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早年日記(1985——1986)(二)

11月10日  星期日  晴
  今收到李澤厚來信,評論第11期《讀書》之文。
  何新兄:
  大作拜讀,可惜原作未讀,只能就君文談談了。
  此文神采飛揚,文辭漂亮,出我意料。非常同意所說“中國青年沒有玩世不恭的權力”。如果用過去說過的話,即我們還沒有資格和條件搞“現代派”。因此我也就並不擔心此派將有何巨大作用和影響,聊備一格,未嘗不可,倒可作為歷史現象看。當然,如過分吹捧,作為榜樣,我是不贊成的。不知討論會上情況如何?
  電話仍要安裝,主要是經費問題,鄙人並不闊,還是得靠所裡解決。前已答應,但現在沒錢。
  週六去海南,下旬可返,搬家當在年底之前,期望暇日一敘。
  來前請先函告,以便等候。匆匆,祝
  好!
李澤厚十一、八(1985年)
  李雲:“我們還沒有資格和條件搞‘現代派’。因此我也就並不擔心此派將有何巨大作用和影響,聊備一格,未嘗不可,倒可作為歷史現象看。”
  妙論!李見識高人一籌,非儕輩可及也。佩服!
  他家裝電話問題,明天當找小馬再催一下電話局。一百來元安裝費,又何足掛齒?
11月11日  星期一  晴
  收到人民大學高放教授信。
  【關於文化學問題(高放)】
  何新同志:
  今天從理論資訊報上讀到介紹你的事蹟後,很為感佩!你正在從事研究和創立的文化學,也是我近幾年來一直在考慮的一個問題。
  我認為在社會制度中,經、政、文鼎足三分,經濟學早有建樹,惟獨文化學至今尚付闕如。1980年我在寫《社會主義的過去、現在、未來》一書時,在經、政制度之外還想寫一節“社會主義文化制度”的探討,可是有人向我提出:這個概念前人就未用過。
  其實,我們的教育制度、出版制度等等豈不組成文化制度嗎?最近我在選編一本《新興科學輯覽》,已約稿一百多篇,唯“文化學”一直約不到作者。希望你能抽空寫一篇,哪怕是初步的構思也可先獻給讀者。好在只要三千字左右即可,望你在百忙中能夠應允。先介紹一些國外的動態,再提出你的看法,可能更好。能開幾本有關參考書更好。寫好直寄本市張自忠路3號人大宿舍我收。祝
  取得更大成就!
高放敬上  11/10
  高是前輩,話說的太客氣,不好意思。
【附註】高放(1927—2018),福州人。著名學者、政治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著有《高放文集》等。
11月12日  星期二  晴,暖
  人民日報理論部張書林今來約稿(理論部),約我為理論版撰寫一關於李澤厚書《中國古代思想史論》的評論,雲是李本人的建議。
  慨然諾之,投桃報李,應然之事也。
11月13日  星期二  晴,暖
  奔忙一天,為兒子看病,所幸已燒退了。
  明早須回以下電話:
  1.胡辦邱秘書
  2.嚴某(政治學所)
  3.胡靜(三聯)
  4.楊潤時(院辦)
11月14日  星期四  晴,暖
  上午去辦公室,打一系列電話。
  下午收到于光遠辦公室工作人員胡敬萍信,邀參加他們的每週茶話會。
  沒有熟人,不想去。
  晚悅石來電話,告鄧林、李文漢等邀明天去東方美術學會開會。
  亦辭之。
  百忙不如一閒好,百閒不如自由好。
  【今日奇聞,有人捉到雙頭蛇】
  10月29日,河南太康縣朱品食品店職工鄭明士捉到一條雙頭蛇。這條蛇全長七寸,身呈青色花紋,頭粗1.5釐米,尾粗如細線繩。單尾,雙頭。兩顆頭大小相同,活動自如。爬行時,左邊的頭常疊在右邊的頭上。鄭明士捉到雙頭蛇後,每天用肉和雞蛋餵養。雙頭蛇生長良好。
  而且無獨有偶:
  【雙頭蟒蛇】
  美國佛羅里達州首府邁阿密市動物園新添了一條世界罕見的雙頭蟒蛇。這條才兩個月的幼蟒見到老鼠就歡騰起來,立即昂起雙頭,兩嘴齊張各捉一隻吞食。(摘自《世界知識畫報》第十期)
