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可以說不?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中方堅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方利益為代價達成交易。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對等地採取反制措施!
很難想象,這麼鋒芒畢露的話,竟然是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說出來的。
措辭之強硬,讓聽多了發言人綿裡藏針發言的大家,都一時有點不習慣了。
結合近期中美歐經貿博弈的背景,顯然,這話是有所指的。
點的就是那些在貿易戰一開始就跪下,還想靠出賣中國利益換取美國“饒恕”的東南亞國家。
那麼,是什麼讓中國有底氣發出這麼強硬的聲音?
我們再厲害,似乎也只能管到國內,真的能管到國外嗎?
其實,真能管到。
因為中國,擁有“全產業鏈鐵幕”。
紡織業剖析
這幾年,中國產業鏈外遷大家討論得比較多,其中往東南亞遷得最多的,當屬紡織業。
那麼今天,我們就用紡織業為例,讓大家看看中國的底氣。
說起紡織行業,大家往往覺得,這不就是堆人就行的行業麼?能有啥門檻?
其實,這個看法不能說錯,但起碼不那麼準確。
看起來,紡織業的確沒門檻,只要你有地(建廠房),有人(紡織工人),有機械(可以進口舊裝置),就能輕鬆入局紡織業。
而且這行比較穩定(人總是要穿衣服的嘛),相比那些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的鋼鐵、化工產業,門檻幾乎趨近於無。
但問題在於,紡織業,雖然門檻低,但同時也是一個發展天花板很低的產業。
首先,你要有紡織原材料吧?
最早的時候,紡織原材料是棉花。
在18世紀,誰有棉花,誰就是老大。
可是從40年代開始,化學纖維開始進入紡織業,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紡織產業。
從石油等為原料的聚酯類高分子化合物中抽絲,意味著人類對以棉為主的天然纖維的依賴徹底解除了。
不僅產量想要多少就要多少,而且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社會的糧棉爭地矛盾。
這些化學纖維,憑藉其耐磨、涼爽、柔韌、抗皺等特殊的效能,在後來的幾十年迅速成為世界紡織品主流材料。
這就有點麻煩了,在過去,缺原料了,大不了種點棉花就行,但現在呢?
化學纖維的背後,可是大化工產業啊!
如果你沒有大化工,對不起,那你就只能待在天花板下面,靠進口化纖過日子。
其次,你搞紡織,不能只做大白布吧?你要有染料吧?
染料這玩意看著容易,其實也很複雜。
首先,化學纖維結構緊密,分子鏈間空隙小,使得染料分子難以進入纖維內部;
其次,化學纖維具備疏水性,導致纖維在水中膨化程度低,吸溼性差,進一步增加了染色的難度。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你往紙巾上滴一滴墨水,再往雨傘上滴一滴墨水,看哪個滲透暈染快?
這些特點決定了,染料需要具備特殊的效能才能成功染色化纖織物。所
以染料這玩意技術含量非常高,需要藉助石油化工原料如苯、萘、蒽以及雜環類化合物,輔以無機酸鹼等基礎化工原料精心製得。
這才能保證染料色彩更為鮮豔奪目,且具備耐洗、耐曬等優異效能。
你看,這不就又繞到了化工產業上了麼?
沒有化工基礎,就只能進口染料。
你的產能,只能被別人控制在掌心。
當年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本來想靠紡織業賺點辛苦錢。
可當時染料被國外壟斷,一噸普通染料10萬元起,一噸高階染料50萬元起。
辛辛苦苦賺的錢,相當一部分又交出去了。
第三,紡織機械。
人類工業革命從紡織機械開始,所以從工業化之初,紡織機械就是妥妥的高科技。
比如,紡紗機要將纖維(棉、毛、化纖)透過清棉、梳棉、並條、粗紗、細紗等工序製成紗線,然後梭織機將紗線交織成坯布(如平紋、斜紋、緞紋)。
針織利用針織機將紗線形成線圈結構(如圓機、橫機生產T恤、毛衣)。
再然後染色/印花使用活性染料、數碼印花等技術賦予織物顏色與圖案。
近年來,還有複合、塗層等工藝提升面料效能,如複合防風膜、PU塗層。
最後才是由縫紉機做成衣服。
最關鍵的在於,紡織機械和晶片產業一樣,每一次技術革新,都能帶來效率以乘數增長。
如果你的紡織機械落後,一是要用更多的人,二是要用更多的時間。
這樣算下來,綜合成本根本沒法和先進紡織機械競爭。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為啥要用寶貴的外匯從日本進口織布機?
