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影視產業觀察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千百年來,蘇州園林一直是詩意江南的代表,它們承載著情感與記憶,更帶有濃厚的文化與歷史價值。然而,在蘇州園林多已成為文化遺產和公共旅遊產品的現代社會,它們身上的鮮活與靈動受到許多侵襲。如今,何處才能尋到“活”的園林?在紀錄電影《小園林》中,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紀錄電影《小園林》著重描繪了蘇州金石藝術家蔡廷輝、蘇派建築設計師王惠康和蘇州古玩收藏家紀建平三戶人家各自建造私家園林的故事,不僅再現了蘇州園林的煙火氣息與詩情畫意,也深刻展現出改革開放以來,蘇州多個普通市民在小富起來之後,自覺為蘇州建設“百園之城”做出的貢獻與努力。
《小園林》是中國電影史上首部描繪蘇州園林的院線電影,曾入圍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第十五屆澳門國際電影節、第二十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等多個電影節展,自去年在院線上映後,該片於3月6日在愛奇藝、優酷上線播出。

鮮活靈動
園林裡的人間煙火
假山石、古亭臺,奇花異草,營造佈局,方寸得天然。揚名海內外的蘇州園林溯源於春秋,發展於晉唐,繁榮於兩宋,全盛於明清,構築精緻、意境深邃。但當下,眾多著名的蘇州園林都已成為文化遺產和公共旅遊產品,它們如同只可遠觀的美麗標本,反而是不少規模小、知名度不高的私家“小園林”,更具溫暖鮮活的煙火氣息。
紀錄電影《小園林》便在創作視角上獨闢蹊徑,將鏡頭對準蘇州金石藝術家蔡廷輝、蘇派建築設計師王惠康和蘇州古玩收藏家紀建平三個家庭各自建造的私宅園林,用質樸輕盈的鏡頭語言,記錄他們打造園林的過程,以及他們最平凡溫暖、煙火氣十足的生活日常。影片放大了“園林”之外,獨屬於“家”的溫馨一面,讓觀眾得以產生置身其中的體驗感和情感上的深刻共情,並且能夠最直觀地感知到園林的生動與鮮活。

王家的兒子與兒媳,在王家園林裡的嘉樹堂中拍攝婚紗照。豐收的秋季,兩人的愛情也開花結果,歡聲笑語和喜慶的氛圍,將園林裝點的更加活潑靈動。蔡家的醉石居中,果樹上瑩潤的果實也已綴滿枝頭。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坐在露臺上,一邊吃著果子品著茶,一邊欣賞夜晚柔和的月色。紀建平與妻子在冬季的園林中一同賞雪拍照,書寫著幸福生活的真切模樣。新年之際,三戶人家還會在各自的園林之中歡度春節,跟家人一起寫福字、包餃子、拜祖先、放煙花,將園林小築中的每一處都染上熱烈的年味。
相較於濃墨重彩、極盡華麗地展現園林之中的亭臺樓閣與花草景色,紀錄電影《小園林》更致力於在清淨幽婉和鳥語花香中,尋找平凡細小但飽含溫度的人間煙火,讓觀眾在園林建築中,看到生活的動人色彩。而園林也正是透過與人的連線,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彰顯出它強大的生命力與力量感。

出品人倪祥保表示,“現在我們一般所說的蘇州園林已經不是私家的了,它裡面沒有人住,沒有充滿煙火氣的生活。而我們給你們呈現的這些小園林,它們可能沒那麼漂亮,但它們是鮮活的,它們和那些有名的園林的標準是不一樣的。這是我們的一個很重要的創作概念,也是我們創作的原始想法。”

傳承革新
園林裡的現實冷暖
作為一部以“園林”為主題的紀錄電影,《小園林》不同於以往同類型作品大多聚焦於對園林圖景的呈現,而是重點著墨在背後不同的造園故事、造園理念,以及由此牽引出的家族情懷、家庭關係、代際傳承等各種現實問題。
70多歲的金石篆刻家蔡廷輝擁有一顆不停創作的心,他痴迷於造園,他先後造就了四座花園。那座以他和他父親名字命名的金石篆刻藝術館,更是會按照博物館的國際慣例,免費對外開放。在影片當中,不難看出蔡廷輝對園林的執著與熱愛,但他的女兒卻認為父親的身體健康、現實生活的穩定比造園更重要。女兒仍擔心未來養不起又無法賣父親親手造就的園子,父女之間真實的家庭矛盾被鏡頭記錄、呈現,園林的傳承問題也在此時顯露端倪。

