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一個讓世界驚歎的中國年輕人!

厚積而薄發。
作 者陳斯文
華商韜略出品ID:hstl8888
2025年1月28日的春節晚會,全國觀眾見證了一場炫技式的表演:16位機器人演員整齊劃一地扭秧歌、轉手絹、最後把手絹拋向臺下。
編排過程中,春晚導演組一度因為時長問題,想要刪減機器人的動作,但帶它們的工程師卻找到導演組極力阻止。
在被問到原因時,工程師的回答是:
“這些動作全世界沒有誰能做到,只有中國人可以。”
亮相春晚,已經不是中國機器人第一次刷屏世界了。
2024年12月23日,馬斯克在社交媒體X上寫下一句話:
“未來的戰爭,將是無人機戰爭。”
話的下面,是他轉發的一段影片。
影片裡,一隻四足機器狗在陡峭山坡上奔走,並相繼完成了倒立、托馬斯全旋、側空翻、四輪高速旋轉等高難度動作。
無論是從2.8米的高度一躍而下,還是被抱起來摔出去,甚至被人用木棍擊打,打斷棍子,機器狗都毫髮無損。
在移動速度上,這隻機器狗更是遙遙領先。它的空載最大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20公里,接近於每秒6米,是工業級四足機器人速度的第一陣營。
它可以揹著一個成年人爬山涉水,可以跳過一米的溝,翻越凹凸不平的地形;在負載40千克時,它的最大續航里程可達50公里,且可以在-20℃到55℃的工況下工作。

這隻強悍的機器狗,並非出自大廠巨頭,而是來自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公司——宇樹科技。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家公司僅僅創立了8年。
要知道,全球知名的機器人巨頭波士頓動力,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但32年裡,它一直沒能拿出一款成功的商業化產品。
而宇樹科技的機器狗產品,卻在過去幾年快速普及,已經實現了全球出貨量第一,市場佔比接近70%。
一位機器人行業的從業者乾脆告訴媒體:
“我們不會做機器狗了,因為宇樹科技已經一家獨大,機器狗賽道沒有機會了。”
宇樹科技的產品能席捲市場,除了高效能,還有低價格。
它的消費級機器狗GO2,打出了9997元的起步價,直接把行業門檻從10萬級拉到了萬元級,也意味著相當比例的家庭,都有能力購置一臺宇樹的機器狗。
但這只是宇樹科技的牛刀小試,它很快就在一個更具挑戰的領域驚豔亮相:人形機器人。
2025年1月16日,宇樹科技正式釋出了人形機器人Unitree G1的最新行走和奔跑影片。
在商業街上,身高127釐米、體重35千克的Unitree G1自然擺動雙臂、步伐穩健、與人類行走無異。
面對草地斜坡、彎道、臺階等複雜和崎嶇路段時,Unitree G1同樣能保持平衡,順利透過,甚至擁有斜坡側跑的能力。
這種堪稱“全球最柔順行走”的表現,解決了人形機器人行業最大的歷史性課題:雙足步態。
用通俗語言解釋雙足步態,就是“無限接近人的肢體動作”。
以及,這款產品也保持了宇樹科技一貫的低成本路線——售價9.9萬元起。
美國人因此徹底坐不住了。
因為在這之前,馬斯克也公佈了自家機器人產品TeslaBot的上下坡影片,但它遠不如G1的遊刃有餘。
強烈的對比,讓美國人開始質疑:這會不會是特效影片?
