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BetterRead的常規書單,專門記錄我家兩娃的每月讀書和聽書情況。本文不開啟留言,因為讀者的個性問題因為不瞭解具體情況很難給予全面的回覆,共性問題均在以下三篇文章裡回答了。
接下來介紹七月的書單。
鬧鬧:
七月份,三年級的鬧鬧沒有聽書,但是讀了7本書。其中Dragon Watch屬於魔幻系列小說,另外兩本則是單行本。
其中他最喜歡讀的是 There‘s a Boy in the Girls' Bathroom這本書。我們都知道培優容易,補差難。要把一個整天欺負別人的熊孩子轉變成優等生更難。 There‘s a Boy in the Girls' Bathroom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這本書很適合小學生看,書不厚但是很有趣,讀起來也比較容易,藍思指數490L。作者Sachar Louis 的另一本書是大名鼎鼎的《洞》。
這本書內容和女生洗手間關係不大,主要講了一個熊孩子怎樣在輔導員的耐心引導下,增強自信並積極融入集體,變成一名優秀的學生。其中用到的一些教育方法也適合家長了解。
讀書

朵拉:
本月七年級的朵拉讀了三本書,聽了兩本書。因為聽的書以前介紹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讀的三本書都挺有意思的。
比如《我在伊朗長大》是一本漫畫書。但是主題是比較沉重的,介紹了個人成長經歷, 期間親歷了國王被推翻以及兩伊戰爭等等重大歷史事件,也讓讀者透過小女孩的眼睛看到伊朗的政治、文化。繪畫簡單有力,有點像版畫,也描繪了大量細節。
Good Arguments是前哈佛大學辯論隊教練所做,屬於半自傳性質,介紹了他從韓國移民到澳大利亞,如何透過辯論逐漸融入新環境,又如何用辯論的思維方式去理解社會與人溝通的過程。總結來說,討論分歧需要要深度思考、換位思考。這本書很適合辯論新手讀。
《小鎮做題家:出身、心態與象牙塔》則是作者自2013年起對中國四所精英大學近2000名學生開展的追蹤研究成果。這2000名學生中,近28%的學生來自農村和小鎮。
因為有長達數年的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此書對“小鎮做題家”的家庭背景、學業表現、社會適應、就業出路等情況有非常詳細的描述和分析。
作者的介紹了農村與小鎮青年進入精英大學的適應過程,揭示了城鄉差距對於農村學生的衝擊。但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極致的應試教育帶來的大學和社會適應困境。這種困境通常會被歸咎於貧富懸殊或者家長的認知。但是從書中,你可以發現,根源在於教育機制下的職能缺位——只關注用考試來篩選人,不關注人的社會化和全面成長。
這本書和《我的二本學生》、《金榜題名之後》等書有共同的特點:作者都是大學或者大專老師,都關注城鄉差距以及貧困地區學生在大學的適應問題。但是他們只把這些學生當作研究物件,聚焦於學生家境和基礎教育的缺失,很少反省高等教育或者說自己所在學校和課程在這方面的責任。
多讀類似的書,就可以理解,雖然大家有共同關心的主題,但有時候學校在乎的、家長在乎的、社會在乎,研究者在乎的和孩子在乎的有所不同。
聽書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