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鐵血鑄就的抗戰豐碑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2306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 

崑崙關,這座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閃耀著獨特光芒的關隘,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興寧區與賓陽縣交界的崑崙山東側,距南寧市區約50公里,南梧二級公路(324國道)從關下穿過。它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交通咽喉,更是歷史文化與軍事戰略的關鍵節點,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美譽。
從大的地理區域來看,崑崙關地處中國華南地區,廣西的中部偏南。廣西多山地丘陵,而崑崙關所在位置,更是山巒環繞,地勢險要。其所在的崑崙山,屬於大明山餘脈,是形成於上林、賓陽、武鳴、邕寧4縣三角地帶的“崑崙臺地”的一部分 。關城坐南向北,海拔約300米 ,周圍的石牛山、界首山、羅傘山、羅塘頂等山峰,構成了邕、賓盆地的盆梗。這些山峰高屋建瓴,使得河源分流,形成了極為險要的地勢。
崑崙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之際,那時其關隘已初具雛形。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桂管觀察使裴行立為防禦西原州首領黃少卿的反叛,在“邕管界首賓州”(今崑崙關北界首村、界首山、羅傘山一帶)巡視地形後,於界首山與羅傘山之間的山峽石龜塘壘石建關,取名雄南關,取“雄關獨峙鎮南天”之意 ,這便是崑崙關最早的建築記載。北宋時期,它改稱“崑崙關”。“崑崙”一詞為壯語“Goenraemh”的音譯,意為竹蔭,因關樓兩邊是竹林,關樓位於竹蔭之下而得名。此後,崑崙關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多次修建與重建,不斷見證著朝代的更迭與歷史的發展。
在漫長的歲月裡,崑崙關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規模戰鬥,每一次戰役都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政治格局,也為崑崙關的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廣源州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迅速佔領邕州,並派遣部隊佔據崑崙關,加固關塞,試圖阻止宋軍南下。北宋樞密副使狄青奉命征討,他深知崑崙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便採用了奇襲戰術。狄青先是佯令休整十日,籌備糧草,以示軍未即進,麻痺儂智高。在正月元宵夜,他張燈結綵,置酒席大宴賓客,暗中卻整軍騎突襲。“漏下二鼓,青入內令孫元規代主席,將校候青出未敢退。三鼓,即整軍騎突襲,遲明忽報青度崑崙關矣 。”狄青成功奪取崑崙關,儂智高的軍隊遂大敗,這一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上元三鼓奪崑崙”也成為了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被後人傳頌。
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新建伯、兩廣總督兼巡撫王守仁為鎮壓“八寨”壯瑤農民起義後加強防禦,對崑崙關進行修建,設定了大座堡(舊三塘)、關山堡(八塘舊寨坡)以及白鑿山哨所,並派駐重兵駐守。明朝永曆二年(1648年),桂王朱由榔在南寧駐蹕期間,為抗拒清軍、保衛南寧,命令副總兵朱桓與趙康璘對崑崙關進行重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宣化縣知縣柳際清依照傳統規制再次重建崑崙關,重新修建了三楹的關樓,並在關南側建立了一座亭子。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以賴裕新部為主力,欲出崑崙關,謀攻南寧城,卻被各縣團紳武裝伏擊。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宣化縣天地會首領王和順等結集八、九塘把守崑崙關、山心坳,後被清軍分頭擊散。這些發生在崑崙關的戰事,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動盪與軍事鬥爭,也讓崑崙關成為了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者。
近代以來,崑崙關再次成為歷史的焦點,在抗日戰爭時期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1939年,日軍為切斷中國西南的國際交通線,佔領南寧後迅速佔據崑崙關。當時,桂越公路是中國獲取國際援助的重要通道,崑崙關作為這條通道上的要隘,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日軍佔領崑崙關後,企圖以此為據點,進一步封鎖中國的對外聯絡,迫使國民政府投降。為了保衛桂越國際交通線,確保滇黔等後方安全,國民政府緊急調集兵力增援桂南,以杜聿明為軍長的第五軍作為主攻部隊,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崑崙關戰役從19391218日打響,至1230日第五軍第三次攻克崑崙關,歷時12天。崑崙關地形險要,四周群山疊嶂、溝壑縱橫,日軍在此日夜不停地修建工事,在周圍要點上廣泛建立由兩三道鐵絲網和鹿砦所環繞的防禦工事,配備交通壕和堡壘,防守十分嚴密。然而,中國軍隊毫不畏懼,在杜聿明的指揮下,第五軍官兵們英勇奮戰,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榮譽第一師在戰車及炮火支援下,對崑崙關發動猛烈攻擊,相繼攻佔了金龍山、老毛嶺、羅塘、同興等高地。新編第二十二師在五塘阻擊增援崑崙關之日軍,第二〇〇師也投入戰鬥,強攻崑崙關。在戰鬥中,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但中國軍隊始終頑強抵抗,不斷向日軍發起進攻。經過艱苦奮戰,中國軍隊最終成功收復崑崙關,殲滅日軍第21旅團5000餘人,擊斃敵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給予日軍沉重打擊。
崑崙關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首次對日軍實施攻堅作戰並取得勝利的重要戰役,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計程車氣,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同時,這場戰役保持了國際交通線的暢通,減輕了東南亞各國的政治和軍事壓力,為後來中國軍隊的戰略反攻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戰後,為了緬懷在崑崙關戰役中犧牲的將士,1944年,由杜聿明主持,在崑崙關修建了“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包括陸軍第五軍崑崙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紀念碑亭、南牌坊、北牌坊等建築,這些建築如今依然矗立在崑崙關上,成為了那段歷史的永恆見證,也時刻提醒著人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
如今的崑崙關,早已褪去了戰爭的硝煙,成為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崑崙關戰役博物館裡陳列的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那場慘烈的戰鬥;古關樓、古驛道依然儲存著歷史的風貌,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每年都有眾多遊客和學生前來參觀,緬懷先烈,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崑崙關,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雄關,將繼續屹立在這片土地上,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傳承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英勇不屈的精神。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