就是因為當時日本織布機先進,幾乎完全自動化,一天的生產量夠中國織布機吭吭哧哧織幾天。
所以,如果你沒有先進的機械設計製造能力,別人就能輕易用先進的紡織機械擊敗你。
你哪怕人再多、工資再低,都沒法競爭。
畢竟人是要吃飯休息的,咋能和24小時不停工的機器相比?
第四,衣服五金件。
衣服縫好了之後,不是立馬就能穿的,還要安裝上五金件。
比如,如服裝掛鏈、吊墜、鈕釦、拉鍊頭、五爪鈕、時裝鈕、束繩環、日形扣、滴膠扣、鑲石扣、皮帶扣、空心釘、合金對扣、合金拉牌、標牌等等。
這些五金件實在是不起眼,一個可能也就幾分錢,但不要小看這些小玩意——
沒有一個強大的工業與化工業基礎,你還真搞不定這些五金件。
以一個小小的拉鍊為例,製造需要涉及模具加工、織帶染色、衝壓、壓鑄、拋光、電鍍/噴漆等等,樣樣需要工業基礎。
以上這些,就印證了前面的觀點:
紡織業門檻很低,但天花板也很低。
如果你沒有工業基礎,光想靠拼人力成本搞紡織的話,是沒有前途的。
中國,就曾在這方面吃過大虧。
當年中國人辛辛苦苦踩縫紉機掙了點錢,結果呢?
買日本化纖花了一筆,買紡織機械花了一筆,買染料花了一筆,買小五金又花了一筆。
結果自己到最後,基本上也就是掙了吃口飯的錢。
還好,中國人歷來有股不服輸的勁頭,這些年沒少在這幾個方面努力。
30年過去,總算今非昔比了!
化學纖維,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還要穿日本人裝尿素的化纖口袋做的衣服,現在呢?
2020年,中國的化纖產量6125萬噸!
全世界化纖總產量多少?8254萬噸!
這意味著什麼?
全世界,無論誰想搞紡織業,都要聽中國的話。
否則,中國一個斷供令,就能讓你的紡織工廠徹底斷糧。
等你從其他國家找來原料,恐怕訂單早就轉移走了!
染料也差不多。
中國龍盛,是世界染料唯一巨頭,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年產30萬噸染料及10萬噸助劑的產能規模,市場份額穩居行業首位。
算上其他中國企業,中國染料產量已佔全球總產量的7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染料生產國。
越南印染廠想開工?得等中國發貨。
更絕的是生產染料的H酸、苯胺這些關鍵原料,全球九成產能都在中國。
印度去年想自己搞條生產線,算完賬發現成本比從中國進口貴三倍,直接放棄。
紡織機械就更厲害了。
以卓郎智慧為例,這家有著170多年曆史的紡織機械巨頭,憑藉自動化優勢領跑行業。
卓郎智慧在2024年推出了最新一代Autocoro 11全自動轉杯紡紗機。
該機型在效能、智慧化和自動化方面實現了全面提升,幫助客戶建立了全球最智慧化的轉杯紡紗生產基地之一。
在卓郎科技的加持下,盛虹、恆力、榮盛、恆逸等化纖龍頭企業均在完成了自動化轉型。
隨便去個工廠就能看到,一錠錠絡筒整齊地擺放在卷繞機上飛速卷絲。
卷繞機滿卷後自動發出訊號,自動落筒機透過軌道提前5分鐘到達卷繞機旁,接收絲錠。
然後透過智慧運輸車分批裝載,送至搖臂機器人處。
搖臂機器人再將絲錠卸下,擺放在空絲車上,送入下道工序。
一切操作都有條不紊,一個車間可能只要兩個人!
