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藍色字
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

湄潭檢察2019-05-14 14:02:25
眾香國裡偉人情:毛澤東朱德周恩來愛花的故事
花為天地之靈物,人為萬物之靈長。
人之愛花,或藉此消遣賦閒,或藉此賞心悅目,或藉此懷德明志。花有品之高下,不同的花卉,不同的人品,不同的心境,寄託和體現的主體精神和情感又不盡相同。偉人同樣愛花、賞花、感悟花,與之交流、與之溝通,尋找那相通的靈性、高尚的品格、獨有的氣韻,言不明言之事,達不直達之意,顯不張之志。

1951年,毛澤東和女兒李訥觀賞荷花。
毛澤東愛花:詩文相隨顯偉人之大愛
毛澤東有一闋著名的詠梅詞,《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這闋詞是毛澤東喜愛梅花的最好寫照。
毛澤東喜愛梅花。瞻仰過毛澤東遺容的人大都看到過,在毛澤東紀念堂裡,水晶棺前擺放著五盆梅花。這是根據毛澤東生前酷愛梅花的性格而擺設的。毛澤東生前,無論是居室還是工作室,都要擺上幾盆梅花。
毛澤東不僅喜愛梅花,還喜歡許多其他的花,留下了許多關於花的詩詞句。1906年,毛澤東13歲時曾寫《詠指甲花》詩,他說“我獨愛指甲,取其志更堅”,贊其“葉小枝又弱”、“惟婢傲火天”。戰爭年代裡,他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扭轉乾坤的氣概,寫過“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的詠菊佳句。他在1949年的《和柳亞子先生》一詩中有“落花時節讀華章”之句,在他手稿之初曾為“暮春時節”,後改為“落花時節”。春末夏初,仍是花繁時節,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英繽紛的日子,讀美麗的詩句,詩花人相悅。他寫《蝶戀花·答李淑一》,為“我失驕楊君失柳”,讓“吳剛捧出桂花酒”。他筆下有過“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以梅品格悼贊亡友。他曾詩讚“桃花嶺上風”,也曾詩評陶淵明“桃花源裡可耕田”,還曾詩嘆屈原“艾蕭太盛椒蘭少”。1966年6月,“正是神都有事時”,他卻“又來南國踏芳枝”。他希望偉大祖國“彩雲長在有新天”、“江草江花處處鮮”。

1965年,毛澤東在杭州賞花。
毛澤東還在不少地方稱讚過牡丹,提倡“牡丹精神”。
戰火紛飛的延安,毛澤東幾次和周恩來、朱德偷閒到當地的萬花山欣賞牡丹。萬花山,因多牡丹又稱牡丹山,距延安城南20公里。1939年和1940年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曾兩次來這裡觀花。據有關回憶文章說,領袖們穿行於牡丹花叢,評評點點,興致盎然,還不時地湊近牡丹嗅嗅花香,什麼戰爭呀,“圍剿”呀,好像都拋在了腦後。毛澤東在聽了有關牡丹的傳說後,還對當地的同志說,這裡是一座天然大花園,是我們民族的財富,一定要保護好,不要使牡丹受到侵害,待趕走了日本鬼子,解放了全中國,我們可以在這裡修建公園、療養院,作為勞動人民休息、遊玩、娛樂的場所……“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曾指示把住所院裡的盆花都撤了,惟獨留下幾株大牡丹。工作人員問為什麼要留下牡丹,他卻說要樹立一個對立面。並講起了故事,唐朝有個武則天,有一天她下了道命令,叫御花園的百花在一個早上統統開放。其它的都遵命開了,惟有牡丹不開。武則天一見大怒,喝令太監把牡丹連根掘起,推出午門斬首。結果刀劈不折,斧砍不斷,又架火燒,也燒不死,無可奈何,只得棄置路旁。而牡丹卻說:“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於是,我就把它請到這裡來了。工作人員問牡丹為什麼不開。毛澤東告之,這個老太婆的命令不對,違反了自然規律,牡丹就是不聽她的。工作人員又問這是不是真的。毛澤東說能照牡丹那樣做就行了,我們應當向牡丹致敬。牡丹勁骨剛心,不畏強暴,勇往直前,正是毛澤東所提倡的精神。

毛澤東與女兒李訥賞花。
毛澤東是愛花人,也是護花人。在延安時,有一次,勤務員在王家坪桃園折了三根桃花枝,插在毛澤東房間裡,供毛澤東觀賞。但他看到後,便把勤務員找來,問明瞭在哪裡折的桃花枝,又要勤務員數了三根桃花枝上的花苞。勤務員數後說有40多個花苞。毛澤東聽後認真地對勤務員說:“一個花苞結一個桃,有的花苞還能結雙桃。你想想,群眾今年又要少收多少桃子呢?咱們是中央機關,機關的同志要帶頭遵守群眾紀律,你們不能為了讓我看花,就去幹違反群眾紀律的事,你們這不是要我也犯錯誤嗎?”毛澤東愛護一花一卉,充分表現了一代偉人對人民之愛,對大自然之情。
朱德愛花:花品人品兩相宜
朱德愛蘭花,“舉世聞名”。
據說早在戰爭年代,朱德就開始收集培養蘭花,有株手植蘭竟然還陪伴他度過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歲月。在井岡山地區,群眾中至今仍流傳著當年朱德引種蘭花,香飄湘贛邊界的美談。有首歌謠中還唱道:“朱軍長挑來湘江水,澆得井岡蘭花放……”解放後,朱德廣泛採集,精心培育了上千盆蘭花,並贈送給園林部門、植物研究機構和解放軍戰士。

