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央視春晚,張藝謀執導的節目《秧BOT》引發全民狂歡。舞臺上,一群身著紅背心的機器人扭動“機械腰肢”,轉動手絹跳起秧歌,笨拙中透著靈巧的“反差萌”,讓觀眾直呼“上頭”。
這場看似娛樂化的亮相,實則是中國四足機器人技術的一次高調宣言。央視網評價:“這不是一場秀,而是一次硬核科技的實力檢閱。”
節目播出當晚,#機器人跳秧歌#衝上熱搜,相關表情包刷屏社交網路,而這場“人機共舞”背後的主角——宇樹科技H1機器人及其創始人王興興,也一夜之間從實驗室闖入大眾視野。
市場反響更是立竿見影。
春晚次日,宇樹科技官網流量暴漲,其京東旗艦店內的萬元級機器人銷量一週內翻數倍,海外訂單激增。
如果說2025年春晚是宇樹科技“破圈”的起點,其此前積累的技術勢能早已蓄勢待發。
2024年2月,宇樹科技完成10億元融資,創下國內機器人行業年度最大單筆融資紀錄;同年4月,英偉達GTC大會上,執行長黃仁勳親自展示的9臺人形機器人中,宇樹H1作為唯一中國代表,與特斯拉Optimus同臺競技。

英偉達GTC大會
同年8月的“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售價9.9萬元的量產人形機器人G1單腿跳躍、對抗推搡穩如泰山的影片,在X平臺被馬斯克轉發:“中國機器人正在重新定義價效比。”


從“春晚顯眼包”到“全球硬通貨”,王興興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讓機器人比智慧手機更普及”——這位自嘲“英語掛科專業戶”的90後創業者,正試圖用“摳門”到極致的低成本策略和電驅技術革命,將波士頓動力(一家機器人設計與製造企業)們堅守的“實驗室貴族”,變成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生活夥伴”。
而這場逆襲背後,是一個“偏科少年”用自驅力對抗偏見,以草根身份挑戰行業巨頭的二十年孤勇。


“笨小孩”的逆襲
2000年,浙江寧波一間普通民宅的院子裡,一個瘦小的男孩蹲在地上,專注地擺弄著廢紙板、塑膠瓶和舊風扇葉片。
他用膠帶將葉片綁在四輪小車頂部,對著風口一推——“風力小車”歪歪扭扭地衝了出去。這是10歲的王興興人生中第一個“發明”,也成了他對抗“笨小孩”標籤的無聲宣言。

“小學老師說我數學好,但英語單詞十個錯八個,腦子不夠用。”
初中三年,他的英語試卷幾乎次次以“補考”收尾,可他的心思卻從未閒著。他從廢舊鐵皮、航模電機和自制電路板中生出一腔奇思妙想,最終做出一臺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
某個午後,他在樓道里點火測試,轟的一聲火光躥起,險些將鄰居家的紗窗烤出個窟窿——惹得人家直奔他家門口叫罵。他卻像個偷吃了果子的孩子,羞赧地撓著腦袋,眉眼間藏不住得意。

到了高中時期,王興興最愛化學課,他沉迷電解水實驗,有一次,他因忘記關閉裝置導致氯氣洩漏,整棟樓瀰漫著刺鼻氣味。班主任氣得發抖:“再搞下去,你遲早把自己毒死!”
這些“黑歷史”背後,藏著一個殘酷現實:在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體系裡,一個動手能力超群但嚴重偏科的學生,註定是“失敗樣本”。

家長會上,英語老師當眾斷言:“這孩子不是讀書的料。”王興興的高考成績單印證了這一點——他勉強擠進浙江理工大學機械專業,入學排名倒數第二。
但教育的篩子,永遠篩不掉真正的自驅力。

