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有289只主動權益基金淨值新高

2025年開年的股票基金市場上演戲劇性轉折:截至213日,主動股票基金以3.48%的漲幅甩開被動基金2.2個百分點這是自2022年來主動基金扭轉頹勢的強烈訊號,主動權益基金又行了?
據統計,年內已經有超過289只主動權益基金淨值新高(截止2025年2月14日),其中成立時間在2024年以前的,有175只基金業績歷史新高,2025年以前成立的有269只。(以下統計以2025以前成立為準)
對比2023年同期,2022年以前成立且淨值新高的主動權益基金只有20只,另外還有85只是2022年成立。而202411日至2024214日,所有淨值新高的主動基金只有可憐的4只。
今年開春,不少基民發現自己的主動權益基金跑贏指數了。
2025年至今,上證指數漲幅是-0.15%,滬深300漲幅是-38%,兩者都是虧損的狀態。而這269只主動權益基金平均漲幅為7.77%,主動選股調倉收穫的新高。
其中有近81只主動股權基金2025年收益超過10%。由閆思倩管理的鵬華碳中和主題混合A42.44%收益年內領跑,其重倉的機器人產業鏈恰好踩準政策與技術雙風口。
大成基金旗下有16只主動權益基金年內淨值新高,是新高數量最多的公司。
統計持倉股票型別,今年開年科技股和港股藍籌大漲,這也是大多數新高淨值的主動權益基金重倉的板塊。
圖:淨值新高且中長期績優基金
這269只基金的平均規模是1.24億元,有94只基金規模小於5000千萬元,處於迷你基金的狀態。而百億基金僅有2只,分別是大成高鑫股票和招商優勢企業混合。
小規模的主動權益基金更加靈活,相對更容易獲得超額收益。
主動權益能夠超越被動指數基金的原因在哪裡?
歷史資料顯示,主動基金整體偏向成長風格,而2025年經濟復甦預期增強、流動性寬鬆的環境有利於成長股表現。例如,中信風格指數顯示,成長風格在上漲年份中超額收益顯著,與主動基金的持倉特徵高度契合。
人工智慧、機器人等科技領域成為政策支援重點,主動基金透過超配相關行業(如電子、計算機)實現超額收益。
此外,主動基金可透過深度研究挖掘市場定價不充分的個股(如困境反轉行業或中小盤股),尤其中小規模基金調倉靈活,更易集中投資高彈性標的。而被動基金僅能跟蹤指數成分股,難以捕捉細分領域機會。
除科技股外 ,港股也是今年的強勢板塊,年內恒生科技ETF已經漲超20%
主動基金透過配置港股藍籌股(如網際網路龍頭、消費等),利用港股市場近期的強勢表現增厚收益,而被動指數基金因標的限制難以覆蓋此類機會。
在寒武紀這隻明星晶片股的資本故事裡,是主動基金與被動基金較量的絕佳樣本。
20222月躋身科創50指數起,寒武紀便開啟了"指數晉升之路"——2023年入選滬深3002024年再入上證50和中證A500。每次入選都引發指數基金機械式買入,但卻因估值過高、盈利能力弱備受質疑。進入2025年後股價跌了超10%
有幾位基金經理,展現波動主動調倉的能力:
銀河創新混合(鄭巍山管理):2023Q1閃電建倉→Q2獲利了結→2024Q1再度抄底→隨後三季持續減倉,完成兩次完美波段。
招商優勢企業(翟相棟管理):2023Q3重倉殺入→Q4嗅到風險急流勇退→2024Q2清倉離場,精準把握階段行情。
萬家新興藍籌(莫海波管理):2023Q2低位佈局→堅守至2024Q3股價巔峰→Q4功成身退,吃透主升浪。
當寒武紀因技術突破暴漲時,被動基金還在按部就班加倉,而主動管理者早已帶著超額收益轉戰下一個戰場。這三個基金經理近2年收益排名行業前列。
這場開年主動基金的逆襲印證了資本市場的永恆真理:沒有永遠的神話,只有永恆的週期。主動管理就像衝浪,既要讀懂海浪的方向(市場風格),更要掌握平衡的技巧(風控能力)。
儘管被動投資的長期趨勢不可逆(如低成本、高透明度),但在當前A股市場有效性不足、政策驅動結構性行情的背景下,主動基金仍可透過靈活策略和深度研究實現超額收益。
對於普通投資者,或許該記住:當指數基金教會我們收益"的確定性時,優秀的主動基金仍在證明收益"的可能性。當然,還需警惕短期賽道型產品的高波動風險,關注基金經理的長期業績穩定性。
資料來源:Choice,時間截止:2025年2月14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