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眾號裡的《紐約客》
戳藍字一鍵關注渡十娘
轉發也是一種肯定
文字|Sunny
編輯|渡十娘

再過幾天就是重新搬回美國生活的第六年了。說好了每過兩年就寫一點回顧(十六年後重回美國定居,我的兩分錢),上一篇是去年二月份在郵輪上寫的(十六年後重回美國定居,我在全世界最大的郵輪上繼續兩分錢),離開也不過一年不到。之所以突然想起來要寫一篇,純粹是因為TikTok “難民”們在小紅書上遞的“刀子”。
國人都是很有組織性紀律性的,所謂“家醜不外揚”可以說是一出生就帶來的基因。以至於現在連個調查記者也沒了。而“遙遙領先”則成了口頭禪。
這種自我催眠彷彿就是那句著名的“謊言千遍成真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當然這也沒什麼不好,因為“正面教育”不也正在一天天被推崇麼?
可惜的是,一直被“正面教育”澆灌大的米蒂網民卻似乎並不懂得這個道理。於他們來說,忽然之間有人竟然願意聽自己的抱怨,感覺就是被從小抱走,這會兒親爹親媽來接他們了一般:要多委屈有多委屈。至於“家醜”,當然要全天下皆知啦。
正應了那句,全世界罵美國人最多也是最狠的是美國人自己啊。只是媒體是站在美國的高度批判美國,而素人們呢,自然也就沒有這樣的高瞻遠矚,所以他們說的,也都是困在邊境牆裡的認知和資訊繭房裡的倖存者偏差罷了。要不你讓他們捲鋪蓋到你家,看看TA還能不能活下去到網上讚美你的生活。

閒話少說,資料說話。
一個美國的普通中產家庭到底怎麼生活的?無非就是衣食住行教育加醫療。於是我和ChatGPT一起來看看美國人到底如何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
我們先說繞不過的住:



其實住一套房子並不是付一點房租或者買下來就高枕無憂了。買下來的房子每年還需要:地稅。地稅佔多少呢?

當然,公寓還要繳類似我們物業費這樣的費用,condo費。我所在的小鎮房子(包括所有了)中位數是1.5M(地標麻州),今年地稅漲到超過2萬美金了。但比起孩子上學免費(還有校車和午餐),這點稅不算啥。假如你花個2000USD租個Apartment也是一樣可以上學的。但稅是房東繳的。
這還遠遠不夠:因為養一棟房子你還需要僱人收拾花園,隔三差五修理室內室外的東西包括修屋頂,砍樹,粉刷房間,翻新地板之類,總之每年花個1-2萬是閉著眼睛的。
至於Utility,也就是水電煤吧——

我自己的帳單:水:2000(因為夏天要澆花園),電:2500(包括太陽能每月還貸款費用),煤:3500 (包括漫長冬天暖暖的屋子)。
所以僅僅住,大約就是30000-50000(多少取決於你當年需要屋子和院子修理的費用)。所以不是所有工薪階層都住得起大房子的。這一點請不要被美劇所忽悠了,因為絕大多數美國家庭是租房子住的(你認識的在美國的華裔幾乎家家住別墅只是因為華裔的平均收入遠遠高於中位數僅次於白人)。而且因為美國房子漲幅沒有那麼大,美國人又習慣遷徙,所以租房其實更合適。一般如果不打算在一個地方住滿七年,有資料表示,租房更合適。
僅次於住的,是“行”——美國人均家庭1.5輛車,不管是多麼窮,政府也都會把有人為了抵稅捐出去的車再給到窮人的。

我的車是跟特斯拉Lease的每個月479,保險每年2000左右,電費上面已經算在裡面了,基本我也很少去超充,所以忽略不計。
至於公共交通,以紐約為例:

