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人的風向透露出大廠們在AI上的動向。最近阿里國際傳出大幅加碼AI人才佈局的訊息引來關注,再早一點,美團的AI招聘在社交網路上引起不少討論。
尤其對美團來說,雖然王興早就看到了AI上的機會,但這家巨頭之前遲遲沒有明顯的AI動作,而自3月以來,美團不僅忽然亮出了“主動進攻”的AI策略,還給出了交付產品的時間線——今年晚些時候,一款全新的AI原生產品將會與使用者見面,成為覆蓋美團所有服務的“私人助手”。
對比以前在AI上的遲緩,現在美團顯然要加速前進。不過在具體目標之下,首先還是要解決人的問題。
大廠高管在社交網路公開招人的情況不多見,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成了例外。不久前他在即刻發帖,邀請對AI有強烈熱情的同學加入。同時前美團招聘負責人、現AI產品經理魏小康還在小紅書連續發文,為美團旗下的光年之外招攬“猛搞AI的瘋子”。
這些訊號透露出了美團追趕AI的急切。然而不只如此,從內到外,美團都在想辦法突出自己的AI含量。
1
美團AI變高調,不過方向還有點模糊
把“美團AI面試”打在小紅書搜尋框,會看到相關詞條有130萬+的筆記。同樣的格式換成位元組或者阿里,關聯筆記數量就只有美團的零頭了。
在網路社群的存在感,成為了美團AI的一個小小的特點。一位即將入職美團、從事AI產品相關崗位的求職者告訴矽星人,他感覺“美團比較關注AI”的理由之一,就是體感小紅書上美團發力AI的帖子比較多。
你會看到“美團er”聊公司的AI氛圍和使用體驗,也會從“美團發起全民AI潮”這樣的訊息看到它對AI的重視。據稱美團內部關於AI的分享會越來越多,各業務線都在往AI上靠——不過也有美團員工向矽星人表示,不知道公司到底在AI上做了什麼。
實際無論是內是外,對美團AI的感知都有些模糊。除了王興之前在財報會議上的表態,美團最明顯的AI動作是在外界紛紛接入DeepSeek的時候,也接入了DeepSeek。然而其主要用途,是用來生成某個套餐的AI智選總結。比如告訴你哪家店的宮保雞丁飯的雞肉鮮嫩多汁,哪一款奶茶的茶香濃郁、口感豐富……

雖然不能說這類總結完全沒用,但對真實的消費決策能有多少價值恐怕存疑。就像網友反饋,一來AI寫得太假,不知道是不是它自己編的;更重要的是,如果只是吃個飯就要看一堆東西,那效率就太低了。
換言之,與其說是使用者需要AI,不如說是美團自己需要AI。這時候,社交網路上兩則引起業內人士關注的招聘廣告,更具體說明了美團需要怎樣的AI。
一則是王莆中給美團原生AI產品招人,另一則是光年之外團隊招人。前者基於美團主營業務,目標是智慧地滿足使用者外賣下單、出行就餐等各類個性化需求,實現“真正使用者視角出發的千人千面”。後者則是在美團主業之外進行探索,“方向無限制,陪伴、內容、工具、ToB、硬體等都在嘗試。
之前王興判斷,AI演化迅速,有能力改變、顛覆甚至徹底改造每個行業。於美團而言,“既興奮又擔憂。”在這種情況下,圍繞主業的AI嘗試,可以給美團在新時代鎖住下限;跳出主營邊界的嘗試,有機會給美團探索新的增長空間。
不過這些招聘同樣暴露出美團AI的一個問題,那就是重點不明確。比如光年之外的“方向無限制”,給人感覺是“沒有方向”。而基於主營業務的AI產品,要怎麼跟美團各類服務達成有實用價值的結合,也尚不明朗。
拿最有代表性的外賣來說,影響消費體驗的主要是外賣是否健康、好吃,這不是AI能解決的。即便AI可以給出一些點餐建議,但一個人的外賣需求往往通過幾家熟悉的飯店解決,找AI幫忙,有點多此一舉。

1
“睡什麼睡,起來嗨”,王興點贊
頭部大廠裡,美團對AI的態度有著明顯變化。雖然早就關注到AI,但很長時間裡,美團對AI相當保守。
早在2023年3月,王興就在朋友圈提到,Al大模型讓他既興奮於即將創造出來的巨大生產力,又憂慮這一技術未來對整個世界的衝擊。而在當年5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他們進一步表示,已經有內部團隊建立相關模型並應用。
不過在之後近兩年時間裡,美團除了持續透過投資做AI佈局,以及持續推進無人機無人車送外賣,一直沒怎麼談論AI,也沒拿出明顯的AI成果。倒是拓展海外市場、推進即時零售這樣的市場戰略,一直受美團關注。以至於當王興上個月表示,美團在AI上始終是“主動進攻”而非“被動防守”,讓外界有點意外。
或許是大模型的發展讓美團看到了新的機會,又或者是資本市場對AI的關注讓大廠們不得不去跟AI結合,總之,美團要儘快拿出可以值得討論的AI產品了。
這時候,時間成了美團發力AI的最大障礙。
前面兩則招聘,其實也透露了美團AI在時間上的緊張。比如原生AI產品的招聘提到了團隊風格是“簡單、高效”,而光年之外更突出了對效率的重視。它不僅強調要“快速試,成了猛搞”,還明確要求了求職者的AI投入度——要有14*6~7的時間能給AI。其中工作時間12*5起,其他是自學時間;14*6是最底線。
這種時間投入無疑會勸退一批AI人才,但時間對美團太寶貴了。

實際上,今年3月王興凌晨點讚的美團內網文章,主旨就是呼籲大搞AI。文中同樣提到了14*6。據矽星人瞭解,王興點讚的正是文章最後一句:睡什麼睡,起來嗨。
2024年,美團營收超過3300億,利潤超過350億。燒錢不會是這個級別的大廠投入AI的障礙,但激烈的競爭爭分奪秒,哪怕是模型這樣飛速迭代的技術,想要“後發制人”,節奏也不容易把握。
什麼時候“all in”,很可能決定一家公司未來多年的走向。在騰訊,阿里和位元組們已經基本找到自己節奏後,美團看起來也覺得時機到了。
“23-24 年,由於模型能力的不足,所有做應用的團隊都是小打小鬧(豆包、元寶本質是基座的附屬品),都在驗證 0-1, 今年技術成熟了,是大家爆發的一年。”魏小康在他的英雄帖下說到。
之前“睡著”的美團AI“起來嗨”了,這場競爭要更熱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