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萊送給馬斯克的電鋸,威力有多大呢?

文丨古原

特朗普入主白宮已有兩個多月,滿城風雨捲起的不止是他與馬斯克組建的"政府效率部門"(DOGE)團隊,還有一番頗為壯烈的"電鋸砍預算"行動。

米萊特意從阿根廷跑過來送給馬斯克一把電鋸,這把鋸效果如何呢?

這邊,共和黨人拍手叫好,彷彿看見了"抽乾沼澤"的勝利曙光;那邊,民主黨人大聲疾呼,好像預算削減就會讓美國變成一片荒漠。

各自站隊一如既往,可仔細琢磨一下,能砍多少呢?

馬斯克的電鋸,能砍得動嗎?

馬斯克最初放言要砍掉2萬億美元的年度聯邦支出。喊完才發現大了點,又改口說1萬億美元更"現實"。
你我這種普通人看到這個數字,大概會覺得已經天文數字了。
殊不知,在6.8萬億美元的2024財年聯邦總支出面前,就連這所謂"現實"的目標,也不過是想用指甲刀來砍倒一棵參天大樹。
更要命的是,這把鏈鋸究竟能砍到哪裡去?
拆解這6.8萬億美元,就像剖開一個洋蔥,一層一層看下去,你會發現馬斯克和他的DOGE團隊面臨的窘境:
第一層,約1萬億美元的憲法強制支出。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明確規定,償付國債利息和聯邦僱員養老金義務,這些錢必須支付,誰也動不得。
這幾年利率蹭蹭往上漲,這筆錢不但砍不了,反而越來越多。
特朗普雖然大聲嚷嚷要美聯儲趕緊降息,但美聯儲已陷入兩難了,現在降息,通脹當下根本沒有抑制住,雖然可能減少部分政府債務利息,但是卻必然將美國帶向長期滯脹。

而保持利息不變,則美國馬上要進入蕭條期。

本來蕭條期是對通脹的修正,但是,川普敢於面對嗎?

今天川普說,他不保證2025美國不進入衰退,此言一齣,股市大跌。

然而,民意的壓力將會產生巨大的反彈,畢竟,拜登任上,貨幣洪水導致的股市虛假繁榮,起碼讓很多美國人紙上財富變多了。

戳穿這個泡沫是需要勇氣的,我看川普也在要求降息,除了減少財政支出外,恐怕維持股民們的情緒穩定,也是另一層意圖吧。

美國現在最大的經濟問題,不止是關稅導致了前景不明,而是幾年前的超發貨幣的後果,還沒有真正呈現出來,不存在什麼軟著陸,這都是美聯儲騙人的,任何超發,都必然有後果。

蕭條和衰退,甚至比這個更麻煩的滯脹,在等著美國。

川普這個任期註定要在蕭條期中度過,這就意味著,川普到明年就壓力山在,因為中期選舉就來了。

關稅和前期通脹,都會讓美國經濟下行,但美國人只會歸因於川普。

人家拜登在臺上,股票天天創新高,你一上來,跌跌不休,誰會受得了?

第二層,3.7萬億美元的社會保障網支出。
特朗普競選時就拍著胸脯保證,社會保障、醫療保險、貧困醫療救助,以及各種兒童稅收抵免、食品援助、住房補貼等,通通不碰。
不僅不碰,川普還加碼了,要給試管嬰兒家庭報銷費用。
這一塊佔了聯邦預算半壁江山,在美國政治上是絕對的政治正確——誰敢碰誰就完蛋。

川普或許敢砍一點點,但絕不可能砍多。

第三層,1.3萬億美元的軍費和退伍軍人支出。
特朗普雖然總罵北約盟國不掏錢,但對五角大樓的錢袋子從來都是客客氣氣的。
國防部長希格塞斯削減的那點,頂多是左口袋進右口袋出,根本不是真砍。

砍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公務員,這是邊際改善,值得讚揚,川普有勇氣。

但是,砍退伍軍人的福利支出,這恐怕就是天大的難事了。
最後一層,才是那可憐的0.8萬億美元雜項支出。
從環保署到國家公園,從教育部到NASA,聯邦政府所有其他部門和專案全在這裡了。這一塊最多砍個一半。
你看,這離1萬億美元的目標差著十萬八千里。

減支,保守派難做到

回看美國曆史,那些信誓旦旦要大刀闊斧削減聯邦政府的保守派努力,最後不都是雄心萬丈,收場淒涼?

