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2月21日晚20:00,《環球科學》直播間將現場公佈年度最美科學閱讀榜,陪你暢聊2024年最具代表性的科普讀物,以及最新的雜誌內容!
直播全程依舊抽獎不斷,雜誌、桌墊送不停,更有超優惠訂閱福利!
趕緊點選【預約】直播吧!
不管是被蚊子咬過起了包,還是身上突然出了點疹子,都會讓我們感到一陣瘙癢。但小時候,媽媽一定告訴過你:“不要總是撓癢,越撓越癢。”想必大多數讀者在小時候都會把媽媽的這句話當成耳旁風,總是忍不住繼續撓癢,結果最後,輕則撓紅了一大片皮膚,重則直接把原本有點癢的地方撓破了——這下不癢了,只剩下疼了。
為什麼越撓越癢,越癢就越想撓呢?或者說,癢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你可能覺得這在醫學上早就有定論,但其實並非如此。直到今天,醫學上對癢的認識也才剛剛開始。
撓癢迴圈
一直以來,癢都被認為是一種輕微的疼痛,只要微微啟用痛覺感受器或痛覺受體,就能觸發癢覺。在這種理論中,疼痛和瘙癢本質上是同一種感受,隨著刺激增強,瘙癢會逐漸變成真正的痛苦。
但2007年,當時在華盛頓大學任職的陳宙峰教授(近年受美國“中國行動計劃”波及,已於2023年全職加入深圳灣實驗室)等人在《自然》(Nature)上發表論文,表明在脊髓中存在一簇專門傳輸癢覺的神經元。該結論從神經通路上證明,癢覺和痛覺是兩種獨立的感覺。
幾年後,陳宙峰團隊意識到,血清素(5-HT),或許是誘使人撓癢的關鍵因素。他們發現,當小鼠撓癢時,腦部會釋放一股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種調節情緒的“快樂激素”,會讓人感受稍微好一些。但不幸的是,血清素同樣能啟用傳遞癢覺的受體,會讓你繼續感覺到癢。相關論文發表在《神經元》(Neuron)上。
有了血清素的支援,撓癢變得很容易上癮。並且,撓癢過後癢覺並不會馬上離開。但明明撓癢過後,剛開始確實有幾秒鐘,身體沒那麼癢了。這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抑制癢覺的不是撓癢這個動作,而是撓癢過後的輕微疼痛感。每次你用指甲劃過皮膚時,都會輕微損傷皮膚外層,導致一陣輕微的疼痛。沒有人會喜歡疼痛,但如果你真的渾身癢得難受,用痛覺覆蓋掉癢覺,對大多數人來說,也許是一種可以接受的代價。
但是,就算是微小的皮膚損傷也會引起免疫反應。當大腦接受到疼痛訊號時,它會指示身體在受損部分釋放組胺。組胺可以讓血管擴張,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引來更多吞噬病原體的白細胞,這會引發炎症反應——這也是撓癢過後的皮膚會變紅的原因。但糟糕的是,在炎症反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組胺本身,也可以直接啟用皮膚中的癢覺感受器,繼續讓你感到瘙癢。
不論是讓你感到快樂的血清素,還是引發炎症的組胺,這兩種撓癢時產生的物質,都會加劇我們的癢覺,最終導致癢-撓迴圈(itch-scratch cycle)。越撓越癢是真實的,如今我們已經大致發現了它的生物機制。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癢只是暫時的,最多幾天之後我們就能恢復正常。但世界上還有數百萬人遭受著慢性瘙癢的折磨。隨著對癢的認識逐漸深入,我們或許能改變這一現狀。2021年的一篇有關癢的綜述中提到:“在深入理解癢覺方面,我們正處在開篇的末尾。對於慢性瘙癢這種不致命但折磨人的疾病,我們有潛力能顯著緩解它。”
人為什麼會癢
但人為什麼會感覺到癢呢?其他感覺,比如說痛覺,都有很明顯的用處,比如說痛覺可以讓我們規避危險。但癢的作用並不是很明顯。並且,撓癢還是一種會傳染的行為,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在看到同類撓癢時,都會不自覺的自己也撓一撓——就像打哈欠會傳染一樣。

小鼠模仿撓癢的虛擬模型。圖片來源:陳宙峰主頁
2022年,陳宙峰教授團隊在《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表明他們發現了一種介導傳染性癢的視覺通路。他們在小鼠實驗中發現,癢的傳染需要小鼠眼睛視網膜上的一組特殊細胞:內在光敏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這些細胞會連線視交叉上核,這是大腦中一個微小的區域,負責控制晝夜節律,也能觸發撓癢級聯反應。並且,這一神經通路十分原始,甚至停用小鼠的視覺皮層也不能阻止這種癢透過視覺傳播。
但這有什麼用處呢?想象一下我們的祖先,他們可能生活在蚊蟲氾濫的地區。當蚊子落在人身上時,有的人會感到癢,拍打和撓癢都可以驅趕他們身上的蚊蟲。而蚊蟲可以傳播很多寄生蟲和疾病,那些能感受到癢,並會撓癢的人成功驅趕了蚊蟲,從而通過了自然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癢的傳染性也是有必要的。畢竟,如果你看到你的同伴在撓癢,這大機率說明這周圍的環境中有不少蚊子,最好的選擇是提前撓一撓,這樣能驅趕走蚊子,被蚊子叮的機率也會低一些。
從某種程度上,這也能解釋人為什麼會越撓越癢,越癢越想撓。因為感受到癢很可能說明你處在一個蚊蟲氾濫的環境中。如果癢-撓迴圈能讓你保持在煩躁不安的狀態下,那麼你更有可能避免被蚊蟲叮咬,也就提升了生存的機率。
參考連結: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health/why-scratching-an-itch-feels-so-good
https://journals.physiology.org/doi/full/10.1152/physrev.00017.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6029
https://www.ebiotrade.com/ebiodesign/zt/kexueren/2023/0120/1/index.html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2)01285-2?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2211124722012852%3Fshowall%3Dtrue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戳圖片或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