但馬上就有專家站出來背書,英偉達的高階科學家Jim Fan轉發了影片,並從逆向工程的角度指出:
宇樹的機器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一是因為強大的硬體和設計,二是有人體動作捕捉的資料集支撐,三是經歷了大規模訓練。
其實早在這一影片公佈前,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就已經在網際網路上多次刷屏,類似黃仁勳、馬斯克等矽谷大佬,不是邀其同臺,就是為其點贊。
真正讓美國人震撼的,還不是Unitree G1的高效能、低成本與歷史性突破,而是它背後的強大“中間層”。
所謂的中間層,不僅包括了完整供應鏈,還包括很多“中間技術”。
比如無人機的中間技術,基本由動力、推進、飛行控制、導航和感測、計算、通訊、機身結構七大項組成。機器人的中間技術,也可以拆分成機械結構、運動、感測、人工智慧四大項。
無論是無人機還是機器人,都是先完成頂層設計構想,再在製造過程中,將這些技術不斷組合、驗證、進化,並固化為成熟的技術體系。
在中美無人機競爭中,中國的勝利證明,美國正是因為缺乏一個從實驗室到市場、從底層技術到規模製造的“中間層”,才最終導致落敗。
Unitree G1的優異表現,讓很多美國科技界人士確信,已經發生在無人機領域的歷史,會在機器人領域重演,擔心這會成為美國的下一場失敗。
但如同當年大疆造就的傳奇,一個新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寫下它的人,是一個叫王興興的90後,宇樹科技的創始人。
在王興興身邊工作的人都知道,他的虎口上有幾道刀痕,右手大拇指有一層老繭。這些都得益於他少年時代的愛好——做手工。
從繪畫、雕塑,到航模、電子產品、充電電池、電機,凡是能接觸到的手工,王興興都極有興趣。
這份興趣,又很快展現為天賦。
小學時,王興興一時興起,拆掉了四驅車直流電機的繞線,自己重新繞了一遍,因為改成了並聯,電機的轉速快了許多。
他做出過顯微鏡、模型船、遙控測、航模飛機,但花費的零用錢都很少,許多材料不是借的,就是撿的——初中時,他想做一架木製飛機,因為沒有砂紙,就蹲在水泥地上,一件一件把零件磨出來。
因為嚴重偏科,王興興在2009年只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學的機電專業。大學裡的他依舊本色不改——他的桌子堆滿了工具,宿舍裡也經常充斥著電動工具的聲音。
王興興與機器人第一次發生聯絡,是在大一的寒假。那個假期,他用十多個普通舵機,做出了一臺桌面人形機器人,總成本只有200多元。
機器人雖然做了出來,但王興興卻多少有點心灰意冷。這個蹣跚學步的機器人,實在沒有多高效能,最大的商業價值也只是孩子的玩具。
王興興的遭遇,其實同樣也是行業的難題——因為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人形機器人的仿生、智慧和動力都是大問題。
以至於連波士頓動力這樣的巨頭,也拿不出足以征服市場的工程化樣機,只能靠停留在影片和PPT之上的創意,一輪又一輪地說服投資者。
大學畢業後,王興興進入上海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繼續攻讀研究生,他對機器人的興趣依舊不改,只是暫別了人形機器人,選擇了更容易實現的四足機器人方向。
在當時,機器人的主流路線是液壓驅動,波士頓動力也在這一路線上耕耘二十年,有著最豐富的專利技術積累。
但王興興思考再三,得出了一個結論:液壓驅動路線可能是錯的。
原因就在於它的工程量太大,即便做成,也會讓成本奇高,而如果選擇電機直驅路線,就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只需在現成的產業基礎上,自由組合、驗證,最佳化各類子技術,最後把整體技術固化,得到更適合規模生產、更適合商業化的方案。
2015年,在完成了電控系統、機械結構、控制演算法的自主研發後,王興興拿出了四足機器人XDog的方案。
這年8月,帶著他的XDog,王興興參加了國際智慧“星創師”大賽,一舉斬獲二等獎,並拿到了8萬元獎金。
這成了他在機器人上的第一筆收入,因為XDog的整個開發成本只有:2萬元。
畢業後,王興興把XDog的測試影片上傳到了網上,然後轉身加入了大疆。但兩個月後,事情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他的電話被打爆了,基本都是要求“買一臺XDog”。此時他才發現,自己上傳到優酷的影片,不知被誰搬運到了海外網站,又在上面火得一塌糊塗,緊隨其後的,就是找上門的投資人。
2016年,帶著200萬元天使輪投資,王興興和兩位團隊成員,共同創立了宇樹科技。
次年10月,宇樹科技對外發布了第一款四足機器人Laikago,這個名字,來自於前蘇聯第一個上太空的小狗萊卡,王興興的想法很簡單:宇樹科技是一家探索人類未知領域的公司。
但這個宏大願望,很快就遇到了現實的打擊——融資款花完了,公司連工資都發不出。
王興興做了個決定,停掉自己的工資,並自掏腰包給大家發工資。
這成為了宇樹歷史上有名的艱難時刻,但好在最關鍵的時刻,王興興對於商業化的堅持,讓宇樹沒有陷入長期燒錢的泥潭。
新一代產品AlienGO,很快收穫了成批次的訂單,並被迅速應用在電力巡檢、消防救援等多個場景。宇樹因此實現了數百萬級的營收,而緊隨其後的紅杉種子、紅杉中國等多輪融資,徹底讓公司的財務狀況扭轉過來。
2021年2月,宇樹的24臺四足機器人被打扮成了小牛的形象,登上了央視牛年春晚舞臺,這成為了宇樹四足機器人的第一次走紅。
