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友平(1969-2024)
作者:維舟
來源:維舟
文章已獲授權
因為這一事件,國內的輿論場已經再一次撕裂,在胡友平傷重不治後達到頂點。一撥人歡呼那位試圖刺殺日本人母子的行兇者是“英雄”,做了自己敢想不敢做的事;另一撥人則痛斥兇手是“義和團”,這種暴力和恐怖主義絕不值得推崇,胡友平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勇氣和善良,才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品格。
“為什麼要救日本人?”
“還不如救條狗。”
“要救,也是救好人,為什麼偏偏救的是你的大仇人?”
“屍體遷回日本吧。”
“為了日本人不值得啊!”
對這些人來說,身份即是一切,同樣是殺人,被殺者的身份不同,可以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儘管來華的日本人,其實正是對中國較為親近、友善的那一群日本人,但在這些好戰者眼裡統統沒有分別,只要貼上“日本人”這個標籤,那就可以任意對待之,哪怕是殺戮。

王學泰在研究中國遊民社會後指出,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江湖”其實就是一個遊民活躍、非法暴力氾濫的地方,很多所謂“英雄”都具有反社會人格,推崇以武力解決爭端,不惜使用最殘暴酷烈的手段,所謂“以殺人為好漢”。
不止如此,要當英雄好漢,必要時得不動感情乃至泯滅人性。《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出身傳》裡,有這樣一個情節: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為了“幹大事”沒有牽掛也絕了退路,相互殺光對方家小。連自己和結拜兄弟的家眷都能不當回事,那就別提什麼“不能濫殺無辜/婦孺”了,因為在他們動手之前,你在他們眼裡就已經不是人了,而是可以隨意處置的物件。

有一點值得注意:行兇者不是衝著她來的,因為他的目標是車上的日本孩子;胡友平也不是沒有逃生機會,實際上,她是從背後抱住兇手阻止他行兇,他惱怒之下才連刺她數刀致死。如果她不想死,甚至都不用讓路,別去抱住兇手就行了,但那一刻,她就是這麼做了。
是什麼讓她有這樣的勇氣?除了忠於職守,我猜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因為她也是一個母親。在那關頭,她想到的只怕並非“那是一群日本人”,而是“那都是孩子”。一個女人說不上強壯,但為了保護孩子,可以迸發出無窮的力量,說什麼也不能讓行兇者傷害了孩子。


關鍵詞
胡友平
事件
英雄
日本人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