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被困在“臨界點”之下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啥最硬的道理,那無疑是,你想得到什麼東西,就得付出點啥?
想得到某個商品,那就得付錢;想學習或者收穫某個技能,就得付出一定量的時間。而且有個很詭異的東西,類似“臨界點”,你程式設計練習不到一定數量,英語詞彙量達不到某個規模,都處在“低水平”這個層次,關鍵是這個狀態非常折磨人,非常痛苦,充滿失落感和挫折感。過了那個點,就會覺得頓時天地寬。
很多人一事無成,本質也是每件事都沒過臨界點,一直處在低水平,既痛苦,又折磨,還不出成果,慢慢連嘗試都不嘗試了。
這又讓我想起來多年以前我和小夥伴們分享,如果拋開那些花裡胡哨的英語學習方法,比如什麼“多說”,還有“英語環境”什麼的,你實在是做不到,那就別做了,使勁背單詞,一個單詞重複兩百遍,硬背,不要搞什麼“三天學會一萬詞彙量”,不要搞“學會了詞根快速記住兩萬詞彙”,都是瞎搞,靜下心來,死磕到底,一個一個背。
很多人英語學得一塌糊塗,絕大部分都是想走捷徑,讓他背單詞,他就上網查,搞各種么蛾子學習技巧,最後技巧沒掌握,能力也沒上去。
一般來講,單詞背到6000左右,高中的閱讀基本上都能讀懂了,背到一萬以上,考研英語文章除了那些“長難句”也能看懂了,就是這麼神奇。不要指望捷徑,該花的時間一分鐘都不會少,一萬詞彙對於腦子正常的人來說,可能就是需要大幾百個小時,怎麼背那是你的事,投入不足,結果不會配合你忽悠,永遠也不開竅。
我這些年有個體會,“開竅”的本質就是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就有了新理解,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然後在“超大積累”的基礎上又來了一個大爆發,直接把其他人徹底甩開了。
“超大積累”這事是個負擔,也是個門檻,更是個壁壘。你想過這個門檻是很難的,別人一樣難,過不去都白費,想過去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死磕,什麼“認知”什麼“思維高度”都沒用,就是得老老實實下硬功夫。
就得硬磕,克服前期的焦慮,克服中間的痛苦,克服後期的迷茫,不斷投時間,直到有一天,發現自己投入的時間原來已經這麼多,這時候,你發現不再像以前那麼迷茫了,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痛苦了,你已經跨過了那個門檻,進入了一個壁壘,別人很難追上了。
同樣的,程式設計這事也是這個道理,幾年前一個讀者跟我說,他想學程式設計,是應該先看資料結構,還是先看作業系統原理?我說你先寫出來一萬行可執行的程式碼再說,從最簡單的開始,一點一點寫,最早的程式可能只有三四行,到後來可能有幾百上千行。
一萬行程式碼是個“入門門檻”,跨不過去,這輩子都別想入門,別誤會,這裡說的“入門”相當於學英語剛學完前一千詞彙。在這之前,看那些亂七八糟的書都是浪費時間。
這些年有個感覺,你找到一件正經事,想去認真做,發現好難,這個時候就該問自己:
1、這事到底值不值得做;
2、對自己是不是至關重要。
如果答案都是“是”,那就再仔細思考下,你覺得某個東西“難”,學習的過程中感覺迷茫,甚至有點絕望,基本上是兩個原因導致的:
1、選錯教材了,你拿得太難了,不適合你;
2、投入時間不足。
這個世界上最硬的道理,就是“投入不足,產出就足不了”,所以說,選一本好的教材,然後就別到處找什麼學習方法了,安安靜靜地投入時間,投入足了,自然會有效果。不過那個“一萬小時定律”也離譜,扯那玩意會對身心產生巨大壓力,還不如不提。一般來講幾百個小時認真投入就能明顯見效。
為啥說不要到處找學習方法呢?
