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曾有為


引言
放眼醫療界,這樣的“壯舉”也算是獨一檔了。
1月10日,重慶全域腫瘤醫院在其官方公眾號上釋出了解除職工勞動合同(勞動關係合同)以及破產債權申報等三份公告。

圖源:重慶全域腫瘤醫院微信公號
公告稱,全域腫瘤醫院已全面停工停產,且嚴重資不抵債。
這家總投資額高達30億元、佔地面積176.6畝、設計床位達1700張,號稱“滿足渝東北區域近200萬腫瘤患者診療需求”的明星專案,竟然就這樣完了?

想當年,這家醫院開業時,也是頭頂無數“光環”,還立志成為三甲醫院,結果僅僅兩年半的時間,投資人的30億就打了水漂。
並且當時臨近大過年,突如其來的失業通知,註定是要讓這132名員工過不上一個踏實年。
同時不禁讓人好奇,這家曾經風光無限的全域腫瘤醫院到底是怎麼燒完30億的呢?

光環眾多的明星醫院
也走向了絕境
這家明星醫院有多“明星”呢?
首先,這是一家國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三級腫瘤專科醫院。

而且2019年被正式批准建設的時候,位於重慶市萬州區的重慶全域腫瘤醫院,還被列為萬州經開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的重點專案。
據悉為了提升診療水平,這家醫院從全國各地引進上百名經驗豐富的主任專家和學科帶頭人,而且還宣稱引進了世界級癌症治療機構的腫瘤診療管理經驗,對標最新的腫瘤治療技術。

最有噱頭的莫過於其號稱的斥資6億元引進的全球一流的小型質子治療系統。
這個確實來頭不小,質子治療可以說是放療界的天花板,目前腫瘤治療的全球前沿高點技術之一。
它的治療方式就是透過裝置,加速到光速70%的質子,對人體的腫瘤細胞進行精準狙擊,只需要幾分鐘,腫瘤細胞就片甲不留。

這種方式不同於普通的使用x射線的放療,質子治療不會傷害健康細胞,能精準殺死癌細胞。
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據悉它開機一分鐘,就要消耗掉10萬,更不要提它每年的維護費用了。
而一個患者想要做質子治療,保守估計費用也在30萬-40萬元,醫保不報銷。

財大氣粗的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當時也是野心勃勃,連“配置許可”都拿到了,還是西南地區首家拿到質子專案的社會辦醫機構。
根據當時的資料介紹,重慶全域腫瘤醫院質子中心專案總建築面積28773平方米,一共有四層,上面三層地下一層,總投資約4.2億元的“巨無霸”專案。

所以,2022年6月20日,重慶全域腫瘤醫院全面開診,開診僅一年後,醫院接診量就達到數萬人。

不過,開場有多風光,退場就有多落寞。
所謂的“全國首座小型化質子治療中心”影子都還沒看到的時候,重慶全域腫瘤醫院就率先宣佈破產了。
你都說不清,到底是真的有,還是隻是虛假的華麗包裝而已。

從自信到自“負”
這麼看來,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的破產,無非就是投入高、低迴報的結果。
專案建設是一筆錢,引進前沿的裝置是一筆錢,還有醫院高階人才的投入,以及後續的運營和維護的費用,都是在“燒錢”。
強大的醫療陣容、前沿的高科技裝置、引進的頂級管理經驗……可見當時醫院初創時的野心。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按理說,現在人口老齡化,腫瘤病人發病率也會增多,怎麼就淪落到破產了呢?
酒香也怕巷子深,這句話用在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的身上或許合適。
這麼高的投入,如果有後續源源不斷的收入,也不至於才兩年光景就破產了。
這或許與重慶全域腫瘤醫院選址有不少的關係。
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的選址非常偏遠,位於重慶市萬州區經開大道188號,周邊無居民聚居區,與萬州主城區和重慶主城區之間都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其次城區內也已經有了三峽中心醫院(三級甲等),大多數萬州人還是首選三峽中心醫院,畢竟民營醫院的競爭力相對三甲醫院來說,還是較弱的。
更重要的是,雖然重慶全域腫瘤醫院一直宣稱院內的技術和裝置有多麼高大上,但是萬州這片區域經濟並不發達。
也就是說,即使能填補當地的空白,但是這家超高成本運營的醫院,能靠誰買單呢?

