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異國他鄉,我們常常幻想能夠與口音各異的朋友們交心,建立深厚的關係,尤其是和那些知識淵博的外國教授建立起一段深刻的師生關係。
但是實際卻是:“我這麼開朗熱情,怎麼就融入不了?留學使我從E變I?”
如何在跨文化、跨語言的環境中突破障礙,和外國教授建立聯絡、取得信任,進而有效地使用教授的資源?下面小編將和大家一起探討與外國教授社交的困難,並提供一些或許能幫上忙的tips。

環境給的“疏離感”
語言障礙真的是和外國教授交流時的一大挑戰。記得剛到國外時,儘管我的英語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託福口語有28分的我可是自我感覺良好呢!
可是在課堂上聽教授講課時,還是會有些跟不上。有時候教授的口音、說話速度,甚至某些專業術語,簡直像聽天書一樣,讓人焦慮不已。尤其是在討論環節,大家都很積極地發言,教授也會迅速回應,那個節奏有點讓人喘不過氣。
尤其是當討論到複雜的學術問題時,你可能會懷疑自己到底聽懂了什麼,教授的意圖是否完全抓住了。這種不確定感一度讓我在課堂上表現得不太自信,感覺自己就像在跟一群會說外語的人拼勁力。

而語言問題之外,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總感到和教授和同學的互動總有一種“疏離感”。尤其是在課堂上,大家的發言幾乎是平等的,每個人的意見都能得到尊重。教授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直接給你答案。
這種方式一開始讓我覺得很新鮮,但也有點不習慣。畢竟在國內,課堂上更多的是教授講解,學生聽講,教授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會大一點,學生通常不敢隨便插話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感覺與教授之間的關係有些“敬而遠之”。
然而,到了國外,這種傳統的“師生距離”會被打破,大家都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剛開始,我還不知道如何在這種環境下與教授建立更自然的關係,甚至有時會覺得自己根本不敢主動發言,怕說錯話。

所以,一開始真的會有很多不適應,既要克服語言上的不流暢,又要適應新的文化和溝通方式。你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心裡有點不踏實。但其實,這種不安是很多留學生都經歷過的階段,關鍵是要慢慢適應,找到自己在這個新環境中的位置。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針對每個教授“對症下藥”,逐步克服疏離感!
教授的108種個性
教授們就像是各式各樣的網劇,每一位都有自己獨特的“劇情”和個性,有的嚴肅,也有的奇葩。和他們建立好關係,像研究MBTI一樣,瞭解他們的“個性標籤”就成了成功社交的關鍵。

你有沒有遇到過那種上課每句話都像是金標準的教授?
作業提交的格式、字數、引用,甚至連空格都不能馬虎,考試要求嚴苛到彷彿你錯一個小細節,整個學期的努力就白費了。剛開始跟這種教授打交道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壓力山大,甚至會有點緊張,生怕一不小心就“掉鏈子”。

對於這種教授,最重要的就是:“細節決定成敗”!
你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預習,課後主動找教授溝通,提前準備問題和討論內容。不要害怕提出問題,教授其實更喜歡看到學生對學科的熱情和渴求。而且,當你展現出對課程的投入和學術的嚴謹態度時,教授的批評反而會變成你進步的動力。
冷漠的教授通常會讓你有點心酸。就像那種表面看上去對學生的困惑不太關注,甚至在課堂上看你一眼都沒有。你可能會覺得他們不感興趣,甚至不關心學生的個人發展。
尤其是當你遇到困難時,他們似乎永遠都是“沉默是金”,總是在課程內容上“深耕細作”,而不太有時間去關心你是否理解了這些知識。

對於這種型別的教授,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動出擊,“積極尋求幫助!”
即使教授看似冷漠,也不要因此放棄。透過郵件、office hours等方式主動與教授交流,展示你對學科的興趣和疑惑,慢慢地你會發現,教授的“冷漠”其實是一種獨特的教學風格,而透過主動溝通,你能得到更多的支援和成長機會。
這類教授通常比較“自由放任”,他們給學生留足夠的空間去探索和思考,不會過多幹涉你的學習程序。課上,他們可能只是提供一些大致的框架和引導,讓你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剛開始跟這種教授打交道,你可能會覺得沒有方向,有些“放養”的感覺——你一頭霧水,教授卻好像希望你自己找到出口。

對於這種教授,你可能會覺得一開始沒有方向,但這其實是他們希望你自己去發現知識、主動思考的方式。“不要害怕獨立思考”,主動去尋求幫助,展示你的學術興趣和獨立性,你會因此得到更多的成長與認可。
這些教授可能更喜歡深度的思考和哲學式的討論。他們的課堂往往並不侷限於書本內容,喜歡從更廣闊的視角來探討問題,思維往往很抽象,話題可能會圍繞哲學、倫理、社會等展開。學生在他們的課堂上可能會有種“雲裡霧裡”的感覺,因為教授的思維不拘一格,常常在複雜的理論和哲學的辯論中游走。

對於這種教授,不要怕“迷失”。
雖然他們的教學方式可能讓你感到思維有些脫節,但其實這種“深度思考”對你的學術成長非常有益。可以透過課後主動向教授請教,或者和同學討論課堂上提到的哲學觀點,幫助自己更好地理解這些抽象的知識。
這種教授通常非常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事業,他們對學術的熱情和投入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課堂上,他們講解知識的重點常常集中在自己的研究成果上,甚至可能會不太關注學生的個人進展。他們更多的是想傳授自己在研究領域的經驗和見解,課堂討論也往往圍繞著最新的學術成果展開。
對於這種教授,關鍵是展現你的學術興趣。