如此效率,哪個國家能比?
2025年3月3日,印尼最大的紡織企業Sritex正式宣告破產、工廠關閉,12萬工人失業。
就是因為12萬人哪怕累死,也競爭不過中國的全自動化紡織機械了。
五金件就更不用說了,基本是被中國壟斷。
2017年我們光是服裝附屬品出口就達到1500億美元,比紡織品出口金額還高。
有這些優勢做加持,中國哪怕一件衣服也不做,也能輕鬆賺到紡織行業70%以上的利潤。
像越南這種國家呢?兩頭在外,紗線、布匹、染料、機械、五金件都要從中國進口。
扣除原材料成本、人工、廠房、水電、物流、稅收之後(還要承擔環境汙染的代價),能有5%的利潤就不錯了。
根本扛不起任何的風浪。
所以,如果相關國家不聽話,對不起,中國跺跺腳,這些國家的紡織行業,就會徹底灰飛煙滅!
這就是中國的底氣。
數字化
除了全產業鏈優勢,中國紡織業還具備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另一種優勢——數字化。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中國製造2025》,幫中國工業產業升級。
其實在紡織行業領域,也有一個紡織行業的2025——《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
《方案》從創新驅動、產品升級、智慧轉型、綠色低碳、品牌培育、最佳化供給、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七項重點任務。
每一項都精準點在了紡織行業的未來之上。
說實話,在很多人眼中,紡織業真的是再普通不過的傳統產業了。
壓根想不到,在《方案》加持下,中國人已經把紡織業的數字化賦能搞到的何等地步。
比如,你要做服裝,要現有設計吧?
傳統圖案的生成需要靠設計師一次又一次的看板、看樣,修改。
現在呢?
只要說明需求,AI就能迅速生成成千上百個精細的圖案樣式,覆蓋各種不同的風格。
生成一個色彩與圖案全面的設計方案,你只需要選一下就行。
比如,過去買成衣總是不可能完全合適,不是這兒胖了,就是那兒瘦了。
現在呢?
二維虛擬試衣可以在虛擬環境中實現即時更換樣衣、尺碼以及設計細節,哪裡加肥哪裡加瘦,相關資料直接能上傳到伺服器。
然後直接進入定製生產車間,72小時就能完成生產,實現“千人千面”。
比如,過去開製衣廠,需要僱傭大量人手,而且只能白天工作。
現在呢?
在寧波康賽妮的"黑燈工廠",從羊毛進廠到成衣出庫的108道工序可以由機器人完成。
還有供應鏈管理。
中國早在幾年前,就開始推動紡織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了革命性的紡織雲平臺。
這個雲平臺不僅提供紡織ERP、印染數字化轉型、織造生產管理系統等解決方案,而且還下設紡紗車間數字化管理子平臺、紡紗裝置遠端運維子平臺、印染數字化管理子平臺、防疫用紡織品協同生產與供應子平臺、織造企業生產數字化管理子平臺、服裝個性化定製子平臺、紡紗製造資源能力共享與智慧服務子平臺、綜合體數字雲倉等等。
依託這個雲平臺,中國已實現從新疆棉田到廣東服裝廠的全程數字化管控。
這種"市場感知—智慧排產—精準配送"的閉環體系,將傳統紡織業的響應速度提升了數倍。
不要低估這一平臺給紡織行業帶來的革命性進步,它能實現數十萬家紡織行業企業透過平臺進行協調生產和創新。
假設某一家企業要研發一種新的布料,從染料配方到織造工藝的配套方案能在72小時內同步到位。
這種"蜂群式創新生態",使得中國紡織業每年可以誕生2000餘項新技術應用。
更關鍵的在於,這種全新產業鏈,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海外也有佈局。
比如,面對美國關稅大棒,申洲國際在越南的面料基地、魯泰紡織的埃及產業園、江蘇國泰的緬甸成衣叢集,構成了中國紡織業的"海外鐵三角"。
在墨西哥蒙特雷的申洲智慧倉,來自中國的坯布經過48小時本地加工,即可靠著自貿協議免關稅進入北美市場。
在非洲衣索比亞的東方工業園,從棉花種植到成衣出口的完整產業鏈,每年創造著1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這種"產地多元化+核心原料控制"的模式,使得中國紡織業在規避貿易壁壘的同時,仍牢牢掌控著70%的增值環節。
看到沒?
