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達利歐:未來5~10年,所有秩序將發生巨大變化

當前國際局勢風雲變化,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與日俱增,中美貿易摩擦、美國債務水平逼近臨界值……每一次金融動盪都在牽動著世界的神經。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力量在背後操控著國家的經濟命運?為何有些國家深陷債務泥潭,而有些國家卻能穩步前行?
全球知名對沖基金公司橋水創始人瑞·達利歐的新書《國家為什麼會破產:大週期》提前為我們揭開了經濟危機的神秘面紗,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讓我們得以窺見下一場債務危機風暴的跡象,以及國家破產背後權力興衰的秘密。
01
大債務週期及其演進路徑
債務週期是國家經濟執行的重要規律。大債務週期,指的是在長時間(即連續的短期債務週期)內積累債務資產和債務負債,直到其規模最終變得不可控。這會導致大規模的債務重組和債務貨幣化,從而引發一段時期的市場和經濟動盪。在大債務週期的早期階段,債務負擔較輕,信貸資金尚能投向高回報專案,此時舉債空間較為充裕;而到了週期後期,當債務及償債成本相對於收入水平及可償債資產價值顯著上升時,違約風險將顯著加劇,國家將面臨破產風險。借貸消費能產生即時快感,若缺乏約束,債務及償債支出便會像惡性腫瘤一般持續蠶食實際購買力,逐步擠壓正常消費空間——這正是長期大債務週期的形成本質。
整個大債務週期一般會經歷五個階段:
(1)穩健貨幣階段:淨債務水平較低,貨幣穩健,國傢俱備競爭力,債務增長推動生產力提升,並創造足夠收入償還債務。
(2)債務泡沫階段:資金充裕且成本低廉,債務驅動經濟擴張,商品、服務及投資資產需求與價格上升,市場情緒極度樂觀。
(3)頂峰階段:泡沫破裂,債務/信貸/市場/經濟將同步收縮。
(4)去槓桿化階段:債務及償債水平經歷痛苦調整,最終與收入水平相匹配,債務規模迴歸可持續狀態。
(5)大債務危機消退:新的平衡達成,新的週期隨之開啟。
關於我們在大債務週期中的位置,如本書前面所示,根據我的衡量,美國和大多數主要國家(七國集團其他成員國和中國)都負債過重,處於大債務週期的後期階段,不得不經常依賴MP3(即透過央行購買債務來為大規模財政赤字融資),否則會導致最終危機。而這個最終危機的通常會經歷9個階段:
(1)私人部門和政府深陷債務泥潭。
(2)私人部門遭遇債務危機,中央政府因幫助私人部門而陷入更深的債務泥潭。
(3)中央政府遭遇債務擠壓,自由市場的債務需求無法匹配供給。
(4)政府債務的拋售引發貨幣和信貸緊縮、經濟疲軟、貨幣承壓及外匯儲備下降。
(5)債務危機爆發且利率無法進一步降低時(如利率為零),央行會“印鈔”(創造貨幣)併購買債券,以放鬆信貸和減輕償債壓力。
(6)如果利率持續上升,央行就會虧損。
(7)債務重組和貶值。
(8)政府實施非常規政策(如特別徵稅和資本管制)。
(9)去槓桿化過程必然會減輕債務負擔並實現重返均衡。
因此,如果不以某種方式控制其長期債務週期問題,那麼以主要儲備貨幣計價的債務資產和債務負債發生非自願性重大重組/貨幣化的可能性非常高——未來5年內約65%的可能性,未來10年內約80%的可能性。
債務週期不僅影響國家經濟,還與國家在世界上的權力分配緊密相關。英國在戰後因負債累累而經濟與軍事實力處於快速的相對衰落狀態,其債券和貨幣持續貶值,最終導致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下降。而美國在二戰後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貨幣體系,成為世界主導力量,但隨著時間推移,美國也面臨著債務負擔加重、貨幣價值波動等問題,影響其在世界權力格局中的地位。
一個國家過度舉債,其經濟的脆弱性便會逐漸顯現。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經歷了巨大的債務泡沫,面對債務危機,日本政府未能有效採取“優美去槓桿”的措施,隨後泡沫破裂,導致經濟長期停滯,日本的國際影響力也隨之衰弱。這些案例啟示我們,債務危機可能導致國家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進而影響國家在全球權力格局中的地位。
02
五大力量與內外秩序
大債務週期僅是我所稱的“整體大週期”(簡稱“大週期”)中多個相互關聯的驅動力之一。具體而言:(1)大債務週期與(2)國內政治和諧與衝突週期高度同步、相互影響,後者又與(3)國際地緣政治和諧與衝突週期形成雙向作用。這些週期又共同受制於(4)自然力量(乾旱、洪水、疫情等)和(5)重大技術突破。當這五大力量共同作用時,它們便構成了從“舊秩序”向“新秩序”演進過程中,和平繁榮與衝突蕭條交替出現的整體大週期。