藉著春晚之勢,宇樹科技在6月份釋出了第一款真正面對消費市場的四足機器人Go1。緊接著,宇樹的工業級機器狗B1,又被應用在從公共救援、警用排爆、醫療防疫陪護、勘測探索等行業級場景。
在整個過程中,王興興的想法始終只有一個:要瞄著市場打,要做到更實用。
這些方向,最終都指向一個目標——要做到大出貨量,讓機器人產品靠自己活下去。
最終,這個90後創造了歷史: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席捲行業,震動全球。
在走紅之後,很多報道都將王興興描繪成一個“天才少年、神奇小子”般的極客形象。
這樣的刻畫,確實說準了一部分。王興興擁有罕見的學習能力,也有強大的天賦,又肯埋頭鑽研。
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懂得市場的商人。
早在本科時,王興興就去看過娃哈哈的生產線,瞭解瓶裝水怎麼運輸、工廠建在哪裡,怎樣打廣告,怎樣鋪渠道。多年後他回憶起這段經歷,還是念念不忘:
“瓶裝水為什麼能賣那麼多,值得思考的東西很多。”
因此,展現在王興興身上的思維,一面是工程師式的“要做最好”——他對機器人每個構件都瞭然於胸,宇樹因此自研了幾乎每個機械零部件、電路板和演算法程式。
在公司內部,王興興對於產品的管理細到了極致,他甚至“連一顆螺絲釘都會管”,包括螺絲釘的規格、材料、顏色、螺母頭的形狀長度,以及如何做防松處理。
但王興興的另一面,則是徹底的商人思維。
比如當年對四足機器人的驅動路線選擇,事實證明了王興興想法的絕對正確。數年後,波士頓動力果然放棄了液壓路線,轉到了電機驅動方向。
宇樹的人形機器人立項時間,同樣是一個震驚業界的點——2023年。
王興興之所以遲遲不肯做人形,並非卡在技術難關上,而是出於一個高度現實的原因:一定要等市場有需求。
2022年,馬斯克開始下場做人形機器人的訊息,攪動了業界,宇樹終於等到了客戶登門詢單的客戶。
“有人願意買,我們才做這個方向”。
即便在進入人形機器人領域後,王興興最在意的仍然是市場的看法、實際的效果。
人形機器人G1產品9.9萬元的售價,就是王興興親自定價。原因是“對於個位數和十位數,大家的心理感受不一樣,很多價格都是x.99元,這是一個公論。”
G1的手指,宇樹同樣沒有遵從大多數廠商的仿人五根方案,而是選擇了三根。
這同樣是出於實踐的考慮:三指方案能滿足90%以上的抓取需求,簡化硬體,可以大大降低設計和製造的難度。
在很多人看來,創新主要由好奇心和創造欲驅動,但在王興興的世界裡,商業是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因素。
這種工程師與商人思維的結合體,讓宇樹的產品很快就擁有了更具優勢的普及性,最大程度的商業可能性,以及規模製造的可及性。
這一點,對於中國機器人產業而言,至關重要。
如同大疆的無人機、近年崛起的新能源汽車一樣,規模製造,既需要強大供應體系的支撐,也需要雄厚“中間層”技術做後盾。
因為類似無人機、機器人這種需要數千個零部件的產品,任何一個零部件都可能成為瓶頸,不同效能零部件的組合,也在影響整體的效能。
而這兩者,正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印刷電路板是無人機裝置的關鍵元件,它由英美髮明,如今主要由中國製造;無刷直流電機在無人機上廣泛應用,它由德國發明,如今幾乎被中國製造壟斷;電機裡的釹鐵硼磁體,由日本人發明,如今幾乎同樣被中國壟斷。
在機器人領域,也是同樣,其關鍵部件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在國內,都有產能充沛、技術成熟的廠家充當後盾。宇樹的一切需求,都可以透過與廠家的共同協作,獲得最有力的支援。
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雄厚的中間層技術,既是宇樹科技的底氣,也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家底。
2024年底,在面對極客公園的採訪時,王興興做了一個預測:
“未來3-5年,一臺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可能不會超過10臺空調,也就是兩萬元。”
這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但卻已有前車之鑑。
2015年,美國企業3D Robotics還和大疆勢均力敵,但憑藉中國“中間層”的雄厚家底,大疆一輪輪完成了效能最佳化與產品降本,從而贏得了全球無人機的主導地位。
其創始人克里斯·安德森在回顧自己如何失敗時,總結的最核心原因就是:
大疆在極度複雜的硬體方面,進行了垂直整合和真正的創新。
如今,在人形機器人這條賽道上,90後的王興興,再度揭開了中國超級產業的家底。
THE  END
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衷心感謝您訂閱《華商韜略》,為了便於您及時收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敬請星標華商韜略公眾號,感謝支援,期待長久伴您同行。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投稿、約稿、商務合作及建議
敬請聯絡:010-65580525
[email protected]  周總監
◆◆◆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成長計劃】
簽約賬號【華商韜略】原創內容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