這就是中國紡織行業,在部分產業鏈下游(加工端)已經外遷的情況下,仍然的底氣。
簡單總結一下。
——中國在紡織產業生產資料上擁有絕對統治地位。
誰要是有二心,只要斷供,其他國家的紡織業就幹不下去。
——中國的紡織業擁有絕對的效率優勢
誰不配合,中國就可以用效率優勢輕易將其擊垮。
——中國的紡織業早就有海外佈局
應對貿易戰,有的是辦法。
說到底,從棉花到成衣,從染料到織機,整個紡織產業鏈早被中國捏成了鐵板一塊。
現在不是美國卡不卡脖子的問題,而是全球服裝廠離開中國還能不能開工的問題了。
原料藥
其實吧,紡織產業只是中國“產業鏈鐵幕”的一個縮影,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我們可以再講一個:原料藥。
啥是原料藥?
原料藥(API),顧名思義,指用於生產各類製劑的原料藥物。
這是製劑中的有效成份,但一般無法直接服用,需再經過新增輔料、加工等,製成可直接使用的藥物製劑。
舉個例子,你看街邊的小面很好吃,天天去吃小面。
但問題在於,賣小面的不可能連麵粉也要生產吧?
所以店家需要從外面買來麵粉,然後做成小面。
所以,原料藥之於製藥業,就相當於麵粉之於小面。
比如,生產抗生素,需要青黴素原料藥。
生產感冒藥,需要乙醯氨基酚原料藥。
此外,維生素C和維生素E也被歸類為原料藥。
所以,任何一個國家但凡要發展製藥產業,就離不開原料藥。
但問題又來了,原料藥,也是需要複雜的化工業基礎的。
沒有化工業基礎,你造什麼藥,都會受人掣肘。
在這方面,中國最有發言權了。
比如最經典的原料藥維生素C。
早些年,維生素C由三家大藥廠組成的維C聯盟所壟斷:
瑞士的羅氏公司,德國的巴斯夫和日本的武田製藥,生產方式是“萊氏化學法”。
後來呢?
中國全新改進維C生產工藝,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然後羅氏把這個專利的非中國部分使用權買下來了。
但是他們買下專利的目的只是為了防止其他的歐美國家藥廠同他們形成競爭,用的還是老技術。
說到底,還是不相信中國人的技術,以及中國人的生產能力。
結果,90年代初全球維C的需求量和價格節節攀升,到1994年,價格最高達到了18美元/公斤。
中國很多藥廠紛紛上馬維C生產線。
但壟斷集團這時候做了一個極為不明智的舉動,想透過降價來逼死中國藥廠。
一年之內把維C價格砸到了4美元/公斤。
可是,4美元/公斤,對於採用新技術的中國藥廠來說,還是能賺得微利。
不僅撐得住,還能持續爆產能,對仍然使用老技術的壟斷集團就是割喉大放血了。
最終,維C聯盟扛不住中國藥廠的壓力,紛紛停產,這個賽道只剩了中國。
2022年的資料顯示,我國維生素C產量達11萬噸,佔全球總產能的90%。
可以說,中國的風吹草動,直接決定全球維C的定價。
事實上,維C只是中國原料藥中最不起眼的一類,也是利潤率最低的一類。
真正賺錢的,是‌沙坦類(氯沙坦、纈沙坦、厄貝沙坦等),光一個小小的台州,就佔到了了全世界70%的份額。
為啥中國原料藥這麼厲害?