在影響大週期的“五大力量”中,內部秩序與外部秩序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內部秩序來看,政府為了應對債務壓力,可能會採取緊縮政策、增稅或貨幣貶值等措施,這些措施往往會導致內部政治危機和社會不滿。當中央政府受到擠壓時,這事關重大,因為中央政府通常是經濟中最大的組成部分,也是唯一承擔大量非營利性社會支出的部門,而這在經濟狀況不佳時尤其重要。政府如果在提供支出和財政支援方面行動遲緩,就很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經濟衰退,進而加重債務負擔,並可能導致社會動盪。國內金融困境與政治衝突不僅會削弱所在國的實力,若具有全球性影響,還將增加國際衝突的可能性。
從外部秩序來看,世界貨幣體系和國家間的地緣政治關係變化也會影響國家權力。在經濟體系中,貨幣作為核心要素,其地位和穩定性對國家權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擁有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國家,例如美國,能擁有更多的對外貿易的便利、金融市場的主導權等。在本輪大週期的起點1945年,美國透過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這一新的世界貨幣體系,在全球經濟中獲得顯著的優勢。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美國由於債務問題和黃金儲備不足,不得不放棄金本位制,最終導致了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從中可以看到,當貨幣濫發導致通貨膨脹失控,或者貨幣信用受到質疑時,國家的權力將面臨衝擊。
大週期就像人的生命週期,會經歷相對可預知的階段。美國和現有世界秩序處在始於1945年的大週期的第80個年頭左右,根據我的判斷標準,這個大週期目前處於第5階段的晚期階段,就在引發大週期終結的蕭條和戰爭階段之前,這通常意味著重大沖突以及貨幣秩序、內部秩序及世界秩序的巨大變革即將來臨。
在當前的大週期中,隨著美國等國家債務問題的加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如俄羅斯與烏克蘭,以色列對伊朗及其代理人)也在上升,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相對衰落等因素,都在改變著全球權力格局。我們現在看到國際秩序正在以大週期這一階段的典型方式發生變化,即從一種更合作的、追求共同利益(如貿易)的多邊世界秩序,轉向一種更對抗的,透過大膽使用金融、政治和軍事力量追求自我利益的單邊世界秩序。
03
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技術革命
回顧歷史,科技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預期壽命,用於創造經濟和軍事力量,也在戰爭中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科技進步與其他4種力量密切相關。當科技進步得到良好的金融、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支援時,其發展速度會比在不良環境下更快。但如果科技進步依賴於不可持續的信貸擴張,就往往會導致巨大的財富和價值觀差距,隨後是泡沫和崩潰,從而引發了嚴重的內部衝突。1720年的南海泡沫,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鐵路狂熱,19世紀70—90年代的電力泡沫(即“電流之戰”),以及1990—2001年的網際網路泡沫和電信危機,都是重要技術進步在推動生產力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導致債務泡沫和泡沫破裂及重大積極變革的典型案例。
技術革命可能導致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產業的衰退,從而引發社會結構和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影響國家的權力格局。由於這些技術幾乎會影響到方方面面,因此,那些運用這些技術的國家、投資者和企業之間的業績水平將存在極大的差異。那些懂得如何有效利用這些工具的主體將獲得回報,而那些未能做到這一點的主體則會受到懲罰。
