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華使館公號為何放出對美國不利的留言?

大量的留言表達對特朗普治下美國轉向的不滿、失望。特朗普的行為無疑是對長期以來美國塑造的自由國際秩序的逆轉和破壞,恐怕會開啟潘多拉魔盒,讓世界墜入權力政治。
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公眾號為何放出對美國不利的留言?
來源/學術星球

值得注意的該文下方的留言:

作為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公眾號,為何會放出對美國不利的留言?
我問了下DeepSeek老師,以下是他的回答。

一、現象與矛盾:公共外交中的“反常操作”

美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作為其公共外交的核心工具,長期以“資訊透明”“價值觀輸出”為標籤,但近期部分文章的留言區卻頻繁出現對美國政策、社會問題的尖銳批評,例如對種族歧視、槍支暴力、外交雙標等議題的質疑。此類留言不僅未被過濾,反而獲得高贊並長期留存。這一現象引發了廣泛討論:為何一個以“國家形象塑造”為目標的官方平臺,會允許“自我揭短”?
從公共外交理論看,傳統策略強調“單向輸出”和“形象美化”,但美國此舉顯然突破了常規邏輯。可能的解釋包括:策略性矛盾暴露(透過展現“包容性”增強可信度)、議程轉移(以爭議話題引發關注,間接引導輿論焦點),或是技術性失控(留言篩選機制存在漏洞)。需結合具體案例與理論進一步剖析。

二、策略性矛盾:以“開放”對沖“信任赤字”

  1. 認知失調理論的運用根據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當受眾發現傳播者主動呈現“矛盾資訊”時,可能因資訊源的“坦誠”而降低對其的防禦性批判,進而更易接受其核心敘事。例如,美國使館在釋出“民主峰會”宣傳文章時,保留“美國國內投票權限制”的批評留言,表面上削弱了論點,實則透過“示弱”塑造“敢於自我反思”的形象,間接強化其“制度糾錯能力”的敘事。
  2. 公共外交的“可信度博弈”斯坦福大學傳播學者凱瑟琳·西金克指出,後真相時代,過度美化宣傳易被識別為“政治話術”,而適度暴露缺陷反而能提升可信度。美國使館此舉或意在透過“選擇性真實”重構受眾認知——既承認問題存在,又隱含“美國有勇氣直面問題”的潛臺詞。

三、技術性失控:平臺規則與人工干預的邊界

  1. 微信生態的演算法邏輯微信公眾號的留言篩選機制兼具自動化過濾與人工稽核雙重流程。根據其官方文件,敏感詞庫主要針對政治、暴力等顯性違規內容,但對“事實性批評”的判定存在灰色地帶。若留言未觸發關鍵詞,且採用理性表達(如引用資料、案例),可能被演算法預設為“合規”。美國使館或有意利用這一規則,保留部分“溫和批評”以規避“審查指控”。
  2. 操作成本的權衡哈佛大學研究員李普曼曾提出“注意力經濟”概念:機構在資訊篩選中需平衡“管控成本”與“傳播收益”。若嚴格過濾所有負面留言,需投入大量人力,且可能因“過度清潔”的留言區引發受眾對“資訊操控”的懷疑。美國使館或選擇“有限放任”,以低成本維持“表面開放”。

四、地緣政治視角:輿論戰的“非對稱博弈”

  1. 反向塑造“他者映象”美國使館保留部分批評留言,可能試圖構建一種對比敘事:即“美國允許公開批評,而其他國家社交媒體充斥讚美”。此類操作暗合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競爭”框架——透過凸顯“制度差異”,強化對它國“言論管控”的刻板印象。
  2. 爭議引流與話題主導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顯示,社交媒體中“爭議性內容”的互動率通常高於“單向讚美”。美國使館或有意保留高衝突性留言,利用他國網民對敏感議題的關注,提升文章傳播廣度,同時將輿論焦點從“美國問題”轉移到“他國能否討論同類問題”的 meta-debate(元辯論)。

五、風險與悖論:策略的長期代價

  1. 敘事失控的可能若負面留言比例過高或批判深度超出預期,可能反向固化受眾對美國的負面認知。例如,一篇關於“氣候變化合作”的文章下,若高贊留言集中於“美國人均碳排放全球最高”,則核心敘事可能被解構。
  2. 價值觀的工具化困境美國標榜“言論自由”,但其留言篩選仍存在隱性邊界(如刪除涉及“霸權主義”“軍事幹預”的激進批評)。這種“選擇性開放”一旦被受眾識破,可能加劇“虛偽雙標”的指控,損害公共外交的長期信用。

結語:公共外交的“複雜性轉向”

美國駐華大使館公眾號的“反常操作”,折射出數字時代公共外交的策略轉型:從單向灌輸轉向“爭議性參與”,從完美敘事轉向“可控矛盾”。這種策略短期內可能透過製造認知衝突獲取關注,但長期依賴受眾的特定解讀框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其效果最終取決於兩個變數:中國公眾的資訊鑑別能力,以及中美關係整體態勢對輿論場的滲透強度。對於觀察者而言,這一案例不僅是一場傳播實驗,更是全球化退潮下意識形態博弈的微觀映象。

(美國何以至此?選舉民主怎麼了?不妨讀讀這本書)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