紀建平精通鑑賞,親手打造出寧靜愜意的“道勤小築”,女婿在他的指導下,以對標故宮畫冊的水準,努力完成家中藏品的拍攝,但對於園林的發展與建造,青年人有著自己新的思考。王惠康也在不遺餘力地推動著園林營造事業,為了讓海外留學14年歸國的兒子繼續學習建築學,他特意在自家園林中舉辦了拜師宴,望其能夠中西合璧,將園林文化延續發揚下去。只不過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融合,也需要在無措和迷茫的試探中,慢慢成型。
在《小園林》中,老一輩藝術創作者對家庭的珍重和對藝術的堅持被書寫的淋漓盡致。與此同時,在社會的快速變化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之間的矛盾與張力,個人夢想與家庭責任、傳統與創新之間的複雜關係,情感的延續、代際的鴻溝等現實問題,也都透過這些造園故事得以呈現,並引發人們進一步的深度思考與共鳴。

不僅如此,《小園林》還透過三個家庭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陸續開發建造私家園林的故事,以小見大地反映出時代變革給中國社會和普通民眾帶來的影響與變化。80年代的改革開放大力推動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使得像蔡家、王家和紀家等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家庭,開始建造屬於自己的小園林。蔡家的“泉石小築”,王家的“嘉樹堂”以及紀家的“道勤小築”,不只是他們詩意的棲居之所,同時還免費對外開放,供市民和遊客參觀遊覽,一舉成為新的人文景點。時代變革發展的歷史潮流在這一座座小園林裡留下了鮮明的印記,而這些私家園林的構築,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居生態環境的發展和園林藝術的傳承,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四季更迭
園林裡的人文詩意
古往今來,蘇州園林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傑出代表和璀璨瑰寶,以其精巧的佈局、雅緻的景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情懷,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紀錄電影《小園林》中的三處私宅園林,雖不及諸多著名園林那般華麗精緻,但是園中的山石草木、亭臺水榭、鳥語花香,與恬淡安然的生活細節,竟形成了意外和諧的景象,在景與情的交相輝映下,展露出獨特的美學意境,散發著別樣的詩意與韻味。
《小園林》以四季輪迴的剪輯方式,串聯起了園林中變換前行的四時之景與四季人生。初春時節,小園林中萬物復甦,新栽種的桂花、茶梅和杜鵑,以及常綠常新的庭院屋頂,都在訴說著春日的清新蓬勃。紀家勤道小築迎來了一批園林愛好者,一行人與紀建平說說笑笑,一覽其中的別緻景象。盛夏的園林更加枝繁葉茂,潺潺流水與吱吱蟬鳴演奏著專屬於夏季的動聽旋律,蔡廷輝也日漸繁忙,開始為金石篆刻藝術館的新一輪翻修四處奔走。

碩果累累、圓月當空的深秋,王家在自家園林裡舉辦戲曲演唱活動,蔡家人則圍坐在一起飲茶賞月、談笑風生。大雪皚皚、冷冽素潔的寒冬,三戶人家又忙忙碌碌準備年夜飯,一齊走向新的一年。情景交融,四季更迭的姿態,以及三戶人家的怡然與閒適,都在園林之中盡顯美好。
導演周洪波在談及幕後創作時提到,“我們特別害怕片子流於形式,為了挖掘來自自然和生活的美,我們採取了一種比較中庸的方式。我們去拍四季的花開,拍院子裡一顆爛掉的木瓜,拍下雪時素顏的園林——未經雕琢的東西才可以和生活產生很好的流動性。”

正如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張同道教授所評價的:“《小園林》把中國人文的優雅傳統、中國偉大的文明在生活中復活。” 《小園林》不僅是對蘇州私家園林的記錄與讚美,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如何傳承與發展的深刻思考。它提醒我們,園林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活著的文化,是我們可以觸控、感受並傳承的生活藝術。不妨前往愛奇藝或優酷搜尋《小園林》,去一探究竟吧!
— THE END —
作者 | 王雪寧
主編 | 彭侃
執行主編 | 劉翠翠
排版 | 齊偉月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