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瑋先生是喜歡做大事的人,但也不完全忽視小事】
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先生(1937-2025)不幸去世。
吳家瑋先生是物理學家,曾任UC San Diego物理學教授。後任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的校長,雖然是不是著名大學,但他打破了華人的一個天花板。
他創立的香港科技大學,得到廣泛好評。
我見過吳先生三次。一次是在他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母校華盛頓大學。那時我已經任教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而吳先生回母校參加活動的時候,與許智宏先生會面。

許先生當時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當時主持《中國植物誌》。許先生到聖路易斯是拜訪Peter Raven(1936-)。


Peter Raven不僅是聖路易斯植物園當時的園長,還是華盛頓大學的教授、美國科學院的內務秘書。他出生於上海,長期與中國友好。
我第一次是見到吳先生是因為我拜訪許先生,他們同時在聖路易斯,許老師給我介紹的吳老師。第二次應該是在香港。還有一次可能是在上海或北京。
我與吳先生不熟,但沒預料到後來有幾個春季我在港科大教過課,1998年我與魯白在北京創立的分子和細胞神經生物學Gordon會議在2000年搬到港科大,我和葉玉茹主持到香港後的第一次,以後Nancy辦了近二十年。香港科技大學的漂亮和氛圍,是國際上科學家熱情參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他當然是Nancy在港科大的團隊高效。
我對吳家瑋先生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他自己最不經意的一篇小文。

1980年,旅美物理學家、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錢致榕等發起《科技導報》,最初都在美國編輯,當時是不定期的刊物,而且不是很容易買到。在南昌,我從新華書店買到的年代肯定不是1980而是兩三年之後。

那時,很多人希望留學美國,但不知道怎麼申請。而已經在美國的教授,恐怕對這種小事也不願意動筆。教一些鄉巴佬這種常識、雕蟲小技?
但是,那時我們國內一大批中青年(我那時不是老年也不是中年,而是青年)都不知道怎麼申請。而少數知道的老人,恐怕只教他們的子弟和少數學生。其他絕大多數都不懂常識。
我記不清文章的題目,一直以為是“怎麼留學”,今天一查,這篇文章已經全文上網,《科技導報》終於把當年的文章都上網了。
《科技導報》最早兩期,恐怕不僅傳播很廣,很多人讀到耳目一新,裡面有多種有趣、有品味、有深度的文章。
不過,很多人不願意寫小文。有些人寫,也不好意思署名(例如《科技導報》在吳家瑋文章後面有人介紹TOEFL,就不好意思署名)
吳家瑋寫了一篇小文,實際影響可能最大,至少當時對有些人的影響很多,也間接影響這些人的家人、特別是後代。
我自己和我周邊的朋友,恐怕都直接受其影響。
我們每一個人,寫什麼、做什麼,可能不一定是大事,可以是很小的順手而為,但在一定時候,對有些人,可以有很大的影響,甚至一生的影響。
他的文章有一句話,我一直銘刻在心,因為那是教人為人:“千萬不要讓人恥笑國家,斷了後來者的路”。
一個人一輩子要幫助、照顧後來人。
原文:
(得到了“ 提供” , 也還得慎重考慮進行比較和選擇。通常學校都要求在四月十五日前獲知所發的提供有沒有被申請者接受。 所以在收到提供通知後, 作好選擇就可給答覆。 答覆是一定要給的, 婉拒是常事, 不會得罪人, 講得實事求是就行。 告訴他已決定去哪間學校,謝謝他的好意。不給答覆是最不禮貌最不文明的事 。千萬不要讓人恥笑國家,斷了後來者的路。)
《科技導報》1980年89-91頁
如何申請助學金畄學
-
吳家瑋
-
聖地亞哥加州大學熱斐爾學院 院長 物理教授
摘要
一什麼叫助學金? 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較高,但是生活費用也十分昂貴。一般家庭要負擔子女上大學不是容易事。青年在大學畢業後,若還想繼續深造,每年需幾千美元的學費,外加幾千美元的生活費用,似乎只有家境富裕的子弟才上得了研究生院。但事實上一般大學的研究生院裡,普通家境甚至於貧苦的學生,比比皆是,在理工和商業管理方面,還有許多來自第三世界並不富裕的留學生。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是助學金。這篇報告將粗略地談談什麼是助學金以及怎樣去爭取助學金。“獎學金”(fellowship或scholarshjp)和“助學金”(assistantship)是有區別的。



吳家瑋. 如何申請助學金畄學[J]. 科技導報, 1980, 1(8002): 89-91
HOW TO APPLY FOR ASISTANTSHIPS[J].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1980, 1(8002): 8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