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國自主豪車崛起的底層邏輯

“短短十年,風雲鉅變”
2020年的盛夏,合肥太陽灼人,我正在郊區的蔚來汽車工廠參觀。
迎面走過來幾十名蔚來的車主,他們帶著自己的小孩,戴著統一的白色安全帽,一路充滿興奮,有說有笑,滿臉朝氣。很明顯,這些車主家長們在大熱天帶小孩來這個工廠參觀,是想讓他們感受點什麼。
孩子們很容易被工廠入口處那輛售價700多萬的EP9國產電動超跑,還有一輛藍色塗裝的Formula E電動賽車所吸引,這似乎是在提醒他們,馬上要參觀的這間充滿科技感的工廠,是“有點東西”的。
就在十幾年前,中國自主品牌的汽車工廠,並不能算是一個多麼“高大上”的地方,那時候,大部分轎車都還在中低端市場苦苦廝殺,他們常常需要為了幾千塊錢的降價而絞盡腦汁,看看汽車上還有什麼配置可以再減一減。   
這常常讓那個年代的許多自主品牌廠商陷入惡性迴圈:你不打價格戰就沒有銷量,打了價格戰,汽車的品質就上不去。而汽車品質上不去,又使得汽車的品牌溢價越來越低,更賣不出高價。
在那個年代,當寶馬、賓士、奧迪的部分車型降價到20萬上下時,售價在 10~20 萬這個區間的豐田、日產、大眾等合資車型也被迫降價,又進一步向下擠壓,讓售價在10萬上下的國產自主品牌苦不堪言。
而在蔚來汽車的合肥工廠,孩子們則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車間的自動化率極高,甚至超過了最新的保時捷工廠。那些巨型的衝壓裝置將價格昂貴的鋁材加工成更輕、更環保的全鋁車身,這使得新能源車的續航能夠大幅提升。
身型巨大的可換電的電池被機械裝置裝入同樣身板巨大的ES8車型裡。自動化流程給汽車裝上智慧底盤和空氣懸架,這都是頂級豪車中才能見到的配置……
最難以置信的是,當時,這款叫做蔚來ES8的車型賣到五六十萬,卻能供不應求,從下單到提車經常要排隊好幾個月時間。它一舉改變了過往國產自主品牌車型品牌附加值低的局面。
我想,累計售出了84000輛的蔚來ES8是發生在中國汽車產業往高階化進軍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案例。今天,我們希望完整的還原這個案例是怎樣發生的。

