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Letsight
(ID:letsight520)
作者:慢慢
美本早申放榜剛剛告一段落,造假疑雲再次出現,不過這次不是MIT,而是連續13年蟬聯U.S.News全美大學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
近日,一則關於普林斯頓大學錄取造假的帖子在美國論壇Reddit引發熱議。

據發帖的知情人士透露,今年有兩名被普林斯頓錄取的學生涉嫌偽造了整個大學申請材料。他在帖子中糾結地詢問:我是否應該匿名舉報他們?
雖然原帖已被刪除,但相關討論和截圖依然在中文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關於名校申請公平性的質疑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01
造假進入美本Top 1
從帖子披露的情況來看,申請造假的手段極其細緻,包括偽造GPA、在標化考試中作弊,編造Essay和其中的故事,偽造活動列表,甚至使用AI進行面試。
用原帖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垃圾背景的學生都能被包裝成天才,申上普林斯頓”。

圖源:Reddit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儘管存在如此多的偽造行為,這些造假手段居然沒有被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官察覺,最終他們依然順利獲得了offer。
發帖人宣告自己不是利益相關者,自己的孩子今年還未開始申請,只是看到這些不公平現象後,出於正義感選擇發聲。
帖子下幾乎所有的跟帖都支援舉報,大家紛紛建議該家長應向普林斯頓大學正式投訴,並公開這家留學諮詢公司,好讓大家避雷。


大家對申請造假的零容忍態度並不意外,畢竟一人造假上岸,意味著另一個有實力的同學無辜落榜,更何況偽造材料不僅破壞了公平競爭,也侵蝕了美本名校招生的公信力。
然而,也有網友對此事件表示懷疑,認為帖文內容存在漏洞。有人質疑,知情人為什麼會知道這麼多細節?而且有些地方造假難度較大。
比如,這些學生是如何在標準化考試中作弊的?尤其是SAT等已經完全電子化的考試,還有替考的可能性嗎?
不過有一些跟帖者回應,可以利用假多動症或學習障礙申請“測試住宿”來獲得更多時間,甚至在考試時使用第5部分作為加時賽等手段。

之前《紐約郵報》就報道了,美國家長為孩子偽造ADHD來爭取更多時間,以獲得SAT考試的便利,也就是說,這樣的作弊確實是存在的。
也有人表示,自己完全相信申請造假這件事,因為她曾見過兩名轉學到範德堡大學的女孩也在申請中撒謊。
她們偽造了自己的AP成績、SAT成績以及課外活動經歷,而且完全是自行操作,沒有依賴顧問。
她還補充道:“在申請過程中,撒謊其實並不難,大學招生通常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逐一核實每個申請者的背景。”

發帖人還透露,只要家庭能夠支付50萬美元的費用,這些顧問可以透過任何不道德的手段幫助學生進入全球頂級大學。
有人猜測,帖子中提到的兩名涉事學生,其中一人是中國大陸學生,來自今年強勢崛起的一所高中,但目前尚無其他確鑿證據證實此事。
不過有人發現某留學中介在朋友圈發出“0條件申藤校”的訊息,並且表示這是他的收山之作。

圖源:網路
關於申請造假的話題,我們已經探討過多次。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視角來聊聊:
那些靠造假進入名校的學生,他們未來會怎樣?又是什麼驅使富人家庭如此執著於為孩子“鍍金”?在這場造假遊戲中,大學到底充當什麼樣的角色?
02
造假者可以順利畢業嗎?
還有網友提出疑問,這些學生造假成功進入了大學,他們難道不會因為學術表現差而被開除嗎?
美國的頂尖大學對學術誠信的要求非常嚴格,靠著虛假手段進入美國大學,想要順利畢業卻沒那麼容易。
根據哈佛大學校報的公開資料,2020-2021學年,該校榮譽委員會調查了138起學術不誠信案件,導致27名學生被迫退學。
而在2021-2022學年,又有100起學術不誠信案件接受調查,其中42起涉及抄襲,35起是學術作弊,15起是不當合作,最終有12名學生被勸退。

