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4月一個星期二晚上,南伊桃陶碧谷的居民圍繞一個在社群爭議了數月的問題展開激烈辯論:市政府計劃在一條住宅街道的盡頭建造一座無家可歸者庇護所。
雖然只是線上的市政會議,每位發言者的情緒依然緊張而強烈。一名男子警告說,在Third Street 66號興建庇護所會將外地的無家可歸者引入他們所在的新多倫多社群。他擔心入住者會在湖邊公園等公共場所吸毒。

他說:“這個社群雖然心地善良,但我們真的無法承受一座庇護所。”
另一位居民則抱怨沒有充分的諮詢:“我覺得市政府已經失去了我們的信任。”
而支援庇護所的一方也表達呼籲,希望居民能夠理解興建庇護所的必要性。“他們將成為我們的鄰居,如果他們一來就不被歡迎,那將是多麼糟糕的事情。”
近年來,市府改變了選址流程,將庇護所選址的決策權從民選官員手中轉交給了非民選的市政職員,後者可從城市整體服務缺口出發更全面地進行規劃。
經驗豐富的市議員Paula Fletcher表示,這項改革一度似乎取得進展。她認為,只要社群理解庇護所的必要性並能妥善回應顧慮,庇護所在任何地區都能運作良好。但她也感到,最近的趨勢正在倒退。

倉促決定引發抗拒,居民憤怒市府不透明
“速度”成為爭議焦點。一位市府高官表示,為應對不斷惡化的無家可歸危機,必須迅速行動。但在未進行公眾諮詢前就確定地點的做法,加劇了民眾的反對情緒,並引發市政府“暗箱操作”的指控。
居民希望對社群事務擁有發言權,而市府則肩負為最脆弱人群提供庇護的責任,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市議員Alejandra Bravo近期呼籲市府為諮詢過程制定“安全計劃”,她在備忘錄中指出,議員、員工和顧問在與公眾接觸時遭遇“騷擾和攻擊性行為”。她舉例稱,有居民上門騷擾顧問、威脅議員打官司,甚至查詢市府工作人員的私人資訊。
Bravo警告說,這種行為可能使得市府難以聘請顧問,議員也會更不願在自己的選區支援興建庇護所。
在Third Street庇護所擬建地附近,一位名叫Dean的居民對《星報》表示,他對這個專案感到沮喪。他指出,雖然庇護所會設有減害專案,但卻不允許使用者在內部使用毒品。他質疑,連清雪都難以得到市府響應的社群,怎麼能指望市府及時處理街上遺棄的針頭?
他認為市府根本沒在傾聽居民的憂慮,只是用庇護所來掩蓋低成本住房的短缺問題。
新多倫多社群已不再是他初搬入時的工薪階層社群,但他仍覺得市府偏好將庇護所設在類似他們這樣的“平民區”,而不是富人區如Rosedale。
過去10年,資料顯示庇護服務逐步從市中心向外擴散,但分佈極不均衡。例如Etobicoke北部大片區域,包括Islington和Humber Valley,幾乎沒有庇護設施。而Rosedale到Bridle Path一帶也幾乎空白。
參考連結:
https://www.thestar.com/news/gta/toronto-wants-to-put-homeless-shelters-in-its-suburbs-neighbours-say-not-so-fast/article_d27b9671-1873-4c78-9a0f-7f3e7d961a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