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夏至,離入伏還有一段時間,但今年的夏天已經讓人覺得有些難熬了。尤其是華北地區連續3天超過40度的高溫,又是一個打破歷史紀錄的事件。

雖然這次的高溫侷限在華北地區,但目前一些機構已經預測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會和2023/24年一樣,面對一個高溫酷暑。
而且也不僅僅是國內,比如地球另一半的紐約,前兩天同樣遭遇了罕見熱浪,連續兩年提前進入了炎熱季節。
無論我們如何判定高溫的原因,是不是代表全球變暖,是因為人類影響還是自然規律,面對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提前應對。
不過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不是環保問題,而是夏天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尤其是家長會焦慮的:吃飯沒胃口。

在中文中,有一個詞專門用來形容夏天沒胃口 —— 苦夏。從這兩個字中,就能看到老祖宗們對於這件事有多煩悶。

古人並不瞭解為什麼夏天就會很苦沒胃口。不過到了如今,憑藉還沒忘記的中學知識,我們就能很簡單地理解自己到了夏天為什麼不想吃飯了。
我在以前和大家聊發燒、退燒等話題的時候,分析人作為不停產生熱量的恆溫動物的特點:我們最害怕的不是飢寒交迫,而是熱。在比自己體溫低個三四十度的寒冷中,人類也能咬牙堅持挺久;但如果是在比體溫只高几度的環境中,人體過一會就可能因為無法散熱,出現中暑,還有死亡風險。
所以到了夏天,當我們身體感受到炎熱的時候,就開始了“保命”方案:除了多出汗少運動外,還要減少身體基礎代謝產生的熱量。其中一條就是:少吃飯。
在吃飯、消化的過程中,身體都會產生熱量。這叫做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熱效應多少和每個人的飲食結構和攝入量有關,一般佔到每天基礎新陳代謝的10%左右。
而身處炎熱的環境中時,我們的身體透過激素變化來減少食慾,降低消化食物帶來的效應,減少中暑風險。
當炎熱進一步帶來身體輕微脫水的時候,身體在增加口渴感的同時也會進一步減少飢餓感。包括輕度中暑出現噁心、疲乏等感覺以及消化道不適,也會減少食慾。
所以在炎熱夏天裡,如果自己或者孩子出現了“苦夏”,胃口不佳,首先想到不是趕快開胃多吃點,而是看看是不是有中暑、脫水的風險,是不是要開空調、少穿點,多喝水……

當然,在夏天依舊需要飲食,尤其是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孩子來說,保持一定的食慾是必要的。作為家長,我們在尊重身體對高溫的自然反應的同時,可以透過調節飲食、行為引導等方式激發進食興趣。
下面列幾條建議,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家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參考。
🍉 1. 合理補水
-
脫水會抑制食慾,因此在夏天需要更頻繁提供涼爽的飲品,但注意:
-
避免在飯前讓孩子只喝水或果汁填飽肚子。
-
如果出汗比較多,可以喝含電解質的飲料(例如稀釋的椰子水、兒童專用電解質飲品)。
-
飲水時間安排在飯前30分鐘,而不是即將吃飯時或吃飯過程中。
🍽️ 2. 少量多餐
-
夏天食慾低的時候,可以少吃多餐,把3餐改為每天5–6次小份餐食。這樣能避免炎熱天氣下消化系統的負擔,同時保持代謝活躍。
-
如果小朋友對於吃飯比較牴觸,可以換種擺盤方式,比如擺得更像零食,有助於降低孩子的抗拒心理。
🍧 3. 清涼食物
-
孩子在夏天可能更偏愛清涼、多汁、色彩鮮豔的食物,比如:西瓜、黃瓜、葡萄、冰鎮酸奶、壽司卷、水果冰沙等。可自制水果 + 牛奶/酸奶混合製成的冷品,補充營養並減少炎熱風險。
-
油膩、辛辣或高溫食物,在炎熱環境下可能會降低孩子的食慾。
-
讓孩子參與選擇或搭配食物,有助於增強主動性和興趣。
🧠 4. 涼爽環境
-
透過空調、電扇、遮陽等方式降低室內溫度。
-
用餐時減少環境噪音和電子產品的干擾,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 5. 開胃食材
-
可以使用一些孩子比較喜歡吃、或者容易增加食慾的“清涼”食材,比如檸檬、酸橙汁、酸梅、醋汁、薄荷、羅勒……
🏃 6. 生活規律
-
合理的夏季體育活動,如室內遊戲、或者在早晨或傍晚較涼快的時段外出運動、散步,都能刺激新陳代謝與食慾。
-
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質量差,也會導致食慾下降。要關注夏天環境是否影響了睡眠。
祝,吃好睡好心情好。
特別說明:因為微信又……“改版”,現在如果沒星號的話,基本就很難看到我們的文章推送了,所以勞煩大家將我們公眾號設成“星標”。多謝。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