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8月31日清晨,倫敦巡警在此處巡邏時,看到一個黑影倒在路邊。警察拿著燈光走近一看,才知倒在地上的是一個已經死去的女子。她的臉部被打出瘀傷,部分牙齒脫落,頸部被割了兩刀,正不斷淌出鮮血。更可怕的是,其腹部被剖開,腸子被拽出來,腹中女嬰遭利刃嚴重戳刺。這場景,饒是經驗豐富的警察也被嚇得不輕。經與附近的居民溝通,得知這位死者叫瑪麗(Mary Ann Nichols)。
在信中,他嘲笑警方的無能,並挑釁說自己會一直殺害這群“婊子”,直到自己被抓住。最後,他在信中署名“Jack the Ripper”。“Ripper”翻譯過來為撕裂者,兩名受害者又都被開膛破肚,所以人們給了這位兇手一個諢名——“開膛手傑克”。後來有專家稱,這封信不是兇手寄的,只是當時的記者為了放大這個事件而搞的惡作劇。但在當時,這封信在社會上引起極大的轟動,“開膛手傑克”的名號也流傳開來。隔天,警方又收到一張“死亡預告”明信片,裡頭稱不久之後的一個夜晚,將會發生兩起命案。
沒過多久,這個預言便應驗了。1888年9月30日凌晨,一具慘不忍睹的女性屍體被發現在白教堂區的伯納街。屍體腹部到盆腔底端被切下,子宮以及部分私處被切除。經辨認,死者名為伊麗莎白(Elizabeth Stride),生前在一箇中產階級家庭當僕人,因為被男主人性侵而未婚先孕,後來淪為風塵女性。在伊麗莎白屍體被發現的45分鐘後,另一位死者凱瑟琳(Catherine Eddowes)被發現死在1.6公里外的主教廣場。她的喉嚨被割得幾乎見底,鼻子頂端被切掉,從胸骨到私處被整個剖開,內臟器官統統被挖了出來。後來人們把這天晚上稱為“雙屍之夜”。兩個月四起命案,一夜雙屍,這兇殘程度,讓民眾恐慌到了極點。人們紛紛把矛頭對準了警方,認為他們辦事不力。迫於壓力,倫敦警察廳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警力在夜間巡邏。也許是警察的部署起了作用,又也許是因為民眾的警惕性提高,很長一段時間開膛手傑克都沒有了動靜。但就在大家逐漸放鬆警惕時,他又捲土重來,並給人們獻上了自己的“閉幕之作”。1888年11月10日早上,在米勒巷13號的房門前,房東敲著門來收住客凱莉(Mary Jane Kelly)的房租。米勒巷是一條擠滿了工人小屋和公共廁所的小巷,巷子裡的13號是一個單人房,小得只夠放下一張床。幾個月前,凱莉搬了進來。
● 受害人凱瑟琳的後代卡倫·米勒呼籲進行新的調查一個百年懸案真相已隱隱浮出水面,但這起案件背後,隱藏的是巨大的社會問題。工業革命時的倫敦,一座座煙囪噴出的黑煙,為英國帶來鉅額財富,可這是用多少倫敦東區人們的辛勤勞作才換來的。在那個以身份定地位的年代,從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移民的人,被當作最廉價的勞動力。他們擠在陰暗潮溼的角落中,每天起早貪黑,卻只能眼看著錢財流入上流人士的口袋,城市的工業化程序更是拉大了貧富差距。那些蜷縮在白教堂暗巷中的移民、妓女、勞工,他們的血與淚早已滲入大英帝國的基石,成為輝煌敘事下無法剝離的裂痕。邪惡就在這種裂痕裡逐漸滋生。柯斯明斯基就是其中之一,而那些可憐的底層女性,就這樣成了他刀下的犧牲品。開膛手傑克,實則是那個時代英國繁榮社會的陰暗面。他的出現,不僅是對女性的殘害,更是對整個英國社會道德和正義的無情嘲諷。這個案件也引發了人們對社會公平的反思,它成為那個時代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契機,讓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改善社會環境,如何為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援。它不僅僅是一個百年的謎案,更是一個時代的警示:開膛手傑克或許從未真正消失。他化身為資料時代的新型剝削、性別暴力的隱形鏈條、貧富溝壑中的無聲吶喊。真相的塵埃落定,從來不是終點。● 參考資料[1] 國家地理雜誌|Who was Jack the Ripper?[2] https://www.jack-the-ripper-tour.com[3] 紅星新聞|案發130多年後發現重要證據,“開膛手傑克”連環殺人案真兇浮出水面!多位受害者後代呼籲重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