雖然教授的關注點大多放在自己的研究上,但如果你能展現出對他們研究方向的興趣,主動去請教他們相關問題,你會發現他們其實也很願意幫助你。儘量去理解教授的研究背景,甚至參加他們的研究專案,可能會成為你和教授建立聯絡的有效途徑。
這種教授通常是那種讓人感到有些“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們的課堂內容通常精煉且高度集中的,學生往往很難完全把握教授的每個要點。課後,教授通常也不太主動與學生交流,甚至很少回覆郵件。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與教授之間有一道無形的“厚厚的牆”,似乎永遠無法突破。

對於這種教授,儘量保持專業性!
雖然教授可能不喜歡社交,但你可以透過郵件或者課後提問的方式,儘量將交流集中在學術層面。教授雖然不愛社交,但如果你表現出對學術的深度興趣和獨立思考,或許能得到教授更多的關注。
這些不同型別的教授,各自有著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個性。“教授百態”,可能讓你剛開始時有點摸不著頭腦,但其實,當你真正理解了他們的教學方式後,這些看似困難的互動,最終都會成為你與這些有趣的學者建立聯絡的獨特紐帶。
你會發現,和教授們建立良好關係的秘訣其實就藏在這些豐富的個性背後!

交流時緊張不自然怎麼辦?
當然,除了瞭解教授的個性,在相處過程中一定也少不了自己的“偷偷努力”。大家在和教授交流時都難免會有點小緊張,尤其是當你面對那些學識淵博、學術權威的教授時,這種情緒更是特別明顯。
“怎麼就和教授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不自覺地心跳加速呢?”

其實,這種焦慮感完全是正常的。畢竟,誰會不緊張跟一個權威人物打交道呢?不過,放心,大家都會有這個階段,下面是一些小竅門,能幫你減輕這份緊張感,輕鬆面對教授。
就像我們參加比賽之前總是要訓練、練習一樣,和教授交流之前也要做好功課。提前預習一下課程內容,梳理你可能想問的問題,能讓你在和教授對話時感覺更加自信。
比如,如果你對某個知識點有疑問,提前想好要怎麼問,這樣在面對教授時你就能流利地表達自己了。
記得選一些你感興趣的話題,這樣你可以更加自然地跟教授對話,而不是硬著頭皮聊一些你並不擅長的內容。就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聊自己喜歡的事兒,根本不怕緊張!

比如,我就有個朋友,第一次跟物理教授討論量子力學,光是教授的講解速度就讓她有點懵。她緊張得甚至說不出完整的句子。但她後來發現,只要放輕鬆,把自己關心的點提出來,反而能跟教授聊得更深入。
所以,記得提前準備,讓自己在面對教授時不至於被一堆術語和公式嚇到。
你可能會覺得,“我怎麼敢在教授面前發言,我說錯怎麼辦?”
其實,你不必知道所有答案,教授更看重的是你的思考過程和主動性。沒有人天生就能做學術大師,教授並不會期待你一開始就能全都答對。最重要的是展現出你思考的方式和獨立性。如果你不確定自己的觀點是對是錯,也沒關係,勇敢地表達出來。

你可以這樣說:“我不太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我想從這個角度試著解釋一下……”這種開誠佈公的態度往往能得到教授的尊重。
跟教授的關係就像是培養一段友誼,沒必要急於求成。從小步走開始,逐漸建立信任感。在課後主動去找教授聊一聊,參加他們的office hours,或是在課堂上透過提問來跟他們互動,都是不錯的方式。
剛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拘謹,但慢慢地,隨著你和教授的互動增多,交流會變得越來越自然,焦慮感也會減少很多。
舉個例子,我曾經跟一位教授的關係非常陌生,剛開始完全不敢找她談話。但是,我開始參加她的office hours,偶爾聊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慢慢地,她也開始主動關心我的進展。過了幾個月,我發現,和她交流已經不再那麼緊張了,反而能更自如地討論學術問題,甚至聊些生活瑣事。

建立信任,絕對需要時間,但小小的進步會讓你逐漸擺脫焦慮,建立起更自然的溝通方式。或許,你還會收穫一場意想不到的學術友誼呢!
和教授的交流不再是負擔,而是一次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記住,緊張和焦慮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不要把它當作障礙,反而要看作是一種挑戰,激勵自己不斷進步。
你完全可以透過這些簡單的技巧,讓自己在與教授的互動中更加自信、自然,從而建立起更好的師生關係。

寫在最後
在與教授的交流中,我們總會經歷一段“破冰期”,而這段過程往往充滿挑戰和不安。
但正如每個挑戰都是成長的契機,跨越這些障礙後的你,會變得更加自信、成熟,甚至建立起深厚的學術關係。就像磨合期中的任何一段關係,從最初的緊張和疏離,到後來的熟悉與信任,每一步都在推動我們向前發展。
我在很多時刻感到和教授的溝通是那麼遙不可及,像是在努力拼湊一個不太協調的拼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學會了與教授之間的互動,不再單純看作一種“任務”,而是一個充滿可能性與收穫的過程。其實,這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成長,更多的是一種對不同文化、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和突破。

所以,面對與教授的交流,別害怕緊張,別畏懼失敗。每一次的不確定,每一次的膽怯,都會在你堅持下去的過程中化作信心和能力。透過適應和了解教授的個性,逐步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障礙,你會發現,教授們也不過是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小夥伴,與你並肩探索知識的旅程。
最重要的是,別忘了“保持真誠”。無論是提出問題,還是分享自己的觀點,教授們不僅看重你的學術能力,更欣賞你的思考方式和真誠的態度。慢慢地,你會發現,原本的“疏離感”終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真正的學術夥伴關係和相互理解。

最後,快來和我分享你們遇到過的有趣的教授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