大學期間,王興興的宿舍床鋪上,堆滿了機械手冊和二手零件。
沒有實驗室資源?
他花200元淘來手動鑽頭和廢金屬,趴在地上打磨齒輪;
沒有數控機床?
他用砂紙蹭出軸承弧度,雙手磨出血泡。
大二那年,他攢出一臺雙足機器人,關節電機用的是淘寶9.9元包郵的航模配件,行走程式寫進二手微控制器。
“成本比電風扇還低。”他咧嘴一笑,露出理工男特有的“摳門式驕傲”。
這種“低成本暴力研發”模式,在研究生階段迎來爆發。

2015年,還在上海大學讀研二的王興興,帶著自研的四足機器人XDog參加“上海大學生創業大賽”。
這臺機器狗的關節電機是航模改裝,控制系統程式碼全手寫,總成本不足2萬元——僅為波士頓動力同類產品的千分之一。評委驚歎其運動靈活性,當場給出高分,王興興賽後榮獲二等獎和8萬元獎金。

做出XDog後,王興興曾嘗試聯絡投資人,卻遭遇現實冷水——儘管技術驚豔,但市場對四足機器人的商業化前景充滿質疑。
2016年,26歲的他最終決定暫時放下創業,南下深圳加入大疆。這一選擇看似背離初心,實則是他“曲線救國”的算計:在無人機巨頭的工作環境中,打磨供應鏈管理和量產能力,為未來積蓄彈藥。
這段在工業一線的淬鍊,也讓他更加篤定一件事——技術的生命力不在論文裡,而在真實場景的反覆摔打中。

“有人問我為什麼不讀博士?為什麼不去歐美頂尖學校繼續深造?”多年後他回應,“搞學術要等經費,不如自己動手快。”
王興興的這句話,無意間戳破AI時代的隱秘規則:
當精英們沉迷於完美履歷和頂級期刊時,草根創業者正用自驅力撕開技術壟斷的裂縫——他的電驅動方案比波士頓動力早一年公開;他的“摳門哲學”讓機器人成本砍掉90%;他的“掛科學歷”反而成了打破路徑依賴的利器——因為沒被標準化教育馴化,所以敢用最野的路子,解最難的題。

“摳門極客”,全球銷冠
2016年8月,深圳某城中村的車庫裡,26歲的王興興正蹲在地上組裝零件。
他面前的“工作臺”是一張二手摺疊桌,桌上堆著從華強北淘來的電機、自制PCB板和半包吃剩的泡麵。這裡沒有無塵車間,沒有自動化產線,甚至連空調都沒有。只有一臺老風扇對著電烙鐵吹風降溫。這是宇樹科技的第一個“研發中心”。
此時的王興興,剛結束在大疆的短暫任職。

時間回到一個月前。
2016年7月,XDog的設計影片意外在科技圈瘋傳,一位天使投資人主動找到王興興:“給你200萬,把實驗室玩具變成商品。”
用融資租下這間車庫時,王興興對合夥人說:“咱們得摳到極致,每一分錢都要變成機器人身上的零件。”
宇樹科技的“摳門基因”,從第一臺量產機器狗Laikago身上可見一斑。

Laikago機器狗
2017年,當波士頓動力以7.45萬美元(約48萬元)天價出租Spot機器狗時,王興興將Laikago定價2萬美元,僅為前者3%。
為壓成本,他幹了幾件“驚世駭俗”的事:
自研核心部件:拋棄昂貴的工業電機,採用低成本外轉子無刷電機,大幅降低動力系統成本;
極簡設計:堅持“一物多用”原則,透過結構最佳化減少冗餘零件;
開放生態:提供SDK介面吸引開發者,加速演算法迭代。
結果——
Laikago在YouTube測試影片中負重400公斤拉5人,被海外極客圈封為“窮人的波士頓動力”。2018年,一位矽谷工程師拆機後發帖:“它的關節電機成本不到100美元,但效能堪比3000美元的Harmonic Drive(諧波減速機)。”

Laikago在YouTube測試影片
低成本只是起點,真正讓宇樹科技殺出重圍的是一場場精心策劃的“產品技術秀”和“價格絞殺戰”。
當波士頓動力向五角大樓推銷軍用級Spot時,王興興的出海首戰卻選在了美國高校和極客圈。

