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癢”的陷阱

如你所知,黑天鵝的重點是“槓鈴策略”:  
塔勒布將槓鈴策略呈現為一種雙峰態度,即讓自己暴露於極端的結果:
一種極度厭惡風險,另一種非常風險偏好,而忽視中間。  
這裡面,最容易被大家忽略是:避免脆弱性的中間地帶。  
槓鈴策略強調避開“不痛不癢的中間地帶”。  
中間地帶是指那些風險不低但收益有限的狀態,例如貸款重倉炒房、拿全部積蓄去追逐看似穩健實則可能踩雷的理財產品等。  
這類行為既沒有安全墊保護下行,又缺乏爆發式上行的機會,反而使人陷於進退兩難的脆弱處境。  
與其如此,不如將大部分資源確保絕對安全(例如沒有負債、擁有現金流覆蓋基本生活),同時拿出可以承受虧損的一小部分去搏絕對超額(這部分實現起來當然很難)。  
概括而言,就是要採用“嚴格控制下行、放大上行”的不對稱策略。  
坦白而言,我在這方面是踩過坑的。  
我自認為眼光還可以,但是當衝動戰勝理性,就會忘記了一件事:  
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事情是不值得做的。
再回到槓鈴策略,以巴菲特為例,他要麼打出絕世好球,要麼就老老實實買最無聊的國債。  
他絕對不做不痛不癢的投資。  啥叫不痛不癢?  
其回報是不痛不癢的,但是其傷害卻可能是傷筋動骨的。  
但是其不痛不癢的表象,有時候誘導你忽視其風險,甚至下重注。  
長期沒有顯露風險的中庸環境最具欺騙性它會滋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當極端衝擊來臨時反而危害更大。
這類事情,往往發生在和所謂“熟人”合作的專案之中。  
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對自己的朋友的忠誠度有極其嚴苛的要求。 
人生當中的大多數決策問題,就是識別:  
a、哪些是“絕世好球”?  
b、哪些是不痛不癢(但卻脆弱)的中間地帶?  
c、哪些是無聊但卻極其牢靠的?  
決策本質是分配資源。  
資源有很多種,時間,金錢,精力,情感……  
你和資源之間有一個隱藏層:  
注意力。  
例如,即使你將一筆不少的錢投到了你認為很重要的專案上,但是如果你投了就算了,也不盯著,那麼你就並沒有將注意力投入到該資源上,那麼這個決策就會大打折扣。  
而人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所以你在分配資源的時候,需要專注。  
專注的本質,是在隱藏層,對注意力的分配。–這一步做不好,對資源的分配就不可能做好。  
分配資源,是“做正確的事情”(決策);
 運用資源,是“把事情做正確”(執行)。  
但假如沒有透過做減法實現的“專注”,決策和執行都不會牢靠。 
再說具體點吧:  假如你手上有點兒錢,朋友正好有個專案,看起來還不錯,要你入夥。  
你問他:多久收回成本?他說5年。–似乎也還可以。  
你又問:未來十年算下來,估計年化回報多少?  
他說:至少10%,好的話還不止呢。  
你是否參與?  
用我們上面的方法論來檢視一下:  
這到底是個啥機會?  
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絕大多數專案也都是平庸專案。
指望能突然爆發,十倍百倍增長,將來還能上市,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95%甚至99%以上的可能性,你的朋友的專案就是一個平庸專案。 
 10%回報聽起來還可以,但是不確定性太多了。多少生意能持續十年? 
 概括而言,這是一個上行空間不大、掛掉的可能性卻很大的平庸專案。 
與其如此,你為什麼不去做一個回報率大約為3%-5%的穩定但卻無聊的投資?  
你也許會覺得,那10%或者更多,可是3%-5%的好幾倍呢!  
