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關將近,各個公司一年一度的年會已箭在弦上。對於許多普通職場人來說,年會最令人期待的無非是兩個字:獎勵——不僅是物質的獎勵,也包括精神上的認可。然而,在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許多企業能撐到年末已屬不易,又有多少能真正兌現這些期待?

過去一年,“裁員”、“減薪”、“失業”等關鍵詞頻頻佔據媒體頭條,成為籠罩職場人的陰影。不過,在許多企業艱難求生的同時,也有一些公司逆勢而行,用行動打破市場的悲觀。它們不僅努力維持正常運轉,更在員工關懷上下了“真功夫”,為員工注入信心,也為市場傳遞出一份暖意。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用行動證明:企業的價值不僅在於業績數字的增長,更在於如何回饋員工、服務社會。

別人家的公司
在打工人的心目中,理想的公司不僅僅是一個發工資的地方,更是一個能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第二個“家”。在這個經濟寒冬,那些心繫員工福利的企業,正在用實際行動贏得員工的信任和市場的尊重。
比如,華為在嚴峻的全球市場環境中,仍堅持為高價值創造者發放豐厚的分紅,用看得見的激勵兌現對人才的重視;“網紅企業”胖東來向來以一系列貼心福利政策聞名,員工平均月收入9千多元,還準備為員工提供遠超行業平均水平的待遇和更多的休假時間。
同樣,作為乳業巨頭的伊利,也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溫度”滿滿的答卷。2020年疫情期間,伊利逆勢漲薪,被讚譽為“寶藏國民級企業”。伊利始終將員工視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因此總是最大限度地將發展紅利與員工分享。
如今,伊利集團的平均月薪達到一萬元左右,企業的40餘項福利待遇中,非法定福利專案佔85%,包括婚禮賀金、子女升學祝賀、探親路費、節日福利、免費婦檢等等。另據瞭解,伊利共斥資4億元,重獎和激勵全球優秀員工與合作伙伴,共享企業的發展紅利。
有人說,一家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往往能反映出它對待產品和消費者的態度。
在伊利,這種體現尤為鮮明。
今年1月6日至8日,元旦剛過、春節未至,恰逢臘八時節,伊利集團邀請全集團200位業績菁英回總部參加菁英匯。特別的是,他們每人可以攜帶一位家屬同行。最終,有400人從全國各地來到呼和浩特,大家走進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和伊利集團總部、觀看年會,伊利還給他們準備了健康管理講座、品香制香、DIY掐絲琺琅等系列活動。他們當中,有新婚不久但聚少離多的夫妻,有彼此關愛卻互不理解的父子,還有工作繁忙卻始終陪伴孩子成長的母親……這些故事交織在一起,讓這場聚會顯得格外動人。
在菁英匯的活動現場,伊利液態奶金川工廠的生產主管孫宇,終於有機會和妻子坐下來好好聊聊。在平時的工作中,孫宇要負責工廠整個牛奶生產流程的協調與管理。從原材料的收進、預處理到最終的包裝,他都要全程參與並把控質量,確保生產線上的每一瓶牛奶都符合標準。然而,這項工作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尤其是他和妻子婚後的相處時間非常有限。

● 孫宇和妻子
此次參觀過伊利的工廠後,孫宇的妻子第一次直觀地瞭解了他的工作,感慨道:“原來你的忙碌,是為了守護這麼多家庭的餐桌。”
活動的高潮,是全體菁英和家屬齊聚一堂的答謝晚宴。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親自出席,與員工及家屬們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他說:“家人一直是伊利人最堅實的後盾,正因為有了家人們的默默奉獻和全力支援,才讓我們在奮力拼搏時毫無後顧之憂,在面對困難時愈發堅韌勇毅。在伊利,大家不只是做一份工作,而是經營一份健康事業。伊利的發展不僅承載著六萬伊利人的職業理想,也承載著背後十幾萬個員工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數百萬上下游合作伙伴對共贏發展的期望,還有億萬消費者對健康生活的追求。”
這樣的活動,不僅拉近了員工與家屬之間的距離,也讓員工對企業有了更深的認同感,更能幫助企業文化向外延伸。除了菁英匯,伊利日常的企業關懷也常讓員工感到溫暖。無論是對新婚員工的婚禮祝福,還是為有子女的員工提供育兒支援,伊利的企業文化——每個人都是重要的一環——體現在一個個細節中。
而伊利大家庭中所有人的努力與愛,最終都凝結在一杯杯牛奶中,傳遞到千家萬戶。

