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好東西》裡,王鐵梅建立了兩段新型關係:她帶著小孩和鄰居小葉組成了生活搭子,她和年輕男孩小馬談著“課間十分鐘”的戀愛。現實裡,年輕的網友在談一些新的戀愛,取名Situationship(情境關係),兩個單身的人開始一段非正式的浪漫關係,默契地不追問更多,就像發生在夏令營的故事,就留在夏天。
這兩年,我在社交平臺看到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年輕的女性在嘗試探索一些新的關係。在韓國,兩位女性選擇一起買房,和四隻貓組成同居家庭,她們將經歷寫成書,《拼團人生:無關愛情的同居生活》,一度暢銷。不同於傳統敘事裡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界限分明,我們建立起新的連線,對抗孤獨和恐懼,但不會施加權力,從而能保持獨立的個體。
今天,我們想講述兩位女性對於關係的探索,只是眾多新型關係的兩個樣本。
這是一個關係的故事,也是女性對於人生主導權的爭奪。邁出這一步需要勇氣,以及對於自我的覺知。新的關係模式能夠部分脫離了舊的敘事,但又有來回搖擺的部分,它邊界模糊、曖昧而又複雜,因此吸引人。
同時必須提醒的是,這並不全然意味著美好的體驗,反而可能帶來危險,以及更多的未知——一路上不再有可參照的樣本,甚至沒有同行者,一切都需要你去探索、修正,自我保護。但這都沒關係,走下去就是了。


小羊決定和好友小A“拼團”買房,而非父母或丈夫。她今年31歲,已婚四年,擁有一個法律意義上的丈夫,因為工作長期分居,婚房靠近丈夫工作地,她住過父母家,也自己租房住,擁有4只貓,頗有些“狡兔三窟”的意味。婚後兩人經濟獨立,工作忙碌,成年人改變生活節奏並非易事,習慣了分居,暫時沒有生育計劃,於是換房同居的提議一直擱置著。
30歲後,小羊愈發需要自我空間。她和小A是初中同學兼好友,經常聚會,互相留宿。2013年小羊就曾在社交平臺提議一起買房,包括另外兩個好友,後來一個結婚生育了,另一個去了國外讀博,只剩下她和小A適合做買房搭子,小A未婚,住在父母家,正處於催婚的風暴中心。在一起旅行途中,小羊再次提議,她和小A一拍即合。
找房的過程也很順利。她們生活在濟南,小羊是半自由職業,小A需要坐班,但兩人生活半徑在同一個區。去年春天,她們看中一套老房子,很快定了下來。兩室一廳,客廳和一間臥室朝南,陽光很好。看到房子的那一刻,小羊就想好了裝修方案,將客廳變成另一間臥室,這樣她和小A都能擁有一間陽光房。
多年友誼的默契,談錢也很直截了當。首付平攤,一人8萬,房貸平攤,每個月分別打2000塊錢到卡里,在她們的承受範圍之內。
辦貸款時遇到了小插曲,先後兩家銀行拒絕了她。儘管這兩年,很多女性已經一起買房、共居,但當地還沒有先例,沒有法律關係的兩人共同貸款買房。小羊折騰到第三家銀行終於辦下貸款。貸款人是小羊,她開了一張新卡,用於還貸。裝修和生活的共同花銷,她們開了支付寶小荷包,支出都從這裡走。
錢的事情談好,然後就是法律上的問題。購房前,小羊諮詢了律師,先和丈夫簽了協議,表明他知情配偶貸款,這套房與他沒有任何關係。而和小A,她們沒有籤紙質協議,另外房產證上標明瞭出資平等,貸款平等,如果未來面臨分歧,她們也只需要按照法律程式處理、分配,“至少我們作為兩個法律意義上的獨立人,在法律上是完全公平的”。
“我會當成和朋友一起買了個大件,這是消費而非資產。”小羊說,她們開誠佈公談過未來,如果需要處理掉這個房產,比起損失掉的錢和裝修付出的時間,我們更在意彼此的友情。至少一起買房這件事,真實地給了她們更多的親密感,擁有了“秘密基地”。
小羊和丈夫的關係也和傳統意義上的夫妻完全不同,他們不在一起生活,想念對方的時候就去找對方,有時兩三個月才見面。他們各自經歷過很多段親密關係,從多年朋友變成了戀人,2021年,在雙方父母的連環催婚轟炸中,她和丈夫決定結婚,不辦婚禮,經濟獨立,甚至雙方父母不必見面。當時她還在深圳工作,休假一週回來領了證。
結婚的決定,不可謂不衝動。現在回憶起來,“它是我當時解決麻煩的方式。”小羊說,她想到了所有最壞的後果,“我覺得能承受,我不完全拒絕進入婚姻,也解決了被催婚的問題。”
這段婚姻並不算糟糕,他們相處得還不錯,但她並不建議大家輕易嘗試。甚至如果她擁有一臺時光機器,回到結婚時刻,她應該會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甚至提前和好友一起買房。現在的她終於意識到,結婚並不是一個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只是暫時擱置了父母催婚的矛盾,由於她和丈夫將在法律上完全繫結,寄託於對方人性,人品,這就是一種冒險。

Emily和約會物件老登去看了《好東西》,片尾曲響起的時候,老登問她,我們之間是什麼關係?Emily回答,我們是可以一起看電影的關係呀。“我們都是彼此的‘課間十分鐘’,僅此而已了。”Emily在心裡說。