至於波士頓,在我們華裔市長吳弭的推動下,波士頓市民在最常使用的23、28和29號巴士線時均可免費搭乘。這也是節省了不少開銷的。
然後是吃。這兩年美國物價飛漲,吃的方面尤其明顯:比如你去餐廳隨便吃一頓大概一個人就是50美金左右了。麥噹勞Big Mac指數一直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風向標:雖然每個州差距很大,但平均大概在5.29/個(合人民幣38.62)你可以對比一下你的城市。
我買東西主要在weee(每月大概400美元),Costco(每月400),再加上零零碎碎在Whole Foods和Trader Joe's裡買的,基本是1000-1500。小紅書有人吐槽美國雞蛋貴,這幾年確實漲了,但也不見得會比國內貴。因為我外賣一個荷包蛋都要3-5塊人民幣了。人家一合無公害雞蛋4.99/18個,也就核到2塊人民幣一個(這還是在麻州,全美最貴的地方之一)。
至於“衣”,我們家小朋友基本上兩三個月要換新,但最多也就Nike了。這裡一雙耐克鞋40美元左右(當然有貴得離譜的),一件外套60美元左右,打折或者去折扣店更便宜。一年買新衣服的花費大概也就2-3000美元吧(當然,這是我自己,至於那些喜歡打扮的又很多應酬的自然是不夠的。一件衣服就超過了)。
TikTok“難民”們也談到了“看病”貴的問題:美國的醫療保險主要是商業保險,商業保險基本上是你工作的單位替你付了大部分。我買的是小型企業的商業保險,每個月1600(最初才900多,這幾年是真的漲得離譜)。但MassHealth Assistance 每個月幫我cover 1314,所以我自己只要付300多(另加牙醫保險)。即使有保險你依然需要co-pay和自付部分。所以我每年七七八八看病(最主要看牙齒)也要2000左右吧。再加上小朋友每年大概也要千把塊(昨天帶他去戴牙箍,5100)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購買保險,只要你是低收入者,奧巴馬保險也是可以申請的,按照你的收入來付保費。比如很多華人家庭移民以後把父母接來然後申請這些保險,那樣的話就可以免費享受所有的福利而且還有錢拿(如果子女照顧老人政府會發錢給你的)在一些州,Medicaid 可能為合資格的家庭提供每月 $2,000 至 $4,000 的補助,用於支付照護者的工資或機構費用。。另外美國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援助計畫,但都需要去申請。只有到了美國,才知道為什麼要好好讀書。真的很多美國窮人本來不會那麼生活潦倒的,完全就是連錢放在面前都懶得去拿(不可思議對吧?),或者根本身在“福”中不知“福”。當然,美國的福利不是最好的。但美國看病是不需要先付押金的。然後你的帳單真的付不出也可以減免的。
最後說說教育支出——
美國普遍是從小學(K,相當於我們幼兒園大班)開始到高中(十二年級)都是義務教育,現在加州一些地區開始從preschool開始就免費了。所以孩子出生,如果是低收入就去申請牛奶金,如果是工薪階級確實託費有點貴的(大概2000左右),所以美國很多家庭是一個人上班,同時孩子接著生,這樣媽媽很快就可以回去職場了。從稅收上來講,這樣也比較合適。美國不是賺得越高越好的,稅率也是跟著薪資來變化的,所以很多時候還不如不要賺那麼多。去做義工,把可能產生車馬費來抵稅也都是OK的。
除了正常的教育,美國也是很多課外班,最多的當然是體育啦。一般一個月也就200左右一個班,但也有貴的,比如馬術課。一節課將近200一個月就是小1000了。
那我們再來看看美國人的收入——


要知道,如果是拿小時計酬的人,只要你有合法身份(一般綠卡,有些需要公民才能申請),基本都可以申請福利租房(即政府給你繳納一部分房租,你自己繳納一部分,按照薪酬算);也可以在包括孩子的課外活動夏令營等等中申請減免。總之,讓窮人活得有尊嚴是美國憲法所倡導的——人,生而平等。
洋洋灑灑寫了那麼多,希望讓大家走出資訊繭房,也不要整天活在“厲害”了中。古人有句話,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是用三十六計來講,那些“TikTok”難民,很有可能是敵人派來迷惑我們的,千萬別上當了。
呵呵。

做最好的公號 做更好的自己

電影節專題
2024熱文排行榜:
移民主題:
十夜譚主題:
美國大選主題:
其他:
讀完請點"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圖片 I 網路
整理 I 編輯 I 渡十娘
清單內容來自 I Sunny Zhang
版權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 I 請聯絡刪除
生活中
總有些東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發現 I 家庭 I 樂趣
想每天與渡十孃親密接觸嗎?
喜歡?粉她!

有話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