● 孫宇和妻子

當一個企業把員工當作家人
“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如何讓員工自發地投入工作,並持續地擁有活力與創造力,是很多企業面對的重要課題。在這個競爭激烈、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企業對員工的管理不僅是內部問題,更是外界衡量一家企業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標準。
在潘剛的管理理念中,“員工價值領先”是一個重要部分。他始終相信,一個有獲得感、成就感和歸屬感的員工群體,才能真正生產出值得消費者信賴的高品質產品。這一理念不僅體現在管理理論上,更貫穿於企業日常運營的方方面面,從薪酬福利到職業發展,再到精神關懷,伊利在用實踐為這一理念註解。
自2012年開始,伊利連續13年開展獨具特色的“春雨計劃”專案,持續性提升組織溫度、升級員工關懷——從硬環境改善到軟環境提升,從吃穿住行到成長髮展,從員工身心健康到復原力提升,從福利關愛到多元化認可等,關注多際代員工,這一計劃不僅停留在漲薪、獎金等物質層面,它還關注員工的職業發展、心理健康和家庭幸福。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認為,“最好的管理方式是幫助員工找到他們的潛力”,潘剛顯然深諳此道。在伊利,“春雨計劃”涵蓋了多層次的培訓與晉升機制。從新員工的入職培訓到高潛力員工的專項培養,再到跨部門輪崗機會,每個階段都為員工量身定製了適合的成長方案。

● 郭明軒和父親
2020年大學畢業後即加入伊利的郭明軒,正是這一體系的受益者之一。從奶源管理崗位起步,他憑藉出色的工作表現,一步步成長為伊利集團華北奶源大區的奶源地區經理。在郭明軒看來,伊利的職業發展體系不僅幫助他掌握了技能,更讓他感受到企業的信任和支援。
好的領導者,都明白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對員工來說,精神上的關懷往往比物質獎勵更有意義。它不僅讓員工感受到自己被重視,也賦予他們工作的使命感與價值感。這種精神力量反過來推動了員工的創造力與主動性,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員工幸福指數提高5%,可使企業效益提升2.5%。經調查發現,員工幸福指數越高,忠誠度就越高,發揮出的潛力和能量就越大,進而更能增強企業競爭力。

● 郭明軒和父親
在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透過“善待員工”獲益。海底撈成功的奧秘之一,就在於透過幸福企業建設來提高員工的幸福感,進而提高顧客的滿意度。海底撈的員工被企業當作家人一樣愛護和信任,他們有舒心的住宿環境、工作氛圍。在海底撈,基層服務員都有權利根據實際情況為客人免一個菜、加一個菜,甚至免一餐。這種授權讓他們在工作中更有自主權,也更有成就感。
伊利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了解決員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設立了“春雨貸”,利用公司資源平臺,對員工提供個人貸款,解決員工在購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資金需求,盡最大可能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企業慷慨地讓員工分享發展的紅利,正是在傳遞一種訊號:員工與企業是一榮俱榮的共同體。
憑藉過去多年的人才發展實踐,伊利在“2024福布斯中國·最佳僱主”年度評選中,被評選為“2024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而伊利的員工也支撐著企業的穩健發展:2024年前三季度,伊利實現營業總收入890.39億元,同期淨利潤連續增長12年,盈利金額創歷史新高。
當一個企業真正把員工當作家人,員工能夠回饋的不僅僅是勤奮和忠誠,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情感上的紐帶,能激發員工主動去追求卓越,去維護公司的聲譽。