1961年,朱德在成都住地修整蘭花。
1960年3月,他和周恩來、鄧小平等看望北京某部指戰員後不久,為了鼓勵他們奮發向上,特地贈送給他們400盆名貴蘭花。1962年,他一次送給龍華苗圃的蘭花就有9個品種。1964年,他送蘭花給盆景專家周瘦鵑。周瘦鵑感慨之餘,以詩記之:
蘭蕙爭榮壓眾芳,滋蘭樹蕙不尋常。
元戎心事關天下,要共群繁賞國香。
朱德還曾倡導在幾個地方建立了蘭圃,如廣州越秀公園的“蘭圃”、杭州花圃的“國香室”、上海植物園的“蘭室”等,併為廣州越秀公園“蘭圃”題詩:
越秀公園花木好,百花齊放各爭春。
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

1961年5月,朱德閒暇時修剪蘭草。
朱德晚年更是把精神和情操寄寓於樸實無華、清香淡雅的蘭花上,他為蘭花拍了很多照片,經常戴上老花眼鏡一張一張欣賞。朱德愛蘭成癖,有關他愛蘭的故事廣為流傳。他愛蘭似乎有一種靈感。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瀏覽,路過一棵古樹,翹首一望,便說樹上有蘭花,眾人不信。當時,有個小僧爬上樹察看,果然從樹上採得蘭花一束。“文化大革命”期間,朱德為養蘭花受到批判。據工作人員回憶,後來撤走蘭花時,他用一種近乎痛苦的聲調說:“它不是資產階級的花呢!”孔子曾有言:“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當在荒僻之地見蘭花獨放,孔子又感嘆:“蘭當為王者香,今用獨茂,與眾草為伍!”蘭花被稱之為君子之花,是堅貞、美好、高潔的象徵。朱德一生惜蘭如寶,敬佩蘭花高潔淡雅、正氣清遠的性格。蘭花的性格象徵著朱德的品格。

1959年,在中南海家門外的蘭圃與孫輩整理蘭花。
周恩來愛花:珍惜多於品賞
周恩來也是一位愛花之人。
他十分關心洛陽牡丹。1959年秋,周恩來首次來洛陽,就問起牡丹的情況,當他得知牡丹已瀕臨絕境時,很是著急,說牡丹是中國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的象徵,指示趕快搶救。1961年秋,周恩來陪同尼泊爾貴賓遊覽,再次來到洛陽,又問起了牡丹。1973年深秋,周恩來陪同加拿大總理又一次來洛陽,得知牡丹得到發展、繁榮,十分高興,但又很惋惜,說自己與牡丹無緣,每次都是秋天來洛陽。科研人員沒有忘記周恩來的話,透過研究,終於改變了牡丹的自然花期,延長了花時。如今的洛陽牡丹基本上可以做到“四季花開隨人意,春來春去不相關”。

周恩來在花旁與陳毅、宋慶齡合影。
1954年4月,周恩來在日內瓦參加一個國際會議,在居住地看到一種樹盛開白花,形似鴿子,煞是喜愛。一打聽,得知此種花樹引進於中國。回國後,他立即向植物專家瞭解,才知道這是一種產於雲南名為鴿子花樹的珍貴花樹種。後來,鴿子花樹被推廣種植。如今鴿子花樹已成為世界著名花樹。
1957年2月1日,周恩來應邀訪問斯里蘭卡,在這裡,周恩來曾親手栽種一株美麗的凌霄花,當作和平與友誼的象徵。20年後,1977年4月鄧穎超也應邀訪問了斯里蘭卡,在周恩來種植凌霄花的附近,又栽種了一棵“花後樹”。兩棵凌霄花象徵著中斯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世代相傳。
周恩來愛花,尤愛馬蹄蓮、海棠花、君子蘭。他愛馬蹄蓮潔白、純潔。他的辦公室常擺著馬蹄蓮。1964年11月,周恩來出訪蘇聯歸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北京機場迎接時,還帶去了一束正在盛開的馬蹄蓮。周恩來還愛海棠花的旺盛生命力和非凡氣勢。據說,1946年國共談判住在南京梅園新村時,他常在空隙時間觀賞海棠花……他北京的住所,栽有許多海棠花,還曾請友好國家使者來家裡欣賞海棠;他愛君子蘭堂堂正正,氣節高雅。他去世後,工作人員曾在他遺體旁擺放了許多君子蘭。
來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刪除,謝謝)
點選下面的連結,可以看到我最近的文章。
我的文章
點選下面的連結可以看到我在公眾號發表的文章。
下面是我在“共產主義之家”公眾號上推薦的網路好文章,開啟可閱讀相關主題的文章。
歡迎關注“共產主義之家”公眾號,探索實踐“以民為本”的網路空間共同體,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實現全體網友,包括企事業、政府機構的資訊與服務共享,利益與價值共贏。

——以上圖文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原作者/機構所有——
點贊廣告,分享好文;世界因分享而美麗,因共享而共贏
共商 · 共建 · 共享 · 共贏
全世界網友聯合起來 我們是天下的主人
蘋果手機和隱身打賞請識別下面的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