“中國特色”電動車科技創新之路
2022年,在北京車展調研了一番中國車企之後,美國汽車媒體感嘆道:“強大的本地供應鏈使得在中國製造電動汽車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便宜。”
這是對手給我們的總結,而我更願意稱之為“中國特色”電動車科技創新。
中國強大的本土造車供應鏈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本土車企憑藉堅韌的毅力、技術創新和與供應鏈企業的協同作戰,逐步打破了國外供應商的技術壁壘,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飛躍。
在這場蛻變中,不僅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國產供應商,也讓認真下場搞自研的車企嚐到了技術創新的甜頭。
在ES8這款車的發展歷程裡的有幾個案例,充分證明了這點。
豪車的加速效能是讓廣大使用者體驗到高階化的最直觀的技術之一。
在蔚來剛剛成立的時候,對首款車型ES8定下的任務,是要比Model X 4.5秒的零百加速快1秒。對此,蔚來研發團隊尋遍全球電機供應商,但遺憾的是,當時唯一符合要求的日本富士是特斯拉的獨家電機供應商,讓蔚來直接吃了閉門羹。
蔚來因此意識到,想要構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構建完善的技術自研體系、充換電服務體系。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是蔚來走向全面高階化的唯一選擇。
於是,蔚來決定不再依賴外部供應商,開始自研電機和電驅系統。這個決策一齣,蔚來便開始了全棧自研的“技術逆襲”之路。   
2015年,蔚來在南京投資了30億,成立了蔚來驅動科技,專注於高效能電機和電驅產品的研發和生產。
結果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自研電驅的成功,不僅讓蔚來具備了與特斯拉和其他競爭對手競爭的實力,更重要的是,它為蔚來贏得了自主定價的權利。
2018年蔚來的首款量產車型ES8的推出,標誌著他們在電驅技術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成功超越了許多曾經的競爭者。
空氣懸掛一直被視為是豪車的標配。ES8上發生的故事,也證明了簡單的拿來主義無法走長遠,自力更生才是正道。
剛開始,蔚來ES8的空氣懸掛系統,表現的並不穩定。根源在於當時選擇的空氣懸掛系統供應商,來自海外。雖然這套系統理論上不錯,但在它的應用上存在“黑盒”。
“黑盒”,是汽車產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供應商提供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主機廠拿到就能直接使用,但其技術細節和工作原理卻對主機廠不透明。
這意味著,主機廠根本無法掌控懸架的工作機制,也沒法調整和最佳化系統。
而且,每次蔚來希望改進這套系統,和供應商的溝通就像是一場馬拉松。溝通、確認、研發、驗證,最少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整個過程繁瑣又昂貴,甚至得為每次的修改支付高額費用。
終於,蔚來決定改變策略,從第二代車型起,蔚來選擇了與國內的保隆科技合作,開始自研底盤系統。他們將控制器、空氣彈簧這些關鍵部件拆分開,開始自主設計和整合。
保隆科技,起初不過是一家做氣門嘴的公司,正是這次合作,讓他們進入了汽車空氣懸掛市場,成了蔚來的核心供應商之一。
保隆的工程師們和蔚來連續作戰,不斷改進樣品。經過多次嘗試,最終他們找到了問題所在,成功解決了脫落問題。
而這一次的技術突破,不僅讓蔚來解決了懸架系統的難題,更讓他們與國外供應商之間的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傲慢的海外供應商,也開始認識到蔚來的技術能力,甚至同意將“黑盒”開啟,並透露更多技術細節。透過自研,蔚來不僅掌控了空懸的調節,還透過OTA線上升級,不斷提升新老使用者的駕駛體驗。
2020年,蔚來汽車收到使用者反饋,指出車載通訊系統在寒冷天氣中有時候會發生斷網,影響駕駛體驗。王啟研和團隊調查後發現問題源於由義大利供應商u-blox提供的通訊模組。
然而,這一模組是來自義大利供應商的“黑盒”產品,蔚來無法獲取程式碼,問題只能依賴供應商解決。
由於三方溝通效率低,問題解決拖延了一個月,甚至蔚來創始人李斌親自給供應商CEO發郵件催促,但問題修復仍拖延一個月。王啟研感慨:“如果是我們自己的程式碼,兩天就能解決。”
此事之後蔚來認識到必須掌握核心技術,開始了自研底層系統的行動。
從2020年起,蔚來著手重新構建數字底層系統。從第一代車型起,蔚來在智慧閘道器和OTA技術上實現自研。到第二代車型時,蔚來的自研能力顯著提升,第三代車型已實現作業系統虛擬機器自研,完全擺脫外部技術依賴。
包括晶片研發也一樣,都是高投入、長週期的事情。
這些技術細節的背後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李斌也在2019年被媒體稱為“2019年最慘的人”。當堅持創新的信心不變,回報也是會逐步顯現的。
成立十年來,蔚來在研發領域的投入已超過500億元。蔚來在全球申請中及已授權專利總數達9300項。
除了硬核技術方面,還有理念上的創新,蔚來的換電技術無疑是電動汽車領域的一項大膽嘗試,尤其是在解決“充電難、充電慢”的問題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
正是在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的基礎上,ES8站住了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第一款豪華SUV稱號。
中國新能源車企,只有為自己贏得了產業鏈上的話語權,才能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到底是什麼定義了豪車
如果要說起國人對什麼才是豪車最早的認知,奧迪絕對是最為人知的品牌之一。從“官車”形象到都市精英,都是老一輩根深蒂固的印象。
奧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85年成立的Wanderer汽車製造公司,有人說底蘊是豪華的重要屬性,這一點不可否認。但要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科技硬實力才是對豪華比較正確的詮釋。   
在1982至1989年間的WRC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中,安裝奧迪quattro系統的多款賽車創下驕人戰績,拿下多次冠軍,在賽車運動史上留下了傳奇般的“quattro”印記。
奧迪成為了第一個將四驅技術用到轎車上的品牌。也正是賽車技術上的科技沉澱,才讓奧迪的豪華調性深入人心。其實在任何時代追求當下最新的科技,才能稱得上豪華。

