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marsxiang1230
Virtual reality (VR) 這個詞在當今世界上其實並不是一個新詞了。早在1938年的時候就已經被提出的了:
In 1938, French avant-garde playwright Antonin Artaud described the illusory nature of characters and objects in the theatre as "la réalité virtuelle" in a collection of essays, Le Théâtre et son doubl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published in 1958 as The Theater and its Double,[4] is the earliest published use of the term "virtual reality". The term "artificial reality", coined by Myron Krueger, has been in use since the 1970s. The term "virtual reality" was first used in a science fiction context in The Judas Mandala, a 1982 novel by Damien Broderick.
上述摘自維基百科:Virtual reality – Wikipedia
我接觸類似VR眼鏡產品也不算很早也並沒有全部玩過。第一次接觸這類眼鏡產品還得追溯到2013年的Google Glass,當時還是個矮矬窮美國留學生的我,瞞著爸媽拿了一部分零花錢和食堂做漢堡打工的辛苦錢,1500美金預定了Google Glass。可惜的是,當時年輕不懂,在缺錢的時候把裝置掛在eBay上含淚甩賣回血了。幾乎沒留下任何照片來留念了(之前電腦硬碟崩了照片全都沒了),真的太可惜太難受了。
Google Glass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WOC! 居然畫面可以做在這麼小的一塊微型顯示屏上?當時並沒有很好的生態,基本就是拿來給美國組員顯擺一下、出門用一下谷歌地圖基本上就吃灰了。覺得最有意思的還是內建攝像頭,這可謂是第一代這麼高階的“偷拍”神器了吧

。
隨後2015年那會,HTC與Valve G胖聯手打造了新一代VR遊戲頭顯HTC VIVE,喜歡玩這種“黑科技”眼鏡的我毫不猶豫799美金激情預購了裝置,並於2016年6月拿到手。因為經歷過Google Glass的遺憾,所以不管吃不吃灰我都不會出手賣掉了。甚至我畢業回國還把它背了回來,除了包裝,其他無損的儲存到了現在。雖然裝置的引數以及便攜性設計已經跟當前的裝置比已經過時了,但是這臺裝置也代表了遊戲也進入了VR時代。
HTC VIVE的空間計算依靠兩個紅外空間定位器以及頭顯前面的攝像頭來計算空間大小,障礙物等,並且要拖著一根又長又重的線(電源,HDMI以及USB三條線)。到後來在2018年左右終於釋出了無線介面卡,雖然解決了拖著線玩的問題但是給頭部增加了不小的重量。
一起來欣賞一下當年HTC VIVE的設計工藝吧:
時隔這麼多年,驚喜地在Gmail中找到了當年的訂單郵件截圖以及發貨郵件提醒截圖:

2016年4月18下的單,5月24寄出:

陳年老照片了,當時拿Valve的Steam手柄和Steam Link合了一張全家福。可惜當年並沒有什麼開箱拍照的意識,拿到手後僅此拍了這一張照片。

老照片+1:回國後家裡不讓牆上打洞固定,所以安排了攝影棚閃光燈的支架來固定空間定位器

發售了無線介面卡,於2019年2月購入。幾張開箱和實裝,都是老照片了就隨便看看吧:


接下來,來一些好看點的照片吧:




產於2016年,以及機身上的IO介面。畢竟設計比較老,拖著好多個介面的線。

無線模組大而重,拖在後腦的固定頭帶上,雖然重心靠後沒那麼重的但是整體對於腦袋的壓力著實不小,玩一會就因為太重而頭暈眼漲。


這一幕有沒有很熟悉?哈哈,加了無線模組後VIVE的供電也是交給了一個外掛電池,所以Vision Pro是玩了VIVE玩剩下的方案了嗎?


外掛“尿袋”電池,對比之下蘋果細節的多。蘋果則是加了鎖釦防止意外斷電:



空間定位器,面板是亞克力的所以不耐磨,已經有了歲月的劃痕

從光線直射中可以看到內部有密密麻麻的紅外探測點:


手柄方面,這個手柄的設計我想當喜歡,特別的有未來感。頭部的凹點就是空間檢測感測器。8年前的設計理念依舊不落後:




再接下來2017年的時候,我入了第一代索尼PSVR。由於那時候工作的原因,沒有趕上首發並且一直沒時間去關心PSVR。空下來後果斷入手,到手,激情開箱,激情開玩。發現雖然顯示依舊有不少顆粒感,但是與HTC VIVE相比之下確實提升了不少,並且沒有額外的空間定位器。雖然依舊需要拖著一根從PSVR Hub出來的電源線,但確實要比HTC VIVE輕了不少。但是受限於好玩的PS4 VR遊戲實在太少,沒玩多久就裝箱吃灰了。直接上圖吧:
原盒保留了下來:
原盒保留了下來:



和VIVE一樣也是有一堆線:

歲月的痕跡,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包漿開裂了:



這個小方盒酷似一臺Mini版的PS4,實則就是PSVR的外接Hub:




時間來到2023年1月,索尼PSVR2釋出。這次首發國行在其中,所以一如既往淘寶索尼官方店激情下單預定。3月初拿到手。又是工作的原因導致一直沒時間去開箱研究。原箱未拆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23年的年底我才有時間做了一個開箱和體驗。PSVR2相較於第一代,去掉了外接的擴充套件Hub裝置,只需要一根Type-C就能完成所有資料,影片連線包括供電。這無疑又是一個巨大的提升,並且有更精確快速的空間定位以及更高的畫素和色彩。PS5上VR遊戲也豐富了起來:生化,Arizona Sunshine2等等,體驗確實好了不少。最近今年8月要釋出PC端的介面卡,期待一下用PSVR2玩Steam上面的VR遊戲是怎麼樣的體驗。附上細節照片:
PSVR1和PSVR2同堂:
PSVR1和PSVR2同堂:

