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報名,抓住風口(iOS使用者請用電腦端開啟小程式)
本期要點:OpenAI要什麼樣的人才?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裡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OpenAI作為當前最炙手可熱的AI大模型公司,其中一些重要人才的履歷也得到了廣泛關注。人們希望從這些成功案例中發掘出一些成功的訣竅。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OpenAI裡面似乎“奇葩”當道。

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
例如,OpenAI的聯合創始人和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曾在哈佛大學和MIT就讀,但最終選擇退學。但2015年,他成為了OpenAI的創始人之一,擔任了CTO的職務。
克里斯托弗·奧拉(Christopher Olah)的經歷可能更傳奇。他曾在多倫多大學求學,但後來他退學並自主開展機器學習的研究。不久後,他獲得了在Google Brain實習的機會,後來又加入了OpenAI。現在,他是估值600億美元的AI初創公司——Anthropic的聯合創始人。
此外,在OpenAI工作了八年的亞歷克斯·拉德福德(Alec Radford)、參與了o1與o3模型開發的傑森·韋(Jason Wei),居然都是本科學歷,而他們所發表的論文卻得到了廣泛的引用。
看完了這些案例,是否說明學歷並不重要,甚至“讀書無用論”是對的呢?
誠然,我們確實能看到很多科技企業家和創業者都是低學歷甚至是輟學生。
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蘋果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以及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們都是在大學期間選擇了輟學,但這並不妨礙他們最終成為科技界的巨頭。
現在的首富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和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雖然都完成了學業,但也只是本科學歷而已。

然而,這些案例並不能作為否定學歷價值的依據,具有很大誤導性。
如果我們深入觀察AI產業就會發現,雖然博士學位或許並不重要,但像OpenAI這樣的公司,在開發人工智慧基礎平臺時,對人才的要求卻是極高的,並不亞於博士水平。
AI大模型公司往往都傾向於招聘那些擁有高階學位的專業人才,他們通常來自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學或認知科學等高度專業化的領域。這些人才往往還需要具備交叉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特別是需要在神經網路、機率模型和計算複雜性等領域進行過深入研究。
哪怕是技術人員,雖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論知識,但往往也需要紮實的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可想而知,這樣的技能不大可能在本科階段就能獲得。
因此,在OpenAI團隊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比如OpenAI的創始人之一,曾擔任特斯拉AI總監的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就擁有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此外,還有些研究人員沒有“被授予”博士學位,但也是在AI領域有過長期研究經歷的人員。
其實,這也並不難理解,當一個產業還處於基礎研究和基礎平臺搭建的階段時,一定離不開大學教授和科研人員的努力。此時,草根、或是專業知識不足的人很難參與其中。就像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看到了很多低學歷的人創造了商業奇蹟,但如果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網際網路的發展初期,當美國國防部開始開發網際網路的前身——ARPANET時,無疑主要靠的是教授和具有高學歷的科研人員。
只有當產業已經完成了基礎研究和基礎設施的搭建,進入應用階段時,才是像喬布斯和扎克伯格這樣擁有天才點子的創業者進入的時候。
但是,現在AI領域和網際網路時代的不同之處在於,以往只由大學和研究所的博士生、教授和研究員完成的前沿工作,現在更多的是由OpenAI、谷歌等公司裡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來完成。
因為很明顯,像GPT這樣耗資巨大的專案,在大學的實驗室裡無法實現。目前AI大模型的研究,需要巨大的計算能力、先進的基礎設施、收集和處理龐大資料集。科技公司不僅擁有豐富的資源,還提供了更加靈活和高效的研究環境,具有顯著優勢。

哪怕是被稱為“AI教母”的李飛飛教授,也籌不到足夠多的科研經費,不得不創立初創公司World Labs。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獲得a16z等投資機構的2.3億美元鉅額融資,以推動空間智慧的研究。
不少大學教授也都在吐槽,AI領域越來越多的高階人才在湧向私營公司或是成立初創公司,使得大學已經不再是前沿知識和頂尖人才的聚集地了。
但在大趨勢面前,再怎麼吐槽也沒用。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重要的研究由那些擁有雄厚資金的企業來完成,沒有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也將會越來越多。畢竟,這些公司沒有權力也沒有精力去給自己的員工授予博士學位,它們更看重的是員工的實際能力和對專案的貢獻。
但是,千萬不要輕視這些沒有高學歷的研究人員,因為在公司裡才能進行最高水平的研究,這些研究人員的水平自然也是最頂尖的。
不過,是不是意味著機會只屬於高水平人才、要鍛鍊只能去大公司呢?也不是的。
我認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低學歷、甚至低齡的創業者出現。隨著前沿領域的研究逐步成熟,相關配套技術也日益完善,人們應用AI工具的門檻將大幅降低,甚至開發一個軟體也不再需要多麼高深的技能和學歷。會有更多人、特別是能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的人,可以利用這些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在惠及整個社會的同時,也為自己獲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當然,成功的創業不僅僅依賴於對工具的掌握,更離不開一線的觀察和對於底層規律的深刻理解。上週,我和眾多企業家們一起參觀了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大會CES展。上週六,我對本次CES展中顯現的趨勢進行了深入剖析,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前來學習探討。此外,往期我們也對各個科技產業進行了深入分析,相信一定能助你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更多詳細的產業分析和底層邏輯,我會在科技特訓營裡分享,歡迎關注全球風口微訊號,報名加入。
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
推薦閱讀:

【科技特訓營】看懂科技產業,離不開長期觀察。線上書院模式,與王老師深度連結!為未來五年做好準備,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長按圖片掃碼報名,先人一步,看清未來

↓¥399,掌握王煜全AI產業預測精華(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點選加入,學會用AI為你工作(iOS使用者請在電腦端開啟)
此外,我們還為您準備了一份清單
“2025年CES展值得關注的十個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