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狗Spot
2019年,宇樹科技將Laikago的進化版——四足機器狗Unitree A1推向海外市場,定價不超過1萬美元,僅為波士頓動力Spot的1/7。
在Kickstarter眾籌平臺上,Unitree A1迅速引發關注,極客圈將其稱為“開源革命的里程碑”。
市場策略也很快奏效——Unitree A1成為麻省理工學院、谷歌X實驗室等機構的採購物件,其50%的訂單銷量來自海外。
“他們買的不是硬體,而是一個低成本試錯場景。”宇樹海外負責人總結道。

四足機器狗Unitree A1
在2023年杭州亞運會上,宇樹科技推出機器狗Unitree Go1承擔鐵餅回收等任務,攝像機拍到它被鐵餅砸歪頭部仍踉蹌工作的畫面,#機器狗狂奔撿鐵餅#話題閱讀量瞬間破千萬,評論區調侃“比社畜還能忍”。

2024年5月13日,宇樹科技又推出全球首款9.9萬元內量產人形機器人G1,其腿部動力位元斯拉Optimus高出15%,售價卻僅為後者1/3。東京大學一教授,拆解後驚歎:“它把波士頓動力堅持的液壓系統,變成了樂高式電驅模組。”

宇數科技人形機器人G1

特斯拉Optimus第二代機器人
2025年央視春晚,宇樹科技趁熱打鐵,讓Unitree H1機器人在張藝謀執導的《秧BOT》中扭腰轉手絹,令人眼前一亮的機械舞步,意外引爆全網。
節目播出後,相關品牌的京東旗艦店諮詢量70%指向“能跳舞的同款”,百度指數暴漲12倍。

宇樹科技Unitree H1機器人
根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的資料,到2024年,宇樹科技的機器狗銷量已佔據全球市場近七成的份額。
相比之下,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銷量僅為2000多臺,差距超過了10倍。而在央視春晚短暫露臉的Unitree H1機器人,售價65萬,卻一機難求。


當同行還在實驗室打磨“完美產品”時,這個“摳門極客”已用成本絞殺戰和產品技術秀,將機器人從神壇拽進人間。

硬體狂奔,軟體跛腳
2023年8月,宇樹科技突然釋出人形機器人H1。其實,這場“突襲”早有預兆。
早在半年前,王興興就帶著團隊拆解了波士頓動力Atlas的所有公開影片,發現其液壓系統成本高達20萬美元,他當即拍桌:“用電驅替代,成本能壓到1/10!”
他們賭對了技術路線——H1的腿部動力位元斯拉Optimus高出30%,研發週期卻只有6個月。

從2023年8月釋出H1到2024年4月量產G1,8個月實現成本再降80%——秘密藏在“技術複用”策略中。H1的關節電機直接沿用四足機器人A1的模組,感測器和電控系統程式碼複用率達80%。
“我們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四足技術的積累,就是人形機器人的胚胎。”
其腿部12個關節電機全部採用自研M107型號,單顆成本僅500元,而波士頓動力Atlas的液壓驅動器單價超過2萬元。東京大學拆解報告顯示,G1的“模組化肌肉”設計使其能像樂高一樣快速更換部件,維修成本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5。

當硬體技術突飛猛進時,王興興也不避諱談論人形機器人的軟體技術短板。
“現有模型能讓機器人精準執行‘走到座標X/Y’‘抓取200克物體’等指令,但一旦遇到‘幫客人倒水’這類開放任務,失敗率高達67%。”
一位宇樹工程師比喻:“我們造出了超人的軀體,卻只裝了嬰兒的大腦。”
對此,王興興也曾對媒體坦言:“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智慧水平,僅相當於功能機時代的手機。硬體已非瓶頸。若AI突破,4個月我能造10萬臺。”

為了突破AI瓶頸,王興興啟動了一場“資料掠奪戰”。
2025年初,王興興在員工大會上預言:“未來18個月內,全球至少有一家公司的通用機器人AI模型會突破臨界點。”
支撐他信心的是與英偉達等合作伙伴的前期試驗——透過數千臺機器狗在工廠、家庭等場景採集資料,訓練模型處理摔倒、碰撞等長尾問題。儘管未給出具體時間表,但他強調:“當通用AI模型突破時,宇樹的硬體產能和成本優勢將全面爆發。”