Emily定居北京快十年了,她已經數不清自己身邊有過多少男伴。大城市節奏快,人來來往往,愛情之於她,就像是“課間十分鐘”的調劑。也有例外,十年裡,T先生從未缺席。不例外的部分是,無論T先生之於她,她之於T先生,都是彼此的“課間十分鐘”。認識T先生時,她剛剛步入社會,T先生已經事業有成,他們都單身,現在他們依然都單身。
這是一種相對單身的關係,它不是crush(心動),也不是穩定的一對一的親密關係。
Emily曾經有過兩次走進親密關係的時刻,一次是她提出來的,T先生拒絕了,一次是T先生提出來的,希望她辭職,每天待在他身邊,Emily也拒絕了。他們心知肚明,無法給彼此什麼承諾,因為承諾意味著責任、付出和控制,而曖昧的關係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不聊現實,不談未來,只在此時此刻。他們沒有足夠相愛到能夠放棄一片森林,因為我們清醒地知道,同一個人很難滿足所有的情感需求。
Emily將她和T先生、老登的故事發在小紅書上,意外收到了很多私信。很多女性表達羨慕與共鳴,希望和她一樣遊刃有餘,也有很多人無法理解,認為這是她無法把握愛人的自我說服。
“我有能力自由支配我人生的配重。”Emily說,電影裡王鐵梅自己的人生佔到95%,事業、孩子和友誼,最多分5%給小馬,Emily很有同感,這兩年她決定把工作和愛好的佔比再調高一點,“賺錢是第一位”。
早幾年情感與親密關係在她生活裡的比重是40%,她曾一遍遍地問過T先生,“你愛不愛我。”經歷了這麼多年,她知道愛情是錦上添花,是無趣生活裡的光,她和男人之間的關係反而更穩定自如。“我生活的支點在於‘賺錢’時,哪有空天天追著男的問‘你到底愛不愛我’。”
他們只在需要對方時一起約會,在週末、假期和寂寞時刻,“我忙他也忙,難得的情感交流才顯得彌足珍貴。”
他們的時間與心情當然會錯位,匹配不上的時候很多,那就換一個人問。Emily理性多了,就目前來說,T先生是她最愛的人,老登是隨叫隨到,可以一起看電影,一起旅行的人,她需要三個人的同時存在,才能滿足她現有的情感需求,“他們都挺喜歡我的,但我們都不會為誰改變”。
歡迎來到成年人的世界。Emily說。

前段時間,小羊和小A的房子裝修收尾了,只差最後兩盞燈,她們就可以完全搬進去。今年新年時她們約了好友一起在新房裡跨年,新的生活開始了。她有太多想做的事情了,裝修好房子後,去年她去景德鎮學了陶藝,在臥室陽臺上搭了個工作間,置辦了電窯、拉坯機,對面是她的電腦、樂器和滿牆的書,“我知道自己可以活得也挺精彩”。
他們的婚姻依然持續著,一段時間見幾天,她開玩笑稱“凍婚”了。儘管在親戚眼裡,她的婚姻搖搖欲墜,岌岌可危。父母原來會催一催她辦婚禮的事情,後來也不再催了,現在只會善意地提醒,“你得回家,給丈夫做個飯。”小羊置若罔聞,她說,“我不會再按照社會規訓生活,我有自己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父母慢慢接受了她的生活狀態,她馬上也要有一個兩位女性和四隻貓的家庭組合。她經常感覺到自己正在最好的年紀,她的愛好很多,事業也在進展之中,沒有大額負債,買了保險,和好朋友住在一起。“這簡直是最爽的生活了。”
對於小羊來說,小A確實是個不錯的同居夥伴,她性格隨和,不在意細節,“這樣也好,那樣也好”,也不干涉她折騰。小A物慾很低,她的行李三個箱子可以裝滿,而小羊需要二三十個箱子。於是裝修的事情由小羊主導,兩人的臥室自己設計。小羊不喜歡做家務,她就自己花錢買了洗碗機、掃地機器人。
對於小A,小羊也帶給了她很多改變,比如更重視自我的需求了。她們之間的相處也更自在,“誰累了就歇會兒,誰想玩就鬧會兒。”不用計較付出與回報,也不必壓抑什麼,生病了互相照顧,困難時互相幫助。她們當然也會吵架,但她們的友情裡,還有兩個評審團——另外兩個好友可以做裁判。
Emily收到很多私信,大多來自女生。故事的開始總是相愛,最後結束於男性愛上了其他女生,或者擁有幾個女朋友。她收到最多的提問是,“男的不回我訊息怎麼辦?”
“關我什麼事情,他不回就不回,我想回再回。”她語重心長地回答,“把你自己當成主體,這個人不愛了就換一個。”Emily自己會建立一個防沉迷系統,具體方法就是不斷地“找新的人”,“先約會吧。”
當然,她會提醒更年輕的女生,享受愛情,但不要輕易嘗試和接受開放式關係,因為你可能會不斷受傷,還有身體和健康上的風險。
這是一場愛情遊戲,就會存在強勢一方與弱勢一方,能玩轉非正式浪漫關係的人,一定是情場高手,而主導者往往是男性。Emily不否認這一點,“在這段關係裡的強者,在另一段關係裡就可能是弱者,我們不會馬上結束關係,因為還有需求,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經濟上的。”
社交平臺上,一位網友曾經問過DeepSeek對於這樣一種關係的看法,它回答,“請停止相信‘複雜關係’的浪漫化敘事,‘無法被定義的關係’往往隱藏著不對等的剝削”。
事實上,大多數人很難遊刃有餘地在情場周旋,包括Emily自己。她沒有說出來的部分故事是,她也曾在這樣的愛情裡受傷,因為主導權不在她手裡,她一度被完全否定了這段關係,包括自己。當她能夠從巨大的傷痛裡走了出來,她去承擔了後果,也接受了現實。那一刻她決定,以後的日子,一定要牢牢握住人生的主導權,包括愛情。
(受訪者為化名)

編輯:Tristan
撰文:Bamboo
美術:小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