因為中國產業鏈完整啊!
不管是化學制藥也好,生物製藥也好,咱們國家都能把產品做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不完全統計顯示,中國有1500多家生產原料藥的企業,每年生產400萬噸原料藥。
全球60%的原料藥是由這些企業供應的,2024年,中國原料藥出口超過3000億人民幣。
不僅原料藥產能厲害,中國的專利也很厲害。
據統計,全球原料藥專利裡,中國原料藥的專利佔了60%以上,2021年,中國原料藥就新增630項專利。
後面是美國的75項、日本的22項和歐洲的16項,中國是斷崖式領先。
那你看,中國把控了原料藥製造,還把控了原料藥的研發,那不就相當於原料藥一條龍服務的全產業鏈都被中國控制了?
換個說法,中國要是一卡脖子,別的國家就甭想生產藥品了。
比如印度,雖然藉著《我不是藥神》讓很多人認為印度的製藥業很厲害,但事實上呢?
印度製藥的70%都要從中國進口。
印度需要的373種原料藥名錄裡,有200多種都來自中國。
對於這種情況,外國知不知道呢?
知道,但沒辦法。
2020年3月的時候,印度花了1400億盧比,一下子建了3個藥品生產中心,目的是提升53種原料藥的產量。
可是現在呢?被中國原料藥擠兌得關停了倆。
還有美國,前些年美國國防部曾經專門發表報告,要求一定要儘可能地減少對中國“原料藥”的供應依賴。
否則若是中國斷供,美國也將有很多藥物無法繼續生產。
結果呢?
2024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原料藥45.2億美元,同比增長12.0%。
還有日本也在驚呼,說經常用於手術等的“β-內醯胺類”抗生素的原料物質幾乎100%依賴中國。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2年12月根據《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把抗生素指定為“特定重要物資”。
2023年夏季,認定了負責日本國內製造的企業。
然後,鹽野義製藥的生產子公司Shionogi Pharma就開始四處找人,結果還真找到了,不過人已經超過60歲了。
最後好不容易形成了一個9人的研發團隊,開始學習之前的研發資料,併成功找到了當年停產時封存的細菌。
最後,巖手縣的金崎工廠倒是試生產抗生素成功了。
但問題在於,價格漲了十倍……
這就是全世介面對中國全產業鏈鐵幕時的無奈,你不自產吧?太過依賴中國。
你自產吧?價格又飛到了天上。
給自己用還可以,但在國際市場上,怎麼和中國競爭?
產業控制力
說實話,這次關稅戰中國的強硬,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也獲得了全民的支援。
但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其實並不知道為何而支援,也不瞭解中國高層為什麼這麼有信心。
看完這一篇,你也許就會明白,中國的基礎有多麼堅固,中國的底氣又有多麼足。
顯然當中國擲地有聲地宣示底線時,支撐這份底氣的不僅是軍事力量或經濟總量,更是深藏於全球產業鏈中的千絲萬縷的控制力。
從越南工廠裡的中國裝置系統,到紐約第五大道上依賴中國原料的快時尚櫥窗。
從布魯塞爾建築中明確的中國光伏標準,到印度藥廠要拜的“中國藥神”。
從美國F35戰鬥機依賴的中國稀土合金,到澳大利亞果園噴灑的中國農藥。
這種無處不在的產業控制力,構成了新時代大國博弈的深層籌碼。
現在的問題,其實已經不是中國會不會產業鏈外遷的問題,而是全球產業離開中國就無法運轉的現實問題了。
這種由全產業鏈掌控力鑄就的戰略底氣,讓中國有資格對世界宣告:
任何試圖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都將觸發產業鏈的級聯反應,最終使挑釁者自食苦果!
閱讀全文,歡迎掃下方二維碼,訂閱貓哥的知識星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