科技的巨大進步,尤其是人工智慧,將極大地影響所有領域的思維,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美國和中國現在是設計這些強大新技術的主要競爭對手,它們的有效性將對它們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產生重大影響,儘管還有其他一些國家也在開發並受益於這些新技術。美國在研發最先進的半導體晶片方面領先於中國,但在晶片生產方面處於弱勢;而中國在先進晶片的研發上緊跟其後,在以更低成本生產較低端晶片方面領先,並且在人工智慧的應用部署上也處於領先地位。人工智慧並不是唯一的影響國家相對力量的重要技術。除了晶片和人工智慧,美國和中國還在許多其他技術領域展開了主要競爭,包括量子計算、基因編輯及其他生物技術、機器人技術、太空技術等。在這場競賽中,雙方肯定都會全力以赴,試圖勝過對方。
在未來5年,我們將在大多數領域看到巨大的進步。創造出人工智慧能力只是人工智慧應用的開始。我對可能發生的革命性進步感到非常興奮和樂觀,這些進步將來自富有創造力/實用精神的人與資本的結合,從而獲得所需的資源(也許最重要的是這些新的人工智慧技術),並在非常有利於取得進步的環境中運作。
當然,新技術是雙刃劍。它們既提高了我們互相傷害的能力,也提高了我們互相幫助的能力。對此,我認為最強大且最重要的力量是人們如何相處。人們如果能夠共同應對問題和把握機遇,而不是彼此爭鬥,就能獲得最理想的結果。不幸的是,儘管科技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人性並沒有太大改變,因此這很可能依然超出了人類的能力範圍。
04
結語:大週期的未來
回到我最初的觀點,我不知道的事情遠比我知道的多,而在我撰寫本文的2025年3月初,我正處於不確定性的最高點。這是因為特朗普政府剛剛上任40天,其改變貨幣、美國政治和地緣政治世界秩序的重大舉措才剛剛開始。與此同時,我也明白,無論我們看到了什麼變化,這些變化都會以與過去多次發生時相似的方式、出於相似的原因而出現,儘管會有當代的獨特之處。所以,在我看來,這些秩序的變化很可能會繼續遵循我所構建的框架,這個框架是基於過去的規律以及五大力量之間的邏輯關係建立起來的。
我相信,未來5~10年將是所有主要秩序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從在到那時將感覺像是穿越時空進入一個非常不同的現實。許多現在處於上升期的國家、公司和個人將會衰落,而那些現在處於低谷的將會崛起。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將非常不同,其程度是我們無法預見的。
我也知道,應對這一系列情況有好的方法和不好的方法。正如我之前所解釋的,最重大的力量是人們如何彼此相處。如果人們將面臨的問題和機遇視為共同的,並且致力於在不互相傷害的前提下為整體爭取最好的結果,那麼他們很可能會取得最好的結果。而對於個人來說,如果你毫無擔憂之心,那就應該感到擔憂;而如果你憂心忡忡,那麼反倒無須過於焦慮。這是因為,對可能出現的問題保持擔憂會讓你有所防備,而對這些問題毫不在意則會讓你暴露在風險之中。
橋水基金創始人、《原則》系列作者瑞·達利歐警世新作!
中文版和英文版全球同步首發

追溯債務根源、理解國家興衰、探尋秩序規律
解析“大債務週期模型”,闡明決定未來的“五大力量”
洞悉世界執行背後的永恆原則,
每一個身處時代洪流的人,都值得一讀。
這本書是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站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節點,針對迫在眉睫的債務問題與貨幣體系崩潰危機,對世界提出的關鍵警示。透過對過去100年中35個貨幣市場的研究,他創造性地總結了人類歷史中反覆上演的“大債務週期”及其發展必經的五大階段,並進一步指出,正是債務/信貸/貨幣/經濟週期、內部秩序和混亂週期、外部秩序和混亂週期、自然力量、科技力量這五大力量的相互作用,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繁榮、衝突與蕭條的整體秩序變化。
從《原則》《債務危機》《原則:應對變化中的世界秩序》到《國家為什麼會破產》,瑞·達利歐始終致力於探索事物變化背後那些永恆而普遍的力量。在他看來,個體的生活與工作,組織機構的執行,以及國家與社會的興衰,只有在符合規律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展與進化。在這本書中,達利歐探究的是信貸、債務對經濟、政治乃至國際秩序的週期性影響,他不僅直觀地展現了債務是如何導致國家破產乃至政體崩潰等危機的,更給出了“和諧的去槓桿化”的重要財政策略。更關鍵的是,達利歐在透過本書告誡世人,必須重視經驗與規律,不能因歷史上的重大危機從未在有生之年出現過就輕視了其深層力量,因為它們很有可能即將發生。
結合50多年的全球投資實踐,達利歐以宏大的歷史視角、嚴謹的資料分析在本書中搭建了一套應對債務危機與大週期的框架,並提供了客觀且具體的解決方法,以幫助政策制定者、企業家、投資者,以及每個身處時代洪流的個體,掌握不變的原則,應對永恆的變化。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