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 百師通
ID:safe01
1989年的除夕夜,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廳裡飄著淡淡的松節油味道。
當穿著米色西裝、繫著淺藍領帶的年輕人推著腳踏車走上舞臺時,誰也沒想到這首《外婆的澎湖灣》會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

潘安邦輕輕晃動身體,指尖拂過話筒架的瞬間,熒幕前的千家萬戶正圍坐在冒著熱氣的搪瓷缸前,外婆納鞋底的棉線在暖黃的鎢絲燈下泛著微光。

在登上春晚前,潘安邦已經是臺灣民謠界公認的“陽光歌者”。
1981年發行首張專輯時,他特意在封面印上澎湖老家的門牌號,黝黑的皮膚與白襯衫形成鮮明對比,像極了剛在曬鹽場勞作完的漁家少年。
那些帶著海腥味的旋律裡,藏著《爸爸的草鞋》裡竹編匠人的手掌溫度,藏著《聚散兩依依》中戀人離別的雨巷倒影。

“其實當時選歌壓力很大。”多年後回憶起春晚邀約,潘安邦曾向媒體透露。
當晚會導演在監控器裡看到臺下觀眾跟著哼唱的畫面時,終於明白有些情感不需要宏大敘事。

1993年暫別歌壇時,潘安邦在臺北小巨蛋舉辦告別演唱會。
最後一曲《思念總在分手後》唱到副歌,他突然單膝跪地向觀眾席某處比心,鏡頭隨即掃到泣不成聲的妻子王志翔。
這段被媒體稱為“最浪漫退場”的畫面,卻讓無數歌迷誤以為偶像去追求詩與遠方。

事實上,命運早已在暗處流轉。那年體檢報告上的“心臟二尖瓣脫垂”診斷書,像片陰雲籠罩在全家頭頂。

2013年2月3日,臺北某療養院的陽光透過百葉窗斜切在病床上。
潘安邦握著妻子剛削好的蘋果,突然轉頭對陪護說:“放那首《爸爸的草鞋》吧。”
靈堂迴圈播放的影像裡,是1990年央視元宵晚會後臺,潘安邦蹲在化妝鏡前認真描摹眉線的畫面。
當時工作人員遞來保溫杯,他笑著用閩南語說:“裡面是外婆燉的四物雞湯,要不要分你半碗?”
在澎湖列島馬公市的潘安邦紀念公園裡,青銅雕像保持著他在春晚舞臺上的經典姿勢。
每年清明前後,總有歌迷帶著新鮮梔子花系在雕像車把手上,就像當年那些把磁帶放進隨身聽,用圓珠筆在歌詞本上抄錄“晚風輕拂澎湖灣”的少女。
海風掠過黑色大理石基座,隱約能聽見少年清亮的歌聲,在浪濤與雲影間輕輕搖晃。

十二載春秋輪迴,當新一代歌迷在短影片平臺重新點開《外婆的澎湖灣》時,評論區總會浮現這樣的留言:
“原來這位把鄉愁唱成月光的歌手,早已化作星辰守護著他的澎湖灣。”
或許真正的告別從不需要鑼鼓喧天,就像潮起時沙灘留下的貝殼,總在退潮後閃爍最溫潤的光。



資源領取
資源領取
○ 加州小學教材1-6年級全套
○ 60集自然拼讀動畫
○ 兒童運動影片《Little Spo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