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開始以野生穀物為食。但馴化作物,也就是農業的發展,在人類歷史上則晚得多。
有證據顯示,大約一萬多年前開始,人類開始了馴化穀物,逐漸從原先的狩獵採集生活,過渡到了定居的農業生活方式。此後,人類飲食中有了越來越多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比如小麥和其他穀物,澱粉含量變得越來越高。

飲食是自然選擇的重要驅動力。
比如,大約一萬年前,產奶動物被馴化之後,一種能消化奶的基因變異就在人類中傳播開來。因此科學家也一直懷疑,隨著農業的發展,人類消化澱粉的能力也應該有所提高。
一項發表在《自然》上的新研究顯示,在過去1.2萬年間,歐洲人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大幅提高,分解澱粉酶的基因數量從平均8個增加到了超過11個。這反映了農業向歐洲的擴散。
01
消化澱粉的能力
澱粉的消化主要依賴澱粉酶。它會在唾液和胰腺中產生,將澱粉分解成糖,為身體提供能量。這也是為什麼如果你不停咀嚼米飯或者饅頭,就會注意到它們會慢慢變甜。那就是唾液中的澱粉酶起了作用。
人類和其他一些靈長類動物都有這種能力。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在1號染色體上都有編碼唾液澱粉酶的單個基因複製,稱為AMY1。兩個胰澱粉酶基因AMY2A和AMY2B也是如此。這三個基因彼此靠得很近,都在靈長類動物基因組中被稱為澱粉酶基因座的區域。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假設,自農業出現以來,人類的澱粉酶基因複製數也在增加,擁有更多基因複製通常意味著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水平也更高了,換句話說,消化澱粉的能力也會提高。
但以前的研究從未對這一基因座進行過全面測序。這主要是因為,這些複製所在的區域一直難以研究。傳統測序技術被稱為短讀測序,它要先將基因組切割成約100個鹼基對的片段,再對數百萬個片段進行測序,然後重新組合成基因組,這樣就無法區分基因複製。
而長讀測序技術的發展讓科學家開始有能力解析這片區域,讀取數千個鹼基對長的DNA序列,並準確捕捉那些重複序列。
02
更多複製
在進行這項研究時,人類泛基因組參考聯盟(HPRC)已經收集了94個人類單倍體基因組中的長讀取序列。這些基因組被稱為“泛基因組”,因為它不侷限於單一的基因組作為參考,而提供了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參考,更準確地捕捉人類的多樣性。
團隊利用這些序列評估了當代澱粉酶區域的多樣性。利用數學模型,研究人員在這94個長讀基因組和數千個重新排列的短讀基因組中發現了28種不同的單倍體基因型結構,每種結構都有不同的序列特徵和獨特的AMY1、AMY2A和AMY2B複製數配置。此外,他們還研究了519個古歐洲基因組中的相同區域。
研究發現,縱觀歷史,大約1.2萬年前,整個歐洲的人類平均擁有大約4個唾液澱粉酶基因的複製,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增加到了7個左右。在歐洲,兩個胰澱粉酶基因複製數的總和也平均增加了0.5。

△ 147個不同人類群體中AMY1(a)、AMY2A(b)和AMY2B(c)平均複製數的世界地圖。點的大小代表人群樣本大小(從1到134不等),顏色表示平均複製數。(圖/Bolognini et al,Nature)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世界各地其他農業人口中澱粉酶基因增加的證據。無論這些文明馴化了哪種澱粉植物,這些澱粉酶基因所在的染色體區域在所有人口中看起來都很相似。
也就是說,隨著農業在世界各地的獨立發展,它似乎以幾乎相同的方式迅速改變了不同人群的基因組,來應對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增加。事實上,導致澱粉酶基因複製數變化的演化速度,達到了人類基因組中單個DNA鹼基對變化速度的一萬倍。
對當代人類基因組的分析還表明,28萬年前,人類基因組中出現了最初的複製事件,增加了兩個AMY1的複製。
03
生存優勢和疾病關聯
研究終於完全捕捉到這些結構複雜的區域,科學家也可以開始思考它與人類疾病的關聯。比如,一種可疑的關聯是蛀牙。有研究表明,AMY1複製越多,蛀牙越多,這可能是因為唾液能更好地將咀嚼食物中的澱粉轉化為糖,而糖也滋養了那些侵蝕牙齒的細菌。
研究人員還認為,新方法還為探索基因組的其他領域提供了途徑。比如,涉及免疫系統、皮膚色素和黏液分泌的領域,都在人類近代史上經歷了快速的基因複製。同時探測現代和古代基因組,就能剖析這些位置的結構演化史。
這些方法也可以應用在其他物種身上。在人類周圍活動的動物,比如狗、豬、大鼠和小鼠,它們的澱粉酶基因複製都比它們的野生近親要多,這顯然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我們丟棄的食物。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原理」(ID:principia1687) | 撰文:Takeko | 排版:雯雯 | 封面圖&首圖:rawpixel.com
參考來源:
[1] https://news.berkeley.edu/2024/09/04/agriculture-accelerated-human-genome-evolution-to-capture-energy-from-starchy-foods/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825-4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911-1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