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是loser,他們啥也不懂,搞笑的是他們還挺喜歡到處指導別人。對於普通人來說,方法什麼的,都是次要的,時間投入不夠,啥方法都是扯淡。你先有個底子,才能區分哪些方法是對的,哪些明顯是扯淡。
比如我十幾年前想學寫程式碼,那時候到處找經驗,一堆人推薦讓學一本叫《演算法導論》,還說什麼“必看”。後來我慢慢知道了一件事,這本書實在是太難了,而是屬於高階進階,根本不適合新人,哪怕幾年後我寫程式碼一年能賺幾十萬的時候,依舊對這本不太感冒,從沒看完過五分之一。推薦這本書給新人的,不能說全部,可以說99%的人全是菜B,他自己也沒看過,只聽別人說那本書不錯,你聽了菜逼的話,你能好?
所以說,一定要從簡單地開始,慢慢熬,跨過那幾道坎,慢慢就開悟了。而且這條路沒啥辦法,只能是你自己去走,就好像嬰兒想成長,只能是自己蹣跚學步,一邊摔一邊成長一樣,別人一步都替你走不了,英語裡有個詞,叫“take the baby steps”,像嬰兒一樣小步走,畢竟世界上最牛逼的長跑冠軍,他也是這麼過來的。
而且有個共識,投入和水平的關係並不是咱們理解的那種線性的,而是跳躍的。
可能也跟咱們的大腦組織形式有關。咱們的大腦用的是一種最簡單的模式,一大坨功能極其簡單的細胞連在一起,然後湧現出了神奇的智慧,或者說,智慧就是天量的連結基礎上不知道怎麼突然就蹦出來了。所以“數量”就成了關鍵,你得不斷輸入,等著大腦自己完成“湧現”。
碰上了太難的東西,可以繞過,但是基礎的東西一定不能放過,一般複雜問題,都是幾個簡單問題的組合,你得把簡單的弄得滾瓜爛熟,一般來講複雜的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就算依舊解決不了,也沒事,慢慢來,積累得多了,過一段時間回過頭來看,發現自然而然就懂了。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來一個高中老師說過的一件事。
他說經常有人說,有些孩子是在“死學”,所以投入多,成績卻不行。
他說沒有“死學”的,只有“裝學”的。就高中那點知識,並不涉及普通人無法拿下的內容(當然也有特別笨的另說),數學考卷最後一題可能是這種,但是哪怕你把所有這類比較難的全扔掉,考個本科依舊跟玩似的。
事實上高考出卷,也是這個邏輯,如果你基礎紮實,確保簡單的不做錯,你想考不上本科是很難的,畢竟高考就一分級考試,不是選拔天才,適配的是所有人。如果基礎足夠紮實,拋棄所有的超級難題,把中間位的也解決了,211就保住了。
智商正常的孩子,沒有“死學”連基礎知識都學不會的。只有一種可能性,他是在那裡表演,心思不知道跑哪去了,或者說不是表演,而是早就掉隊學不進去了。
很多人其實從沒認真解決過任何一件事,所以碰上覆雜問題,總是焦慮,總想速成,投入一點時間就質疑為啥還不出結果,於是在所有事情上都一事無成。等生了孩子,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對自己沒耐心,對孩子也沒耐心。這幾年有個新詞,“內耗”,說的就是之前沒做成過什麼事,對眼前這事心裡也沒數。其實經歷幾次就懂了,就不耗了。
那些厲害的人,有點像是完了無數局《絕地求生》的人,他解決過很多問題,直到在每一步應該做啥,當感覺到迷茫和失落的時候,他也知道這事是正常的,正在開悟,等過去了就好了。這樣就能完成一件又一件困難任務,然後可以去承擔更多的複雜任務。
尾聲:
曾幾何時,一直在說“減肥一定不能捱餓”,餓瘦會反彈,餓瘦不健康。
但是到了今年,幾乎所有的減肥博主已經全部異口同聲在說“沒有不餓的減肥”,就是得少吃,就是得餓。
最基本的邏輯,減肥的本質是“攝入小於消耗”,除了極少數例外,身體百分之一萬會有飢餓反應,飢餓反應就是變瘦的前置條件,這就叫第一性原理。
同樣的,迷茫、痛苦、失落、受挫、想速成,這些都是正常的,你想做成一件事,心裡的渴望和現實的進展之間有了衝突,自然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對於普通人來說,沒啥辦法,只能是硬磕,一點一點啃,去下笨功夫,根本沒有別的辦法,等你挺過去了,這些東西就是你的壁壘,別人的高牆。
全文完,既然看到這裡了,如果覺得不錯,隨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