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時此刻的北京朝陽站)
今天是我們團隊春節前最後一天工作,我大概問了幾個小夥伴基本上都搶到了回家的票,感覺上不是太困難。我是1月初一直出差到中旬回到北京的,開始沒有買到票,就候補了23、24號兩天的票,搶到哪個算哪個。大概過了三天我想起來再看的時候,兩天的都搶到了,猶豫了幾天,主要是安排好了後面行程,把24號的票退掉了。
今天下午的高鐵到晚上到瀋陽,有朋友來接我一起吃飯聊天,每年都這個時間在瀋陽見,格外親切。接下來的幾天就是出差的行程安排,約了不少朋友吃吃喝喝聊聊天。在北京朝陽站到時候,並沒有春運的感覺,我一年到頭都在出差奔波,感受很明確,就是日常北京南站的感受吧,也許後面幾天才是交通壓力大的時刻?
為什麼今年過年看不到返鄉潮了?有人說,今年的高鐵票是幾年來最容易搶的一次。往年排隊的高速公路,人擠人的高鐵站、汽車站,還有一票難求的飛機票,今年都好像沒那麼多人了。什麼原因呢?我在網上搜了下看看大家怎麼說的:
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人們不用出去大城市打工了?還是大城市居者有其屋,年輕人把父母接過來過年了?真相是,返鄉潮並沒有消失,而是提前了。口罩後這幾年,全國性的返鄉潮一年比一年早,而今年是格外的早。你現在去農村或者小縣城看看,離過年還有很多天,但這裡已經停滿了小汽車、摩托車,成群的中壯年男性聚在一起打牌,就在往年是絕對看不到的。
有網友覺得不可思議,他說國慶節回老家的時候,竟然看到了很多以前過年時候才能看到的人,還有人在網上留言,35歲沒工作了,你們卷吧,我決定提前回家過年了。是的,今年有相當一部分卷不動的中年人也選擇提前回家過年。我還刷到一個影片,未婚青年過年返鄉,因為睡到上午十點多被家人罵,果斷買票回到大城市的出租屋,這樣就不用被催婚,被問收入,被拿出來比較了。
中國人為什麼想回家過年?原因包括傳統的習俗,包括家人的牽絆,包括朋友的相聚等等,但這些都還有一個前提,你要有個體面的工作和收入,這年才能過得舒心。為什麼今年看不到返鄉潮,或者返鄉潮提前了?
GDP增速5%,失業率下降1%,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在增長。但一到過年,大家回家相互一對賬,今年掙了多少錢,錢好不好掙,工作好不好做,甚至有沒有找到工作?經濟最真實的底色就露出來。
從幾個維度看,首先是房地產。建築工人是農民工群體的主力,而龐大數量的農民工又是過年返鄉的主力人群。2024年全國住宅新開工面積5億3660萬平方米,下降23%點。這是什麼概念呢?相當於五個人就有一個人沒活幹,而在大城市沒活幹,多待一天都是成本,還不如早點回家。另外再來看看製造業,產業工人也是過年返鄉的主力人群,但是產能過剩疊加需求不足,很多產業訂單衰減的速度非常快。我所在的廣州很多化妝品廠、皮具廠倒閉的速度讓人無法想象,老闆都不傻,廠裡接不到訂單,還不如讓員工放假早點回去過年(無薪)。
我們再看看消費,今年北上廣深的消費資料很奇怪,一線城市的社零消費增速比二線城市還慢,原因也在這裡,一線城市吸收的外來人口更多,包括城市白領、靈活就業者、農民工等等,而這部分群體反而成為就業收縮最先被擠掉的水分。現實很殘酷,大城市你找不到工作,那就留不下,只能回老家。最後我覺得過年沒有返鄉潮問題還不算太大,可如果過完年沒有出現反工潮,那才是大事,我們拭目以待。(以上內容來自堵錢眼的申公豹)
返鄉潮不是消失了,而是大家因為各種原因,節奏不一樣了,拉長了時間,消化了或者說消化了大部分集中返鄉的壓力,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永遠變化,都是體驗,都是經歷。祝大家春節假期吃好喝好休息好,尤其是要少喝酒,酒無論多少,都是對身體的傷害;多睡覺,沒什麼事情比睡覺更重要。
個人看好大健康方向,我們團隊在幾年前就成立了單獨的團隊在做大健康這個事情,感興趣的我們一起長跑,可以關注這裡:營養品情報,最新趨勢資料案例都在,還有大量的對接資源。我因看見大健康產業重構的時代到來而心潮澎湃。
也在研究出海,對海外市場感興趣的朋友推薦大家關注下出海產業筆記,我後面的很多實地考察的感受經驗可能也會分享到這裡……
廣播找人:
做中國產業的觀察者參與者見證者
深扎產業深耕自己,2025我們一起遠行

(上面是我們HR負責人的微信掃碼直接聊)
推薦看看:
實名推薦
2024更多時間在大健康這邊,可能是自己年紀到了,很關注很看好大健康抗衰變美變年輕的產業發展,掃碼關注我們一起
掃碼進群

我個人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