里根這個人吧,嘴上說不要,身體很誠實。

1981年,里根踏進白宮時,喊的口號擲地有聲:"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案,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他拍著胸脯保證要大刀闊斧削減政府規模和支出。
八年過去,聯邦債務從9400億美元漲到2.6萬億美元,幾乎翻了三倍。
當然,里根確實削減了一堆社會福利專案。
但他同時又大把大把地往軍費裡砸錢,還搞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
1985年,他確實成功廢除了民航委員會,算是共和黨總統自1985年以來唯一成功廢除的聯邦機構。
可這點成績,就像是沙漠裡的一滴水,轉眼就被吞沒在聯邦政府擴張的滾滾洪流中。

1994年,紐特·金裡奇帶領共和黨攻下國會,高舉"美國契約"大旗,信誓旦旦要徹底改革聯邦政府,砍掉一大堆開支。

他當時放言要廢掉教育部、商務部和能源部。

結果怎樣?教育部不但活得好好的,預算還從1995財年的325億美元漲到2022財年的793億美元。
商務部同期從38億美元漲到118億美元,能源部從170億美元漲到465億美元。
金裡奇的雄心壯志最終成了一場"放煙花"——看著挺熱鬧,眨眼就沒了。

2010年那場茶黨運動,聲勢浩大,反政府情緒高漲,幫共和黨奪回了眾議院控制權。他們揚言要大幅削減聯邦支出,扭轉奧巴馬那套社會主義路線。

結果呢?聯邦支出照樣蹭蹭往上漲。
奧巴馬第一任期結束時的2012財年,聯邦支出為3.5萬億美元;到特朗普離任前的2020財年,這個數字已經飆到6.6萬億美元(當然部分是疫情惹的禍)。
就算不算疫情那年,2019財年也有4.4萬億美元,比茶黨運動前足足多了將近1萬億。

對比一下民主黨和共和黨,你會發現一個荒唐的事實:”

回顧過去幾十年,那些標榜自己"財政保守"的政府,往往是債務增長最猛的時期:
里根政府(1981-1989):聯邦債務從9400億美元漲到2.6萬億美元,增長176%。
小布什政府(2001-2009):聯邦債務從5.8萬億美元漲到11.9萬億美元,增長105%。
特朗普第一任期(2017-2021):聯邦債務從20萬億美元漲到28萬億美元,僅四年就增長40%。
相比之下,那些被保守派罵成"大政府自由派"的總統任期內,債務增長反而相對溫和:
克林頓政府(1993-2001):債務增長僅36%,甚至還創造了連續四年的財政盈餘。
奧巴馬政府(2009-2017):儘管應對了金融危機的衝擊,債務增長率為88%,還是低於他的共和黨前任。
真是天大的諷刺:最愛講財政紀律的人,往往是最不遵守財政紀律的人。這其中的奧秘很簡單:保守派政府往往把減稅放在首位,卻不願或不能相應削減支出。結果就是債務猛增,而非減少。

沒人敢說的真相

更大的問題還不在於政府官僚浪不浪費,而在於兩黨政客都不敢正面硬剛的結構性問題:
美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比砍預算的決心快多了。
2000年,65歲以上美國人佔總人口的12.4%;到2020年,這個比例跳到了16.9%。到2040年,預計將達到21.6%。
嬰兒潮一代像潮水一般退休,社會保障和醫療支出註定會節節攀升。
這是人口結構決定的,不是哪個政客能靠嘴皮子改變的。

美國社保已經官宣即將破產了。

而軍費支出就像個無底洞。美國在全球有約800個軍事基地,軍費比排在後面的十個國家加起來還多。
特朗普雖然抱怨"永無止境的戰爭",但他的外交政策基調處處透著對抗,這隻會讓軍費越來越高,而不是越來越低。

他的造船辦公室,是要造民用船還是軍艦呢?

