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NLP
社群是國內外知名的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社群,受眾覆蓋國內外NLP碩博生、高校老師以及企業研究人員。
社群的願景是促進國內外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學術界、產業界和廣大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和進步,特別是初學者同學們的進步。
來源 | 新智元
編輯|編輯部 HNYZ

社群是國內外知名的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社群,受眾覆蓋國內外NLP碩博生、高校老師以及企業研究人員。
不用猜了,奧特曼一大早曝出了OpenAI路線圖:
GPT-4.5會有的,GPT-5也會有的!

釋出時間,GPT-4.5幾周後面世,GPT-5幾個月後面世。

GPT-4.5(代號Orion)將成為GPT系列最後一代非「思維鏈」模型。
下一步,GPT-5將成為一個全能系統,打通o系和GPT系。
與此同時,滿血版o3將不會再有了。在ChatGPT和API中,GPT-5成為整合o3等多項技術的綜合系統。
它不僅能夠自主使用工具,還懂得何時需要深入思考、何時可以快速響應,甚至能夠勝任各類複雜任務。
OpenAI這麼做的目的,不言而喻——簡化內部模型和產品體系,讓AI做到真正的隨開隨用。
奧特曼感同身受地表示,「和大家一樣,我們也不喜歡現在的模型選擇介面,希望能重返簡單直觀的統一智慧體驗」。



更勁爆的是,未來所有人免費用上GPT-5!!在標準模式下,開啟無限使用,當然需要遵守相應的使用限制。
對於Plus使用者來說,還會用上更高智慧水平的GPT-5;而Pro會員當然再升一級,直達最高智慧水平的GPT-5。

GPT-5在路上了
另外,ChatGPT現有的多項功能,諸如語音互動、Canvas繪圖功能、搜尋能力、深度研究,屆時會被全部整合到模型中。
還有更好的訊息是,免費使用者也將能夠體驗Deep Reasearch(深度研究)了,每個月2次;Plus使用者每月10次。

奧特曼表示,自己對一些使用者每天希望進行數十次深入研究需求感到震驚,未來會找到一種方法,讓大家靈活支付想要的計算資源。

同一天,OpenAI還發布了一連串更新。
所有Pro使用者在所有ChatGPT終端/網頁端,皆可體驗Deep Reasearch。

同時,o1和o3-mini可以支援在ChatGPT中同時長傳檔案和圖片。
Plus使用者o3-mini-high使用額度每天50次,暴漲7倍。

Deep Research即將免費,但每個月2次
Deep Research上線以來,很多大佬都在實測之後讚歎驚豔。網友們也紛紛表示:實在太好用了!
不過每月200刀的收費表明,這實在不是一個大眾友好型的產品。
而即將開放的每月2次的免費額度,對使用者來說也只是杯水車薪。看起來OpenAI真正的用意,只是想讓更多人嘗試,然後趁勢付費。
沃頓商學院教授Ethan Mollick就曾收集多個絲滑的研究案例,對它的展現出的驚人能力表示折服。

Deep Research最神奇之處就在於,此前從沒有人這麼多人發現,跟它工作的感覺如此人性化:只需要分配一個主力,它就會完成工作,返回一份報告。
如果不要求完美,只是要一個有充足依據的論點和分析,Deep Research已經足夠令人滿意。

隨著Deep Research的全平臺上線,手快的網友已經體驗上了!
在iOS應用程式中選擇Deep Research,點選「朗讀」,一個播客立馬就做了出來!

模型規範
同時,OpenAI更新了一份「模型規範」(Model Spec),定義了他們期望OpenAI的模型應該如何表現。
OpenAI表示,這次更新會強化他們在個性化定製、透明度以及智識自由方面的承諾,使使用者能夠充分地與AI開展探索、進行辯論和展開創作。同時保持必要的安全防護,以降低可能造成的實際危害。

完整版地址:https://model-spec.openai.com/2025-02-12.html
OpenAI同時強調,這份更新建立在他們去年五月奠定的基礎之上,融入了他們在AI對齊研究以及全球使用者服務等各種場景中積累的實踐經驗。
我們OpenAI還分享了一些他們早期的一些研究結果,這些結果顯示了模型在各種場景下對「模型規範」原則的遵循情況。這些發現不僅展示了他們隨時間推移取得的進展,也指出了仍需改進的領域。
OpenAI表示,與他們的模型一樣,這份「模型規範」也將在實踐應用中不斷發展完善,他們表示會持續聽取各方反饋並作出調整。
為了促進更廣泛的應用與協作,OpenAI決定將此版本的「模型規範」以Creative Commons CC0 1.0(知識共享許可)協議釋出到公共領域。這意味著開發者和研究人員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自由使用這份規範,並可以基於它進行調整和創新開發。
「我對這項工作感到非常自豪。」奧特曼說。

