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港灣
(微信ID:bcbaynews)
手頭有閒錢的人可以選擇多種投資方式,但多數人最終還是選擇將資金“安置”在有四面牆和屋頂的房產上。
如果你對“租房還是買房”沒有特別偏好,那麼真正該問的問題是:擁有房產是否是收益最高的方式?
投資收益有很多種衡量方法,但我們今天就從簡單角度出發——看看它們相對於通脹的實際回報。


通脹很關鍵,因為它就像一個“隱形小偷”。當你賣出房產、股票或其他資產時,所得到的錢已經沒有你購買時那麼值錢了。這種價值流失必須納入任何投資回報的計算中。
投資選擇多種多樣,但我們今天只聚焦兩種歷史上最能跑贏通脹的大眾投資方式:房地產與股市。
為了控制篇幅,我們做了如下幾個假設:
* 通脹資料使用加拿大統計局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 房價資料來自加拿大房地產協會(CREA);
* 股市投資代表用的是全球投資最多的指數——美國標準普爾500(S&P 500),以及加拿大主要股指TSX綜合指數;
* 美元對加元匯率波動未納入考量(雖然有人認為未來美元儲備地位下降會讓加元升值,但也有相反觀點,我們就不討論這點了)。
不論如何,從1980年1月至今的資料如下:
絕對漲幅:
* S&P 500:5,079%
* TSX綜合指數:1,191%
* 加拿大平均房價:1,011%
也就是說,相較於受科技推動的美股表現,加拿大房地產的升值“相形見絀”。
再看看通脹調整後的年化實際收益率:
* S&P 500:6.0%
* TSX綜合指數:2.7%
* 平均房價:2.4%
雖然90年代房地產表現“打瞌睡”,但實際房價增長與加拿大股市相當接近。
不過,經過44年的通脹調整與股息再投資後,投資S&P 500所帶來的財富,是買房的四倍——在繳稅前。

但故事還沒完:
雖然收益率和通脹是核心,但其他因素同樣重要:
* 加拿大自住房免資本利得稅,是房產投資的一大優勢;
* 相比之下,股票投資若在RRSP賬戶中,未來取出要按邊際稅率繳稅;
* 如果用TFSA或FHSA投資股票,取出時則完全免稅;
* 非註冊賬戶投資股票則只繳納資本利得稅(通常低於工資收入稅率)。
總的來看,即使考慮稅收策略,S&P 500的實際收益依然遠勝加拿大房市,回報大致是其兩倍或更多。
此外,還有一些無法用一篇文章完全解釋的額外因素:
* 房屋隱藏成本多:地稅、土地轉讓稅、管理費、維修費、中介費等,對收益侵蝕極大;
* 股票投資雖有管理費,但ETF產品可以將其降至極低;
* 投資者的個人情況、風險承受能力與時間規劃;
* 各地房地產市場的表現差異;
* 對自住房個性化改造的需求(但住公寓可能就不重要了);
* AI驅動的股市上漲潛力;
* 隨著人口增速放緩和政府加大房屋供應,房價增長不確定性加劇;
* 對一些自制力差的投資者來說,每月還房貸至少能“被動強制儲蓄”。

還有心理層面的滿足感:有些人就是安心,喜歡自己的名字寫在房產證上,不用擔心被趕走。
但構建一個穩健的投資組合,也能帶來自信,並且提供更強的流動性。
而且,“租房+投資”並不代表永遠不買房。有些人可以在穩定租賃環境中安心租十年、讓資產增長,再等資金雄厚後再買房也不遲。
如果你還想深入瞭解“買還是租”的數學邏輯,建議找一位只收服務費的獨立理財顧問,讓他們根據你的情況做“最優、最差和最可能”的場景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