但這是否意味著造假者都會被篩選出局?未必。
對於這一問題,發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解讀角度。一些中介機構的顧問透露,這些家庭關心的並不是孩子是否能在學術上表現出色,而是能否順利拿到名校的學位。
因為每所大學都有一些質量較低、難度較輕的課程和專業,這些學術背景較弱的學生通常會選擇這些課程,以避免因跟不上進度而被淘汰。
即使進入大學後存在一些學術差距,他們仍有時間或者透過其他方式去彌補。

圖源:小紅書
對於某些家庭來說,學位的意義早已超越了教育本身,更是一個通往頂尖社交圈的入口。
名校校友網路意味著未來的合作機會、商業資源,甚至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這樣的家庭並不在乎孩子的學術能力,而是更注重名校光環所能帶來的社會地位和人脈資源。

他們甚至可能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為孩子規劃一條“顧問代管式”成長之路——在校期間靠外力完成學業,畢業後則順理成章接手父母的事業。
尤其是在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正在下降的今天,名校錄取是一種穩固家庭社會地位的方式。
透過孩子進入名校,他們能夠確保自己的家族在下一代仍然佔據上層社會的有利位置。
03
錄取的代價
有網友對申請造假舉報表示悲觀,因為這可能什麼都不會改變。

原因在於,大學招生辦公室每年都會收到不少類似的舉報信,但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投訴不會得到正式回覆。
從名校的錄取機制來看,申請造假不僅挑戰了規則的底線,也暴露了教育公平的深層矛盾。

早在2006年,記者丹尼爾·戈爾登就在他的暢銷書《錄取的代價》中揭示了常春藤院校背後的“暗箱操作”。
書中詳細描述了許多富裕家庭如何透過多年的籌劃和鉅額投入,幫助子女在頂尖大學的競爭中獲得優勢,更有甚者,會透過直接的金錢捐贈打通錄取的“綠色通道”。

美國私立大學,尤其是頂尖名校的錄取流程,表面上強調公平和多元化,但實際上卻隱含著深刻的不平等。
這些大學不僅關注學生的學術潛力,更注重學生背後的“成功潛力”。而如何定義“成功”?在很多情況下,父母的社會和經濟地位成了核心指標。
馬術、帆船、擊劍等小眾貴族運動,是這種特權邏輯的典型體現。這些活動由於高昂的參與成本和相對較低的普及度,成為富裕家庭孩子的“專屬標籤”。

透過這些活動,家長不僅能夠為孩子的申請材料增添亮點,還能向招生官傳遞一個微妙的資訊:我們不僅具備經濟實力,還有深厚的社會資源。
2019年的美國高校錄取腐敗案,徹底揭開了這種隱形不平等的冰山一角。
這一案件中,多位富豪家長透過支付高額費用,聘請中介公司偽造子女的成績、課外活動和運動隊履歷,甚至安排替考,以確保他們能被心儀的名校錄取。

超過50名涉案人員被起訴,包括知名演員、企業高管,以及部分名校體育教練和招生顧問。
Netflix於2021年推出的紀錄片《藍調行動:大學錄取醜聞》,還原了這一事件的始末。
紀錄片揭露了美國高等教育體系背後隱藏的特權機制:對許多富裕家庭來說,大學錄取並不是一場公平競爭,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金錢遊戲。

名校錄取流程看似透明,但實際上卻透過複雜的規則篩選出了那些符合大學期望的家庭。
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的“造假”可能並不是完全被名校忽視,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某種程度上,造假入學甚至符合某些大學的利益。

高等教育本應是社會流動的階梯,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機會。
但是當有些家庭透過各種手段繞開規則,利用規則的漏洞,甚至赤裸裸地造假,傷害的不僅是那些被擠掉機會的普通申請人,更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公信力。
這樣的教育觀念正在扭曲教育的本質,也讓原本應公平透明的錄取流程成為財富和特權的競技場。
最後錄取的代價卻要讓所有無辜的努力者埋單,實在令人感到無奈又心酸。
封面圖源:Pixabay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Letsight(ID:letsight520)
FindingSchool
Andover、Exeter的夏校均已開放申請。
FindingSchool更新了一份寄宿美高夏校專案清單,撒福利給各位讀者啦!
今年的彙總收錄了13所私立寄宿美國高中的夏校專案,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掃碼新增FndingSchool小助手👇
免費獲取美高寄宿夏校專案清單
(備註:美高夏校清單)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