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I大行其道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澳洲年輕人卻選擇遠離ChatGPT、Google Gemini等生成式AI工具。
原因令人意想不到——因為這種技術不環保,會對地球環境造成影響。

事實上,生成式AI確實對能源和水資源有不小的消耗。
研究顯示,一次ChatGPT查詢所消耗的能量是普通谷歌搜尋的近10倍。
每處理20到50個AI查詢,需消耗約半升水。

RMIT大學全球、城市與社會研究學院高階講師Ascelin Gordon博士表示,這種消耗對單個使用者而言看似不多,但“每個人都在使用,累積起來的環境成本就非常可觀。”
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年輕人開始對AI保持距離。

資料顯示,超過75%的澳洲16–25歲年輕人對氣候變化感到擔憂,近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氣候問題已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作為未來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一代,他們選擇用拒絕使用AI來應對環境危機。
Black Dog心理健康研究機構的Chloe Watfern博士認為,這種“拒絕”是被現實逼出來的。
“年輕人正在認真思考如何在一個充滿環境危機的世界中好好生活,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去抵抗。”

雖然AI確實可以為氣候研究提供技術支援,但它本身也在加劇環境壓力。
訓練和執行大型AI模型需要龐大的計算能力,這些依賴於全球範圍內的龐大資料中心。
這些資料中心的能耗令人震驚。
國際能源署(IEA)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資料中心耗電量高達4600億度電,而同期整個澳洲的用電量不到3000億度。
到2026年,全球資料中心的耗電量預計將升至6000至1億度,相當於法國或日本一年的總用電量。
除了耗電,這些中心還需大量用水進行冷卻,同時還會產生大量電子廢棄物,因為裝置需頻繁更換。

雖然資料中心早在AI爆發前就存在,並服務於雲計算、電商、社交媒體等行業,但自從生成式AI興起後,相關需求快速激增。
即使一些年輕人選擇拒絕ChatGPT,他們也無法完全避開AI。
比如,現在大多數谷歌搜尋結果頂部都會自動顯示AI總結內容。

面對這股潮流,年輕人產生的“生態焦慮”(eco-anxiety)也在不斷加劇。
Watfern博士表示,許多年輕人因環境問題而陷入痛苦、無助甚至悲傷,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主動尋找應對方式,並將責任明確指向政府與大型企業。
“他們感到被辜負,甚至被背叛,憤怒是完全合理的。”

那麼,面對AI帶來的環境影響,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Gordon博士呼籲,希望未來AI公司能像家電那樣,設立能耗和水耗評級,便於使用者作出明智選擇。
Watfern博士則強調,澳洲社會迫切需要為年輕人提供科學、準確且具心理安全性的氣候教育。
她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領導者們能夠真正站在年輕人的立場上,作出對這個地球未來負責任的決定。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