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斯坦福商學院MBA和MSx專案公佈了今年的Asia Tour:曼谷、香港、北京和上海,都將在6月舉行線下宣講會。
報名報名連結:
https://www.gsb.stanford.edu/programs/mba/admission/events/schedule


去年是疫情爆發以來,北美商學院大面積迴歸中國做線下宣講的一年,也是斯坦福GSB回到中國線下的第一年。
Lahua得以見到了最喜歡的招生官、GSB的吉祥物、海洋生物學博士Wil Torres,還有Pre-MBA從體育VC從業者到國家地理攝影師的各位校友。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從前年斯坦福商學院修改招生標準開始、去年哈佛商學院修改文書題目、到今年特朗普上臺以後和美國國內高等教育界的對峙,已經非常明確的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教育界重大變動頻發的歷史交替時期。
而這個申請季剛啟動不久,這股“變化”的趨勢也延續到了今年。還沒有到6月,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早”!

注:圖片攝於2024年8月GSB上海線下宣講現場
“早”已經體現在以下端倪:
-
HBS的25-26申請季DDL已公佈,R1輪DDL較往年相比、又進一步提早(9月3日)
-
CBS把R1輪DDL大幅度提前、設在了和HBS DDL同一天,是第一個公開和HBS“搶人”的北美商學院(過去每年GSB和Wharton都通常比HBS晚1天)
-
GSB的亞洲線下宣講會,從去年的8月提前了足足2個月,今年曼谷首發、北京、上海、香港場均在6月內
-
……
我們將關注和期待更多的變化出現。與此同時,Poets & Quants披露了一份針對GSB 2023和2024屆畢業生的長達38頁的報告,展示了700多位MBA學生(涵蓋兩屆80%學生數量)的超越標化成績的畫像。
原文連結:https://poetsandquants.com/2025/05/14/stanford-gsbs-admissions-code-cracked-inside-the-most-detailed-mba-class-analysis-ever-published/?pq-category=admissions
資料來自Fortuna Admissions
一些可能挑戰固有認知的highlights如下。

教育背景
斯坦福商學院MBA class每屆在430人左右,其中有50%的人本科畢業於北美的15所大學。在這些人當中,擁有5所“大藤”(哈佛、斯坦福、耶魯、賓大、達特茅斯)學士學位的、更是佔到了191個席位。哈佛遙居榜首、佔68人,斯坦福以42人緊隨其後。
剩下的50%,來自於全世界(包括美國)的超過135所大學。但是整個班級有超過82%的學生,至少在本科或者碩士階段取得過美國高校的學位。美國的學術界依然非常“血統純正”?這並不是出身決定論,而是美國高等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的水平,仍然遙居世界領先水平。
事實上,斯坦福商學院一直強調它的“國際多元化”程度:持非美國護照的國際學生比例接近50%,其中最大的國際學生生源國為加拿大、英國和印度。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這裡面也有超過半數的人在美國接受教育或者在美國工作。
職業履歷
以科技、創業和創投聞名的斯坦福商學院,其實最主流的pre-MBA行業還是金融/投資,這一比例高達26%。緊隨其後的諮詢(20%)和科技行業(14%)與金融/投資行業的申請人一起,佔據了每屆學生約60%的比例,和大多數北美其它商學院並無大異。
“離譜”的是,像15所北美大學一樣,有26家僱主貢獻了每年1/3的錄取人、而近62%的錄取人在入學前或者更早的時期曾在這26家公司工作。MBB當然位列其中,同時也包括諸如谷歌、Meta和高盛等大戶。
然而,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事實,有大約30%的錄取人入學前在多個國家工作過,而且這些地域往往是新興經濟體或者商業社會異常活躍的地區,如新加坡、香港、倫敦、聖保羅、墨西哥城等。真正的“國際視野”來源於實地工作經驗、而不是護照國籍。
除此之外,在多個職能或者部門都工作過,有過某種程度的“career pivot”,也是一個普遍現象。斯坦福的招生團隊看上去非常認可那些願意在職業中承擔風險、探索不確定和取得有意義的進階的候選人。

注:圖片攝於2024年8月GSB上海線下宣講現場
新興賽道
在2023和2024屆GSB畢業生中,有大約40%的學生在被錄取之前就展示了十分顯著的社會參與度和社會影響力,且並不侷限於傳統的“參與非盈利組織或政府活動”。例如在PE內部參與ESG倡議、在消費品公司領導可持續專案、或者在攀登職業階梯的同時擔任志願者董事會成員。
至於創業經歷,也是斯坦福基因中的一部分,不過只有大概7%的錄取人是公司創始人。雖然如此,全班大約1/4的人曾在早期創業公司任職、深刻影響了產品開發、運營或者戰略工作。而另一些則參與了初創公司的規模化增長、甚至是退出市場。
寫在最後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被錄取的人從“整體”來看有共性,但是每一個錄取人之間的“個體差異”事實上超過了共性。
正因為MBA申請是高度個性化、沒有標準答案的過程,才會導致它:
-
既是科學、也是藝術
-
既有規律、也有運氣
-
既講底層、也有技術……
希望大家能夠在申請的過程中,建立招生官的“Holistic View”,而不是片面看待錄取資料。
在過去的26+年中,BeBeyond創造了中國MBA顧問機構和個人輔導結果中、數量最多的斯坦福錄取 (超過40位)。更多斯坦福故事,詳見本文底部連結。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潛力被斯坦福錄取,歡迎掃碼諮詢。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