2023年,萬州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93元,當地人均收入水平難以支撐如此高昂的醫療成本。
2019年,北京全域醫療集團總裁程政對證券日報的記者曾表示過,“大城市裡優質的醫療資源太多了,怎麼能為基層的老百姓做好服務,才應該是我們的著力點。”
話雖然說得很好聽,但如今看來,似乎當地老百姓並不買賬。

更扎心的是,2020年開診的重慶全域腫瘤醫院,2021年全域醫療就撤資了。
和醫院“分手”了之後,全域醫療的日子也沒好到哪裡去。
2022年4月,全域醫療及法定代表人程政被強制執行1442萬餘元,結果過了半年多,全域醫療等又被強制執行5543萬元,等於這一年到頭的都在打官司了。

對於全域醫療和重慶全域腫瘤醫院來說,不管是誰切割誰,一個不爭的現實都是,資金鍊發生斷裂了。
根據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出具的民事裁定書,目前重慶全域腫瘤醫院賬面負債總額5.19億元。


當初的自信滿滿和豪言壯志,如今早已變成了“負債累累”的現實。
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的倒下早有端倪,早在2024年10月的時候,醫院的公眾號就釋出了一篇推文“健康管理中心暫停體檢服務”,稱“10月27日以後本院健康管理中心將停止服務”。
同樣在這一年的10月,醫院還被通報了多起醫保基金違規處罰的記錄,涉及過度檢查、超標準收費、重複收費等。


圖源:萬州網路廣播電視臺網站
可見,為了扭轉經營困境,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竟然還打起了醫保基金的主意,這與當時建立的初心可謂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雖說另外一個投資方,即持股比例為74.63%的重慶厚捷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在醫藥流通領域有點成績,但如此重資產運營,顯然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當地的經濟技術開發集團也參與了持股,但要真掏錢的時候,也只不過是個熱心的“吃瓜群眾”罷了。

說到底,不管是從企業戰略、擴充套件策略還是位置選址來看,院方和投資人都未能充分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和財務的可持續性發展,小馬拉大車,最終導致企業陷入泥潭無法自拔。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一大批醫院倒下:
負債、虧損、欠薪、破產
實際上,重慶全域腫瘤醫院的破產只是當下醫院倒閉潮的一個縮影。
2024年,與醫院相關的拍賣專案達92件,破產倒閉的醫院數量在不斷增加,其中還不乏公立醫院。
始建於2009年,是梅州市市直公立綜合性二級醫院的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被曝出已全面停診,此前,該院還拖欠了員工10個月的工資。

誰也不相信,這樣的“鐵飯碗”,竟然也會失業。
實際上,從去年10月開始,網路上就曝出了多起醫護人員集體討薪事件,不管是基層鄉鎮衛生院,還是綜合三甲醫院,都無法倖免。
醫院目前的困境,其實和重慶全域腫瘤醫院差不多,大部分是源於前些年的盲目擴張和粗放經營。

舉債擴建導致後續運營成本增加,但是患者資源有限,就導致了醫院的經濟壓力增大,而且在後疫情時代,疫情時期緊缺的醫務人員到現在屬於人力資源配置過剩,裁員又不好裁,又進一步導致了人力成本的增加。
只不過,優勝劣汰的法則也同樣適用在醫院的賽道上,沒有競爭力、有收費亂象的民營醫院被淘汰,對患者來說也是件好事。
同時也這會倒逼大批醫院特別是民營醫院思考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存活,以給到患者更好的服務質量和診療技術。
雖然倒閉潮為醫療行業帶來了很多挑戰,但是也為這個行業的升級與變革提供了契機,透過各方的努力和積極應對,醫療行業一定能實現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為人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醫療服務。
最後還是有一句話要說,大家還是要健健康康的,少生病多鍛鍊身體,先有健康的身體,才有力氣賺錢。
對此,您怎麼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