整體要比第一代顏值高了不少:


入耳式耳機為固定配件:



切換對焦點PS Logo細節:




雖然還是有一根非常長的線,但與上一代相比,已經縮減到僅一根Type-C線直接連線PS5了,也不需要外接Hub。已經蠻不容易了

手柄部分,和VIVE一樣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圓圓的挺好看的:




2017到2023年之間,其實VR/AR/MR類產品還發布了好多:Quest,Valve Index甚至Hololens2。國內也釋出了一些國產的VR頭顯或者沉浸式觀影眼鏡。這些我都遲遲沒有入手,主要那時候自己想玩的重心從VR轉移到各種電腦硬體上去了,沒精力和金錢來支援我玩VR裝置了。直到2024年。。。
2024年蘋果釋出了Vision Pro,它的工藝設計,互動以及生態讓我重新燃起了慾望。就因為它的工藝設計,互動以及生態,造就了相對昂貴的售價。美國發布,我並沒有第一時間購入,一是因為購買不方便,託在美朋友帶回來也是挺麻煩的事情。二,自己找第三方購入溢價比較嚴重遲遲沒有入手。今年5月蘋果釋出第二批名單,國行在內。還不由於拿起手機翻了下閒魚和淘寶發現美版價格已經破發,是入手的好時候了。聯絡了一個閒魚個人賣家,未拆封33W帶購買憑證,512G 2.65W購入。下單,付款,閃送一氣呵成。從付款到拿到手只花了1個小時。價格比國行便宜了6000左右,確實划算了很多。因為近視所以國行下單了蔡司插片(幸運同時也不幸的是,我的插片官方沒有搞反,沒機會拿兩套閒魚出掉一套了
),以及旅行收納包。我並不會拿著Vision Pro去旅行,所以這個旅行收納包就是為了收納用。Vision Pro最讓我驚豔的是他的螢幕和互動。互動其實已經做到極致的簡單了,手指一捏配上眼球追蹤非常的絲滑。看Disney+的3D沉浸電影真的太美滋滋了。非常期待VisionOS2.0帶來更強大的生態整合!!詳細的測評,我這裡就不多說了,CHH上已經有大佬首批做了詳細測評了。這裡我就多發一些開箱照片吧:
先來一張這兩年折騰蘋果裝置的全家福吧:
2024年蘋果釋出了Vision Pro,它的工藝設計,互動以及生態讓我重新燃起了慾望。就因為它的工藝設計,互動以及生態,造就了相對昂貴的售價。美國發布,我並沒有第一時間購入,一是因為購買不方便,託在美朋友帶回來也是挺麻煩的事情。二,自己找第三方購入溢價比較嚴重遲遲沒有入手。今年5月蘋果釋出第二批名單,國行在內。還不由於拿起手機翻了下閒魚和淘寶發現美版價格已經破發,是入手的好時候了。聯絡了一個閒魚個人賣家,未拆封33W帶購買憑證,512G 2.65W購入。下單,付款,閃送一氣呵成。從付款到拿到手只花了1個小時。價格比國行便宜了6000左右,確實划算了很多。因為近視所以國行下單了蔡司插片(幸運同時也不幸的是,我的插片官方沒有搞反,沒機會拿兩套閒魚出掉一套了

先來一張這兩年折騰蘋果裝置的全家福吧:

Vision Pro單獨照:




除了”尿袋“電源線以外沒有多餘的線和手柄。



電池要比VIVE無線適配帶的電池要好看太多了,真不愧是工業設計頂尖水準!

國行蔡司插片,在蔡司插片到之前用了淘寶第三方的鏡片,體驗確實差一大截。第三方插片眼球追蹤雖然挖孔了但還是覺得不靈敏

插片細節:



非常隨意的收納在旅行收納包中:

VR/MR/AR/XR類頭戴裝置的一個通病就是續航還有重量。最新的Vision Pro也都無法克服重量的問題,雖然網上有好多機智網友開發出來的頭戴方案但是根本還得從官方來最佳化。非常期待Vision Pro之後,在未來的時間裡能有更輕便的頭戴裝置。
總的來說,目前這類頭戴裝置確實非常容易吃灰,Vision Pro在我手裡已經算是堅持的最久的了。目前為止,每天下班後還會佩戴著玩上幾個小時,甚至還能耐心地連續看完3部電影。我們還是需要給這些科技巨頭公司時間,在來為開發出更完美地產品!
注:拍攝使用了三臺裝置:索尼A7R5 24-70 F2.8 GM2; Oppo Find X7 Ultra; iPhone 15 Pro Max
總的來說,目前這類頭戴裝置確實非常容易吃灰,Vision Pro在我手裡已經算是堅持的最久的了。目前為止,每天下班後還會佩戴著玩上幾個小時,甚至還能耐心地連續看完3部電影。我們還是需要給這些科技巨頭公司時間,在來為開發出更完美地產品!
注:拍攝使用了三臺裝置:索尼A7R5 24-70 F2.8 GM2; Oppo Find X7 Ultra; iPhone 15 Pro Ma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