在蔚來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理念的體現,2016年底,蔚來發布首款電動車——超跑EP9,憑藉7分05秒12的紐北圈速紀錄一戰成名。
EP9設計過程中,蔚來堅持換電技術,這個理念,也在量產車上實現了全自動化,給使用者帶來巨大便利。EP9對加速效能極致追求的精神,也延續到蔚來的量產車型中。
蔚來以科技創新引領高階品牌的認知也逐漸傳播開來。
硬科技解決了,軟體也得跟上,這裡的軟體指的是使用者服務等方面,蔚來使用者是什麼感受,車主應該最有發言權。
我採訪了杭州某公司副總L先生,他家裡有一輛寶馬530,但自從2022年提了蔚來ES8後,寶馬大多時候都在車庫“吃灰”。他直言,ES8不僅更符合他的審美,換電功能還徹底解決了充電焦慮。
L先生還提到一個細節:幾年前,如果紅綠燈路口遇到另一輛蔚來車,兩位車主經常會搖下車窗招手打招呼,這種默契讓他倍感溫馨。這種場景他說“很難發生在兩個寶馬或奧迪車主之間”。
他還曾經在社群留言,抱怨家附近3公里內沒有換電站,沒想到幾天後就接到蔚來團隊的反饋電話。之後,隨著換電縣縣通業務的程序加快,他家附近真的新增了一個換電站。   
他感慨:“放眼國內外,有哪個車企能如此重視使用者?” L先生現在積極向朋友推薦蔚來,似乎也印證了蔚來車主的品牌忠誠度為何如此之高。

據報道統計的資料,蔚來全新ES8車主普遍為各行各業的高階管理者及企業家,其中34%車主的職業為企業家/創始人/總裁/CEO,38%為中高層管理者,其中39%車主家庭年收入超過100萬以上;並且全新ES8車主中有超過56%為BBA置換使用者,從寶馬5系/3系、奧迪A6L/Q5L轉化的燃油車使用者佔比達到56%。
蔚來的大咖車友也是越來越多了,從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杰雲、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知名經濟學家馬光遠、李稻葵,到前足球國手范志毅、音樂才子胡彥斌,再到知名實力派演員姜武都紛紛選擇了全新ES8作為出行座駕。
再從現在往回看蔚來汽車這十年,無論是從高階起步的汽車產品,還是高階化設計、使用者服務模式,都是自主品牌中的天花板。

中國人自己的豪車品牌
崛起的意義是什麼?
有句話叫做,“好的東西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我們曾經寫過超過100個國產替代的案例,幾乎所有成功的案例最後都指向一個點:要堅持高毛利,用高毛利的業務去支援較高的研發投入,透過研發來形成競爭壁壘。華為、蔚來、安踏、大疆、京東方這些企業身上都無不體現出這一點。   
大白話就是,國產品牌要敢於把產品賣的更貴,而貴的前提是你的技術要過硬。
中國每年的理工科畢業生人數將近600萬人,穩居世界第一,是美國的近10倍,中國科技企業的崛起,本質上是這一波工程師紅利的體現,所有敢於在研發上堅持長期高投入的企業,長期來看都獲得了相當好的回報。
在資訊高度透明的時代,好的技術,會越來越快的透過社交網路讓更多的消費者感知到,因此蔚來汽車10週年的案例,也是一個堅持自主研發投入的案例。像智慧駕駛晶片、智慧底盤、車機系統、智慧駕駛、全鋁車身、AI互動、自動換電這些技術,沒有成體系的長期投入,很難出來最好的使用者體驗。
國產汽車在30萬以上高端市場站穩,對於中國來說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只有國產品牌在高階市場站住了,才能走出價格戰的低端內卷困局,可以用更好的配置、更好的技術、更好的服務來打動消費者,從而實現品牌和口碑之間的良性迴圈。
一個主機廠可以帶動上游至少幾百家供應鏈企業,包括晶片製造商、液晶面板廠、空氣懸掛企業、軟體服務商、AI技術支援方、電池廠商、聯結器企業等,這裡面會誕生無數專精特新隱形冠軍。我們在蔚來ES8崛起的過程中看到很多這樣的案例。這些上下游企業也需要足夠的毛利才能持續加強技術投入迭代產品。
蔚來 ES8十週年紀念套裝正式釋出
在傳統油車時代,中國汽車高階市場的審美主要在追隨,如今以蔚來等車企為代表的一群中國車企,正在用科技創新引領屬於中國的旗艦時刻。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製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製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群/ 網易新聞
 虎嗅/雪球/ 騰訊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