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沒學到,壞的倒是一學就會。
風大浪高,點選卡片,關注防迷路
不管怎麼看,美國這個泡沫似乎到頭了。
雖然巴菲特瘋狂減持,但是很多人還是不太信這位94歲的上世紀股神。不過這次輪到國會山股神,這事似乎不得不信了。最近的持倉報告顯示,國會山股神清空了所有股票持倉,連英偉達、微軟和蘋果這些都全部甩賣了,大事真的要來了?
畢竟90股神巴菲特,還能講出個價值投資,國會山股神的操作,那可全憑順風耳。
這一輪美國AI造富,也差不多到了頭,當OpenAI把首席科學家趕走,研發骨幹全部散盡,然後以一個猶太投機商人為中心,搞起了所謂5000億星際之門大餅的時候,這泡沫肯定到了中晚期。
ChatGPT新模型拉胯到難以理喻,但是商業創新倒是一點不落後。奧特曼不是科學家也不是碼農,他原本就是個基佬投資商,這種人被包裝成美國創新火炬,矽谷好不了了
反正行為藝術跟領導力經常混淆的21世紀,這些都是常規操作。

但是不得不說,美國人的確是會吹泡泡會炒作營銷,但好歹每次炒作營銷也都基於一些真的突破,給人類文明都帶來一些新東西,許多還是革命性的。正如美國人制造了02年網路泡沫,但也帶來了網際網路普及。這次AI泡沫雖然也爆出一地雞毛,但也拉開了AI和自動化的革命。泡沫是泡沫,進步是進步,兩個互不抹殺對方。
珠玉在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只是沒想到,咱們好的沒學到手,這壞的倒是一學就會。
最近突然冒出個新AI Agent,名叫Magus,號稱全球第一個通用AI智慧體,繼Deepseek之後第二次震撼世界。
然後一段雷同的營銷味極強的文案在微信群、微博、小紅書上大規模的病毒傳播開來:
Manus這個名字取自拉丁語中的“手”,Manus作為AI agent(智慧體),它就長出了手。它不僅僅是一個 AI,更是一個能幫你完成實際任務的通用型 Agent。這意味著,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Manus 都能成為你的得力助手。最驕傲的是,Manus是中國團隊打造的,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型 Agent”!
然後就是各種KOL直播這個AI智慧體完成各種任務,作ppt,寫遊戲程式等等,感覺的確翻天覆地,可能直接取代幾千萬人的工作。
而且各項指標大幅碾壓OpenAI。要知道Deepseek的革命性並不是超過OpenAI,而是以5%的成本拿到了OpenAI95%的效能。絕對效能上尚未超過OpenAI,結果這個公司註冊在香港,總部放在新加坡,隸屬於某個名叫“BUTTERFLY EFFECT PTE. LTD.”的中國初創公司,竟然在所有級別上碾壓OpenAI。

如果這是真的,就算山姆奧特曼急著給ChatGPT漲價和給自己代孕小孩換尿布,也高低得在推特上回應一句吧。
不,完全沒有。雖然這個公司的官網全英文,模型也是半夜釋出的,這次的高潮100%集中在大陸簡中媒體圈。
而且,這鋪天蓋地的文章和影片,如果仔細研究下來,不但文案高度雷同,連案例demo都幾乎一樣。

而且其實現的做ppt、遊戲程式設計、做課件介紹,網站設計等等功能,似乎github上都有明星開源專案做到了,其結果也高度類似,頗有種這個通用智慧體把這些開源模型封裝在一個黑盒子云端模型,打包實現多種功能的感覺,或者說一個配上了Deepseek的cursor?
而且這個模型因為還處在內測階段,發放的邀請碼非常稀少,以至於據稱一個邀請碼的價格最高已經炒到了5萬元以上,每個邀請碼的token又非常有限,導致KOL測試的遠比從業者測試的多。
就如小紅書上的熱評所說,Manus是全球第一款自媒體比從業者更早發現和測評的AI模型。

說到這裡,大概大家也聞出來什麼味道了吧。
再回頭一看,產品沒熱起來,測評、賽道、創始團隊,甚至連專訪都已經做好發出,匹配上各種引流導流,行話叫“加熱”了。產品雖然還沒用上,但氣勢上聲浪上,另一個“讓矽谷無眠的中國團隊”又橫空出世了(矽谷最近這睡眠看來的確不太好)