目標和原則
OpenAI的目標是建立有用、安全且符合使用者和開發者需求的模型,同時推進確保AGI造福全人類的使命。
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透過迭代部署模型給開發者和使用者賦能,同時防止模型對使用者或他人造成嚴重傷害,並維護OpenAI的經營許可。
這些目標有時會相互衝突,「模型規範」透過讓模型遵循明確定義的指令鏈,以及為各種場景設定邊界和預設行為的補充原則,在這些目標之間取得平衡。
該框架在明確界定的範圍內優先考慮使用者和開發者的需求:
-
指令鏈:定義模型如何按優先順序處理來自平臺(OpenAI)、開發者和使用者的指令。「模型規範」主要包含我們認為普遍有益的指導原則,但使用者和開發者可以在平臺級規則範圍內進行調整。這使他們能夠在既定邊界內充分自定義模型行為。 -
共同探索真理:作為一個高度可信的AI助手,模型應該幫助使用者做出最佳決策。這需要在以下方面取得平衡:(1)避免有傾向性地引導使用者,保持客觀中立的預設立場,同時願意從多角度探討各類話題;(2)積極理解使用者目標,澄清假設和不確定之處,並在適當時提供建設性反饋。 -
做好工作:為模型能力設定基本標準,包括事實準確性、創造力和程式設計應用。 -
保持邊界:說明模型如何在使用者自主權與預防傷害或濫用之間達到平衡。這個新版本旨在全面涵蓋我們期望模型拒絕使用者或開發者請求的所有理由。 -
保持親和性:描述模型的預設對話風格——溫暖、富有同理心和樂於助人——以及如何調整這種風格。 -
使用適當風格:提供關於格式和表達方式的預設指導。無論是清晰的要點列表、簡潔的程式碼片段,還是語音對話,我們的目標都是確保內容清晰易用。
維護智識自由
「模型規範」明確擁抱智識自由——即AI應該讓人們能夠在沒有任意限制的情況下進行探索、辯論和創造,無論話題可能多麼具有挑戰性或爭議性。
在AI工具日益影響公共討論的世界中,資訊和觀點的自由交流對推動進步和創新而言不可或缺。
這一理念體現在「保持邊界」和「共同探索真理」部分。
舉個例子,雖然模型絕不應該提供製造炸彈或侵犯個人隱私的詳細指導,但它應當對政治或文化領域的敏感問題提供審慎的回答,同時避免推廣任何特定的立場。
本質上,這是對如下原則的強調——只要模型不對使用者或他人造成重大傷害(例如實施恐怖主義行為),任何想法都不會被禁止討論。
衡量進展
為了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實際表現,OpenAI收集了一系列富有挑戰性的提示(prompt),用於測試模型在遵守「模型規範」各項原則方面的表現。
這些提示是透過模型生成和專家人工審查相結合的方式建立的,確保能夠覆蓋從典型到複雜的各類場景。

OpenAI表示,初步結果顯示,與去年五月他們最好的模型相比,現在模型在遵守「模型規範」方面有了顯著改進。雖然這種差異部分可能源於政策更新,但OpenAI認為主要是由於增強了對齊性。
不過,儘管結果進展可能令人鼓舞,但OpenAI認為他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OpenAI將這些進展視為一個持續過程的開始。他們有計劃繼續擴大測試案例集,不斷加入新的示例——特別是透過實際應用中發現的、OpenAI的模型和「模型規範」尚未完全解決的案例。
OpenAI還表示,在形成這版「模型規範」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吸收了第一版的反饋,還融入了從對齊研究和實際部署中積累的經驗。未來,他們希望能夠考慮更廣泛的公眾意見。
為了建立實現這一目標的流程,OpenAI正在開展一項約1,000人參與的試點研究——參與者需要審查模型行為、評估提出的規則並分享他們的想法。
雖然這些研究尚未反映足夠廣泛的觀點,但早期見解已經直接影響了一些修改內容。
OpenAI表示,「我們深知這是一個持續的迭代過程,並將持續致力於學習和改進我們的方法。」
開源「模型規範」
OpenAI會把「模型規範」以Creative Commons CCO協議的形式貢獻給公共領域。
這意味著開發者和研究人員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自由使用、改編或基於「模型規範」進行開發。
同時,OpenAI也開源了上述評估用提示,並計劃在未來發布更多用於規範評估和對齊的程式碼、Artifacts和工具。
在新的Github倉庫中,可以找到這些提示和「模型規範」原始碼,之後的更新也會在這裡定期釋出。
下一步是什麼?
隨著AI系統的不斷進步,OpenAI將持續迭代這些原則,邀請社群提供反饋,並公開分享最新的進展。
今後,OpenAI不會為「模型規範」的每次更新都發布部落格文章,但可以隨時訪問「model-spec.openai.com」來檢視。
OpenAI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探索和開拓新的應用場景,並在研究創新的推動下持續最佳化方法。隨著AI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持續學習、改進和保持開放變得愈發重要。
這種方法不僅反映了OpenAI迄今積累的經驗,更體現了他們的信念:推進AI系統的對齊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希望所有人都能共同參與這一程序。
參考資料:
https://openai.com/index/sharing-the-latest-model-spec/
https://x.com/sama/status/1889755723078443244
技術交流群邀請函

△長按新增小助手
掃描二維碼新增小助手微信
關於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