在宇樹實驗室裡,搭載測試版AI的G1已能完成“廚房基礎任務”——識別水壺、倒水入杯、避開灶臺障礙物,成功率從3個月前的18%提升至52%。
“就像AlphaGo(第一個擊敗人類職業圍棋選手、第一個戰勝圍棋世界冠軍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突破的前夜,你能感受到質變的震顫。”
然而,實驗室中的突破並不能掩蓋一個現實問題:如果技術奇蹟無法轉化為成本優勢,那麼它終究只能成為少數人的奢侈品。
技術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王興興認為,關鍵在於機器人何時能在成本上超越人力。
“在中國一線城市,家庭保潔的時薪大約是50元,而G1的租賃成本正以每年37%的速度下降。當機器人的時薪成本降到20元以下時,人力服務行業將迎來一場根本性的變革。”
王興興對此充滿信心,他甚至提出了一個大膽的願景:“9.9萬元的機器狗只是一個開始,我的目標是讓中國縣城的大媽們用機器人來跳廣場舞。”

面對“機器人取代人類”的擔憂,王興興的回應直截了當:“如果害怕失業,那就去成為製造機器人的人。未來的主導者不是AI,而是那些能夠駕馭AI的‘新人類’。”
在他看來,技術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如果我們站在終點回望,或許會發現,不是人類創造了科技,而是科技在自我進化中塑造了未來。”

回看王興興的成長曆程,從一個英語掛科的“笨小孩”,用自驅力撕開學歷鄙視鏈,把四足機器人市佔率拉到全球69%;一個非科班出身的CEO,靠“摳門”顛覆行業規則,讓波士頓動力高管在採訪中承認“中國對手的定價難以理解”,到如今引領全球四足機器人行業的科技公司掌門人。
王興興的成功背後,始終有一個核心詞——自驅力。
“資源有限的時候,反而更能激發我的自驅力。它讓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並不斷去細化、去極致地做。”
他始終相信,在有限的條件下,唯有自驅力才能讓他突破重重困難,走向成功。

創業的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王興興也經歷了無數的挫折與挑戰。在資源匱乏、沒有外界認同的情況下,他依靠的是自己內心的驅動力,不斷推動自己去做擅長的事,逐步完成每一個看似不可能的目標。
他說:“這個世界最終不會辜負那些付出努力的人,就像打牌一樣,手中的牌不一定最好,但只要你足夠聰明、足夠努力,總能把它打得更好。”
參考資料:
1.《2024雪球嘉年華-四足機器人的商業前景》,雪球
2.《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演講:機器狗“站起來”就是人形機器人?》,XTech
3.《2024“互聯中國公益行動”丨亞運會運鐵餅的機器狗升級了,標配4D雷射雷達》,央廣網
4.《對話宇樹科技王興興:人形機器人,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鈦媒體
5.《機器人動力新紀元丨波士頓Atlas機器人正式從液壓升級為電驅》,CubeMars
6.《專訪宇樹創始人王興興:偏科不可怕,只要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GabrielLi
7.《對話宇樹創始人兼CEO王興興:通用機器人的iPhone時刻還需要3-4年》,財經頭條
8.《春晚機器人爆火,宇樹科技工作人員:價格未來有望降到三四千元!執行長:機器人每天進化非常快……》,每日經濟新聞
9.《王興興坐在王興身邊:一個被低估的機器人天才與巨頭的七年博弈》,被逼創業者
10.《坐在馬雲、任正非旁邊的90後,有多牛》,首席品牌評論
11.《宇樹推出高效能H1通用人形機器人,配備先進M107高扭矩電機》,Unitree宇樹四足機器狗
12.《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叢集長期駐場表演》,介面新聞
13.《90後天才造出9.9萬“人形機器狗”揭秘“宇樹科技”逆襲之路》,科技情報站



監製:視覺志
編輯:鹿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