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二代跌落的原因,是無效世面見了太多?

圖片/CEOBIZ
作者:mikizhou
來源:Miki粥
暑假過半,中國中小學生奔赴全球上山下鄉,如火如荼…
昨天去奧克蘭一所學校做志願者,任務是帶70多個國際生去當地民俗村參訪。
去之前我想象中的樣子,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小豆包嘰嘰喳喳,需要志願者人盯人,不讓他們跑丟亂抓東西;
到了現場集合我看到的樣子,人高馬大的小孩拉拉雜雜站了一地,在這群十五六歲的小孩中間,我好像才是需要被照顧的那個…
忍不住感慨現在祖國土肥水美,把花朵培育的跟紐西蘭的植物一樣又粗又壯。
看來志願者任務只是走過場,這到是讓我鬆了口氣。
點名上車花了20分鐘,這在紐西蘭算效率高的。上車5分鐘後,全團順利抵達民俗村…
然後開始下車,學校老師(都個外國人)烏拉拉來了好幾個帶隊的,中文翻譯都配了倆但啥也沒說,沒整隊沒交代計劃,小朋友們進了村口就散開了,到處都是…
我著急領任務啊,心想這一撒開,一會兒恐怕要費很大功夫才能再收回來啊。
然而找不到人,佛系的外國老師們站著拉呱,拿著張單子跟兩個英格蘭風格的妹子指指點點…
我去,不會佛繫到連活動都沒提前勾兌吧。
15分鐘後終於開始吹哨搖人,就近的慢慢聚攏過來,跑遠的老師挨個去找。又攏了十幾分鍾吧,終於把孩子們都聚到了村頭的小屋,蘇格蘭妹子開始說話。
大概介紹了下今天村裡要做三個活動,手工、遊戲和傳統文化。村裡各處房子不要亂動,以及最重要的廁所在哪裡。
中間老師不停噓噓噓維持秩序,提醒前排小孩不要講話,認真聽,然而沒啥效果…
折騰到10點半終於開始分組,我摩拳擦掌想大幹一場,結果小孩直接按年級被各自領隊老師帶走,留下我們幾個志願者在風中凌亂…
幹啥?不知道。跟誰?自己找。
紐西蘭是真牛X啊,教小孩獨立,還捎帶著教育家長。
我想了一下,決定先觀察三個隊伍,看看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
第一個隊伍在玩遊戲,蘇格蘭妹子先做演示。據說都是200年前當地小孩玩的遊戲,一看就是:兩人三腳、小高蹺、套圈、滾鐵環…
老師講一句,小孩就說一句,這東西北京也有(這批娃主要來自北京)。
尤其是一種類似“抖空竹”的陀螺。紐西蘭陀螺只一塊木頭,中國花樣賊多,能甩能卷還呼嘯帶響,可比這炫多了…
笑死。爹媽送娃出國見世面,結果做了一場生動的愛國教育。
蘇格蘭妹子講完,小孩選有興趣的專案,三三兩兩玩起來。有小孩百無聊賴,啥也不玩直接坐在村口的長椅上曬太陽,老師也不理。
沒人要求你一定要參與,也沒有達標,沒人組織比賽除非自己想搞。總之環境極其隨心所欲,你想幹啥幹啥。
這裡似乎不需要志願者摻和,我轉場去了手工區,打算找點事兒做。
手工區的娃都9年級以上,男生女生在蘇格蘭妹子的指導下穿針引線,用破布條和麻袋做地毯,深度體驗生活…
看我傻蹲著手空著,蘇格蘭妹子給我遞過來一套工具。這時候我才看清他們用的都是鉛筆。估摸這活兒是200年前的女孩沒事兒幹,打發時間的道具。跟摩洛哥小姑娘閒著每天雕鏤空花窗一樣,異曲同工。
手工區很明顯不需要志願者,我繼續轉場去傳統文化區,又一個蘇格蘭妹子給小孩講村裡各種奇怪的工具,腦筋急轉彎。
有個鑄鐵青蛙平放在地上,看著像個門擋,一問才知道是鞋拔子。我問這東西怎麼穿鞋,蘇格蘭妹子做起了演示,原來人家的工具不是為了穿鞋,是為了脫鞋用。
那問題更大了:這脫鞋是有多難啊,還需要用工具?
小孩完全沒有我的困惑,他們忙著在200年前的豪宅裡跑來跑去…
牆上貼著房子的歷史、主人的故事,房間裡擺放著19世紀,第一批從英國來紐西蘭的有錢人,曾經生活過的證據——
精緻的全套瓷器、銀勺和玻璃酒杯,古早書籍和船模、動物標本,當年的人穿什麼,白布襯衣打底上綴滿複雜的花邊…
每樣東西的來歷都有因果,都能剝繭抽絲牽出無數故事。
但小朋友們根本沒人聽,他們在200多年前的樓梯上上下下,追逐玩鬧。歷史再久、文化再厚、老師講得再多,他們也並不想知道,只想跑跳…
嘖嘖。這就是小孩的天性,但爹媽並不知道。一到假期,就本著開闊視野、增強見聞的目標,花錢把小孩送到世界各地見世面,結果離家萬里、飛機坐十幾個小時,跑到國外的民俗村跳大繩…
有人說,中產二代跌落的一個原因,是無效世面見了太多。
三四歲跑遍七大洲四大洋,七八歲就已經打卡完哈耶普斯麻,十來歲南北極科考完成,極光都刷了不止一遍…
然而,不少人小學畢業還系不上自己的鞋帶。
我認識一下爸爸,從小帶娃品嚐頂級美食:阿爾馬斯魚子醬、義大利阿爾巴白松露、帕瑪森乾酪、神戶牛肉、藍鰭金槍魚…
然而,娃最喜歡吃的還是炸魚薯條。
這兩年文博熱,家長一窩蜂帶小孩衝進了博物館,搞得故宮國博陝歷博,連黃牛都拿不下預約。
爹媽以為只要帶娃去了這些地方,小孩就可以得到最良好的傳統文化薰陶,但熊孩子依舊在公共場所搞事情,連保持安靜都做不到。更別說能踏踏實實看文物,紮紮實實學知識了…
可家長有一種迷思:覺得錢只要花了,就相當於小孩得到了。
每年暑假數萬外地娃進京,參加所謂的清北研學團,逛個校園大幾千。其實就在校門前打卡,爹媽就心甘情願掏出了腰包。
在他們眼裡,送娃到清北打卡就是朝聖,走過中國頂尖大學旁邊的馬路,學渣也能逆襲成學霸。
想想可能嗎?每年哈耶普斯麻的遊學隊伍浩浩蕩蕩,最後哈佛的offer全國最多也就出倆仨…
就這仨瓜倆棗的名校娃,畢了業功成名就的屈指可數,不是投身留學圈當顧問就是回家啃老,這可都是見過大世面的。
所以,見世面這件事大家量力而為,有錢任性環遊地球也不怕,沒錢送到鄉下外婆家摸魚抓蝦,人生的體驗一樣沒差。
見世面不是卷死別人,而是讓小孩見識世界的每一面: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