雙向奔赴的力量
員工的幸福感,直接影響著企業能為消費者帶來多大的價值。海底撈、胖東來、伊利等企業,正在打造一種雙向奔赴的工作關係:企業為員工提供溫暖的關懷和成長的機會,而員工則用自己的努力和創造力,為消費者送上值得信賴的產品。
這種雙向的互動,讓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種互相成就的共同體。
當員工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懷時,這種正向的情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狀態與產品質量。海底撈的周到服務總能暖到顧客的心坎裡,因為服務員也被公司認真對待過;胖東來確保員工能夠在工作中感受到尊重與價值,透過對員工的極致關懷,激發了員工對客戶的熱情與忠誠,從而形成了良性迴圈。
在伊利,“品質”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伊利即品質”的企業信條是高於願景的存在。這份文化,不只是鐫刻在牆上的口號,而是活在每一位員工的故事裡。就連潘剛本人,從大學一畢業來到伊利也是從質檢工人做起的,大大小小的工作、會議場合,他強調最多的,就是品質管理。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要像為家人生產產品一樣對待品質”。他們對品質的堅守連線著伊利的每一條生產線,也延伸到了消費者的餐桌上。
為了確保產品品質,伊利設定了“三條線”,第一條是國家標準線,在國標線基礎上提升50% 制定了企標線,在企標線之上再拔高20% 確定內控線,只有達到內控線的產品才能出廠。一盒牛奶在出廠前,需要經過1000多項的全面檢測,包括理化指標、包裝、成分、氣味、口感等,就像給牛奶做了一次全身的“深度體檢”。
對牛奶品質的極度重視,不僅是伊利的企業信條,也得到了許多伊利人的響應,成為他們日常工作的核心使命。從生產線上每一個細節的嚴控,到物流環節的全程監測,伊利的每一包牛奶,都凝聚了員工的心血和責任心。而這種責任心,源於企業對員工的愛與尊重。
在伊利液態奶濰坊工廠的車間裡,質量經理張立國的職責是確保乳製品在生產過程中免受微生物汙染。儘管現代化的智慧裝置大幅減少了人工操作帶來的不確定性,但乳製品生產鏈條複雜,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成為風險點。從原奶的入廠檢測,到成品奶的出廠,每一環節都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在一次細緻的裝置管路排查中,張立國發現了300米管路中的微小缺陷。這個缺陷極為細微,肉眼幾乎無法察覺,但張立國深知,這樣的微小缺陷可能成為滋生微生物的溫床,從而威脅產品的安全性。他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迅速組織了一個四人團隊,使用內窺鏡進行了多輪排查,最終定位到了一個僅0.1毫米的凹痕。
發現問題後,張立國和他的團隊立即採取行動,運用酶製劑和微生物膜消除技術對裝置進行了清洗和改造,徹底消除了可能導致微生物汙染的質量缺陷,讓生產線恢復了最佳狀態。
張立國的故事並非孤例。在伊利,像他這樣的員工還有很多。他們或是在實驗室中一絲不苟地檢測原奶成分、審視資料,確保每盒牛奶都符合最高標準;或是在生產線上細緻入微地檢查每一臺裝置,預防潛在的風險點;或是在運輸環節中即時監控冷鏈溫度,確保產品以最優品質送達消費者手中。這些看似瑣碎卻極為重要的工作,構成了伊利品質體系的堅實基礎。
正是因為有了像張立國這樣對細節極致追求的員工,伊利才能始終如一地踐行“視品質如生命”的企業信條。他們的兢兢業業,為消費者提供了可以信賴的高品質乳製品,也為企業贏得了長期的口碑和市場地位。伊利的成功,歸根到底,源於這些默默無聞的“品質守護者”的共同努力。

在伊利,“品質”不只是一個冷冰冰的生產標準,而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信念。員工因為被關懷而有動力去專注於產品;消費者因為感受到產品的用心而願意持續支援品牌,反哺企業的品牌力量,讓企業能夠進一步回饋員工和社會。這是一種雙向奔赴的良性迴圈,也是一家企業從優秀走向卓越的必經之路。
一家企業凝聚的是怎樣一群人,在用怎樣的方式發展?要看它的文化基因,更要看它做事情的初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伊利並不是單純在製造乳製品,而是在引領一種可以被信賴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待消費者和員工都像是對待家人一樣,這樣的雙向奔赴,不僅是伊利的成功密碼,更是一種管理哲學的示範:真正以人為本的企業,必將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END-
● 撰稿 | 林知意
● 主編 | 宋函
● 圖源 | 《請回答1988》《未生》《完美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