雲雀叫天錄》主創見面會,並且聯合新華圖片社推出“典藏時刻”影像特展。
還以郎園 Station 為主陣地,結合市集、品牌快閃、露天放映等活動,吸引年輕人前來打卡。
聯合抖音生活服務推出“北京電影生活節”,聯動文旅局推出“電影+旅遊”票根優惠及主題線路,讓電影不再侷限於銀幕上,而是深化“電影+”多元融合,讓電影能夠融於當代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眾所周知,這幾年來,世界影視行業陷入到了創作和市場的雙重低谷,受到越來越多元的網際網路文化、多元大眾娛樂的衝擊,電影已經不再如往常一般,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娛樂專案。
就算我們不願意承認,但電影的確正在慢慢邊緣化,淡出普通觀眾的生活。
然而,電影又是寶貴的載體,能夠承載人們的感情,記錄當代生活,刻畫時代變遷,它註定是難以替代的藝術形式。
如何在飛速變化的資訊時代留住觀眾們對電影的興趣,是電影人們除了創作之外,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命題。

我很喜歡這一屆北影節的主題,“新質光影·美美與共”,它既承載了電影發展雙甲子的歷史厚度,又借技術革新與跨界融合,探索了未來。
自電影誕生以來,人們就將它稱之為“造夢的藝術”,但我想說,造夢從來不止於技術奇觀,更在於平凡人用真誠編織的故事。
經歷了這次盛會,也站在新百年的起點,我希望每位電影人能夠儲存這份對光影的赤誠,讓銀幕繼續成為照見人性、連線世界的鏡子。
我一直相信,最好的電影,永遠誕生於對現實的深情凝望。
希望之後的這些年,烏鴉也能一直陪伴大家,一起看更多好的電影,編織更多精彩的美輪美奐的夢境。



點亮“

”
,希望國產電影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