美國製造業衰落,稅基越來越窄。
過去40年,製造業崗位大量流失海外,高薪工作減少,稅收基礎受到侵蝕。
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聲稱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手段不是破除管制,而是關稅,這個結果是更高的消費品價格和貿易伙伴的報復措施。
最致命的是:美國政治系統對債務已經麻木不仁。
自從1971年尼克松廢除金本位後,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讓美國可以無限制地印錢為債務融資。
兩黨政客都發現了同一個真理:增加支出比削減支出更容易贏得選票,減稅比增稅更討人喜歡。結果就是赤字年年創新高,債務越滾越大。

川普上任一個多月以來,支出實際上是增加了的。

對美國聯邦資料的分析顯示,特朗普上任以來的第一個月,美國政府支出比去年同期增加,表明他的開支削減舉措尚未減輕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美國財政部支出記錄顯示,迄今為止,醫療和退休計劃支出以及利息支付,超過了節省下來的資金。資料顯示,1月21日至2月20日期間,政府總體支出約為7100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約6300億美元。

政治表演還是真改革

我認為二者皆有,甚至還有一重目的,修理聯邦機構官員。

動了十幾萬聯邦公務員的飯碗,這就是真動作,當然是邊際改善,總比不砍要好。

但有沒有政治表演呢?當然也有。

民眾們看得爽啊,特別是保守派群眾,你看裁員了,節支了!
支持者們渴望看到他"排幹沼澤",DOGE的表演恰好提供了這種視覺衝擊。

就算實際上砍不太動,起碼看起來很解氣啊。

美國聯邦債務已經飆到36萬億美元,超過GDP的120%。
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3年,這個比例將飆升到驚人的195%。

2024財年,美國財政部淨利息支出首次超過國防支出,債務利息負擔創28年新高。

無論DOGE多麼賣力,這些基本面都不會有實質性改變。
除非美國政治體系能夠勇敢面對以下幾個難題:
社會保障體系必須改革。
隨著人口老齡化,要麼提高退休年齡,要麼增加稅收,要麼削減福利,沒有第二條路。
全球軍事存在必須重新評估。
維持全球霸權的成本越來越高,需要重新思考什麼是"必要"的國家安全支出。
製造業基礎必須重建。
沒有強大的實體經濟,稅基就會繼續萎縮,任何財政改革都將是空中樓閣。
財政紀律必須迴歸政治美德。
兩黨都需要認清一個事實:無休止的赤字最終會傷害民眾長遠利益。
但在當前這種兩極分化的政治環境中,這些深層次改革難度太大了,特別是於蕭條期時。
馬斯克的鏈鋸再鋒利,也砍不到問題的根子上。因為對這些龐大的支出要削減,需要美國民眾觀念的徹底轉變。

美國的財政軌跡將如何發展?有幾種可能:

可能一:照舊。聯邦債務繼續增長,直到某個臨界點崩潰,可能是債務利息佔預算比例過大,或國際市場對美元失去信心。2023年債務上限危機已經讓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惠譽下調,這恐怕只是個開始。
可能二:痛苦調整。某屆未來政府被迫實施嚴厲的財政緊縮,可能包括延遲退休年齡、削減社會保障福利、大幅增稅。這種政府的政治壽命可能極短,但歷史會記住他們的勇氣。
可能三:通脹解決法。美聯儲最終可能被迫透過印錢來"解決"債務問題,導致高通脹,實質上是對儲蓄者和固定收入者的隱性徵稅。中產階級財富將被通脹蒸發,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可能四:貨幣地位變化。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逐漸弱化,限制美國的借貸能力,迫使它採取更嚴格的財政紀律。

削減官僚機構,要鼓下掌,肯定是對的,但對於美國這麼嚴重的財政問題來說,動作還太小,解決不了美國財政面臨的根本性難題。

美國政府提供的服務與美國經濟創造的實際價值之間存在嚴重失衡。
就像一個家庭,收入三萬卻非要過五萬的生活,最終只會負債累累,直到崩潰。
美國需要的不只是一把電鋸,而是,找到最優先事項、最重大事項與民眾誠實對話,獲得改革的支援,需要對社會保障體系的理性改革,需要對美國全球角色的重新定位,還需要改革國內管制,重新建設工業基礎,最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政治短期主義。
而這才是最難的。
只有這樣,美國才能避免滑向財政懸崖。
否則,到時候,當下的DOGE的電鋸,不過是在懸崖邊緣的又一次短暫的花火。
米萊至少在阿根廷實現了財政盈餘,馬斯克能做到嗎?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