然而,事實上,假如你的確有點兒錢,確定性的3%-5%是比不確定性的10%好很多倍的投資。  
只有當不確定性的專案,能夠給你帶來十倍百倍機會的時候,才值得用槓鈴策略比較小(通常是指資金而非精力)的那一頭去下注。  
遠離不痛不癢的機會,正是一條投資諺語所說的:
不要去撿火車軌道上的便士”。
這指的就是避免為了區區小利去冒被飛馳火車碾壓的巨大風險。
2008年金融危機,許多機構為了多賺一些利差,沉迷於當時被視為“安全”的次級房貸相關產品,結果隱藏的系統性風險爆發,之前所有收益一夜化為烏有,還倒貼鉅額損失。
這些慘痛經驗使得馬克斯等投資大師更加確信:投資中避免愚蠢和脆弱,比追求聰明和收益更為重要
正因如此,他們寧可放過一些看起來“還不錯”的機會,也不願觸碰任何可能存在致命下行風險的交易。
如果說,上面講的還是“被加槓桿去炒房”這類有點兒非理性的事情,當今關於“不痛不癢”的陷阱可能要尷尬得多。
你想想看,多久沒聽說過成功的創業公司了?
在贏者通吃時代的淘汰賽,中腰部網際網路創業專案,大多淪為“不痛不癢”的投資類別,很難再像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早期,有機會實現指數級增長。
到了AI時代,這一困境似乎更加無解–
大模型成為了少數幾家大公司的“特權”。
而大模型本身又是“消滅中國中間商”的,很難帶來產業鏈上的機遇,你看哪個中小型的AI創業公司殺出來了?
事實上,美股的“七姐妹”,也正在將市場的中間地帶變成一片“不痛不癢”的戈壁。
作為創業者,要麼是基於大平臺,要麼是變成了“超級個體”。
如果說網際網路是贏家通吃。恐怕AI時代是贏家吃通。(我也不知道啥意思,就是比通吃還狠得多。)
商業世界本身,已經變成了一個“槓鈴”。
最後
決策本質是什麼?  
是基於判斷力,去分配你的資源和專注力–分配在那些真正能為你帶來數量級改變的事情上。  
這其中,尤其要學會拒絕那些不痛不癢的人和事情。  
“不痛不癢”的陷阱不僅在於資源分配不當,更在於它對我們有限認知和注意力資源的持續侵蝕,阻礙我們進入深度工作狀態,從而難以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或實現高價值產出。
槓鈴式的注意力分配策略,意味著將注意力高度集中於“安全/基礎”和“高潛能/投機”的兩端,並堅決削減來自中間地帶的注意力消耗。
所以,請你把資源和專注力分配在兩頭:  
a、一頭是無聊但是牢靠的東西。例如,幾乎沒有本金損失的投資,例如和家人、老友和老狗相處; 
b、一頭是可能會你帶來數量級變化的東西。不光是指投資,還指你可以集中精力來實現突破的事物。  
中間的,就做減法吧。  
以下,是幾個相關戰略框架,供你參考:
優先順序與聚焦的戰略框架
框架名稱
核心原則
擺脫“不痛不癢”的陷阱
帕累托法則
80%的成果來自20%的投入。
識別能產生80%價值/安全/增長的20%活動/選擇;堅決削減低效的80%(中間部分)。
精要主義
有紀律地追求更少但更好;辨別關鍵,剔除其餘。
系統性地對平庸機會說“不”,為真正重要的事務(槓鈴策略的兩端)騰出資源。
機會成本
被放棄的最佳替代選擇的價值。
明確指出因投入“不痛不癢”選項而錯失的高價值機會(安全保障或巨大潛在收益)。
最後,留一個開放式的話題,供各位探討: 
假如我自己就是中間的“平庸”,假如我過的就是一種無法逃離的平庸生活,那該怎麼辦?
下面是我的一個私人分享社群
請長按下圖中的二維碼

圍觀老喻朋友圈嗎?
請加微信:laoyubrain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