這背景資料,槓槓的全是香香的錢味,唯獨沒有IT碼農的汗臭。

然而仔細看一下這個92年出生的創始人肖弘,之前一直是連續創業者,之前搞的校園社交、二手集市並不成功,後來在微信公眾號生態上搞了“壹伴助手”和“微伴助手”挖到第一桶金。22年ChatGPT出現後,開始轉戰AI,創立了Monica,主要是繼承如Claude和ChatGPT這樣的主流模型的套殼,做AI瀏覽器外掛。
既不像幻方趙文峰一樣,屯貨海量GPU外加行業頂尖團隊,也不像宇樹王興興,深耕賽道多年,行業市佔率第一。22年才跟風入場,25年就世界第一,打敗OpenAI了。這不是彎道超車的表現,簡直是修煉登仙。
動不動超過OpenAI的新團隊佔據了頭條,那些真正震撼到西方的成果,自然在媒體上了了無聲。比如最近康方研發的抗癌藥,在效果對比中超過了,全球“藥王”Keytruda也就是我們俗稱的K藥,直接撼動了PD-1藥物主導的抗癌正規化,中國的抗癌新藥要把默克和輝瑞市值擊沉。這種真的震動西方的成果,國內反倒沒什麼聲響。自然也不會有什麼資本和資金的追捧。

中國創業圈裡,爭做“風口上的豬”,總是比自己苦練百米賽跑來的直接有效。砸研發和砸營銷相比,砸營銷的總是勝出,劣幣驅逐良幣是常態。

君不見,國內某模型,雖然打著“滿血版”Deepseek的名頭營銷,但是靠砸廣告費的公關推廣還是打敗了靠砸研發費的技術原創,李鬼戰勝了李逵,國內商業環境果然沒變。

不光初創公司要一炮打響,彎道超車讓“矽谷無眠”,哪怕一些行業裡的老同志,國產化的好戰士,也來玩點花活。
比如號稱中國英偉達的寒武紀,最近突然盈利了。
根據寒武紀釋出了2024年業績快報,去年營收同比增長65.56%至11.74億元,歸母淨利潤則為-4.43億元。考慮到前三季度的快報淨利潤為-7.24億元,那麼全年虧損4.43億元,意味著去年四季度,寒武紀第一次盈利了。
真是歷史性的歷史時刻。
然而寒武紀的股價兩天下跌了14%,在香港科技股向上的市場裡,市值蒸發了四百億。
為什麼?因為大家都看出來了,“主要系報告期內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及信用減值損失轉回所致。”。
信用減值損失轉回就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對之前因為賒賬壞賬而算的損失進行調整。也就是之前賒賬的錢,上個財務週期已經認作壞賬了,最近發現還能收回來一點,所以變成利潤加在這個財務週期上。
至於是不是“真的能收回壞賬”,全看主觀判斷。這種盈利可持續嗎?
實際上,對AI企業盈利,真的沒必要看太重,畢竟OpenAI都在虧。可是一個AI企業,研發費用絕對值卻在下降,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2023年,寒武紀研發投入為11.18億元,同比下滑26.6%。2024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再度下滑8%至6.59億元。此外,寒武紀的研發人員在2022年為1205人,到2023年下滑至752人,同比下滑幅度為37.6%。在AI軍備競賽之下,交個盈利的答卷討個口彩,但真金白銀的投入減少,這東西真的不算急功近利嗎?
整天惦記著“讓矽谷失眠”,沒有矽谷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卻想比矽谷更能炒作更能講故事更能吹泡泡。

科技競賽,中美是龜兔賽跑,優勢還在人家手裡,咱們總體上還是後發,這後發的烏龜不惦記著趁著兔子打盹多追兩步腳程,倒是惦記起人家比賽打盹的本事。
這事落不得好。
這種讓“矽谷失眠”的團隊和新聞多了,怕是會讓下一個Deepseek冒不出頭來。
風大浪高,有些不方便說的,可以點選下邊卡片移步可以留言的小號聊一聊,也可關注筆者微博賬號 @躺平學副教授
筆者的新書上市啦,錯愛筆者閒扯的讀者,可以點選下邊的 閱讀原文 購買~~已購買的讀者,記得後臺聯絡筆者,加入VIP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