  有趣。古之楚人孫叔敖幼年嘗斬兩頭蛇。
11月15日  星期五  晴
  一早張書林即來電。
  上午去前海17號《文藝研究》送稿。
  中午順道轉後海訪栗憲亭。他已離開《美術》雜誌,現在“中國美術報”。中午於栗家吃炸醬麵後歸。
  【關於日神的短文】
  何新:中國古巖畫中的日神和酒神(生殖神)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將藝術分成日神與酒神兩大型別。日神是莊嚴之神,而酒神是放蕩之神。這兩種神,中國古代都有。
  酒神相當於春神,就是古書中所記載和民間風俗中所祭祀的社神、田神、高母(媒)之神——即生殖神。古代民俗中每年春季的社日、春神、迎春賽會,就是古風俗中向生殖神祈求豐年而舉行的盛年大祭典,也是男女情會,“奔者不禁”的“放蕩節日”。
  但另一方面,許多證據表明,中國上古時代還曾廣泛存在過崇拜太陽神、以太陽神為最高天神之原始宗教。(詳說可參看拙著《諸神的起源》一書)。
  (此文系應美術報栗君之約而寫)
11月16日  星期六  晴  寒
  上午撰評李澤厚書《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之稿。
  《文匯報》又來電話要我的簡歷。但我一直沒給。原因是我的簡歷,會令人感到很離奇荒謬。
  大學沒畢業,但是當過大學教員——事實如此,不好意思。
  【何新簡歷】
  1949年9月生於浙江溫州平陽(今蒼南)。
  1957年入北京香山慈佑院小學。
  1968年初中畢業赴黑龍江友誼農場參加軍墾兵團。
  1977年考入黑龍江大慶(大專)師範,旋退學回到北京。
  1980年應聘任中央財金學院漢語教師。
  1981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至今。
  主要著譯作有《諸神的起源》、《培根隨筆集》等多種及各類學術論文數十萬字。
11月17日  星期日  晴
  昨晚家中停電多時。
  中午戢克非自哈爾濱來,共餐鴻賓樓,克非邀在他的刊物《學習與探索》討論文化學。
  下午去王府井書店,購新書15冊。
11月18日  星期一  晴
  下午張書林電話又催稿。答再修改一下即可寄去。
  【《世界文學》(81/5)】
  關於修辭的三種手段,勞·坡林《詩的聲音與意義》中說:
  “什麼是象徵?比喻和象徵相互滲透,有時很難分辨。
  但是一般說,意象意味著它說什麼就是什麼。比喻意味著它並非它所說的。象徵則意味著它所要說的並非是它所說的(某種東西的內涵大於其本身)。”
  例如:
  那條狗在打滾——意象
  那個狗東西在亂叫——比喻
  老狗不玩新把戲——象徵
  An olddog cannot learn new tricks.
11月19日  星期二  晴
  昨夜睡(11時)至2、3時,忽覺驟冷、骨節劇痛,腹部脹堵欲嘔。起試體溫,近38度。服止痛退熱片後復睡下,大汗淋漓至晨。
  今日白天周身倦怠痛。午食少許麵條,下午腹部劇痛,嘔吐——非感冒,蓋食物中毒也,應以絕食待之。
  乃多喝水。下午體溫微降,37度3左右。
11月20日  星期三  晴
  今日病稍痊,去辦公室。
  此次社科院職稱評定,研究生院人事處言我調入時間短,研究生院是新單位編制緊,我之助理研究員職稱屬於上次(1984)遺留未決問題,仍應由原單位近代史所解決。乃給近代史所長餘繩武寫一信。
  繩武所長:
  關於我評助理研究員職稱問題,1984年近代史所學術委員會評議後即因我工作發生調動而被擱置,至今未決。這個問題院裡多位領導同志都曾過問,梅益秘書長也有批示。目前社科院又開始職稱評定。我昨天請示有關方面,人事部門認為我的職稱仍應作為上次遺留問題由近代史所解決。特報告,是否妥當,請示。
  敬禮
何新  85年11月20日
  【附註】餘繩武(1926——2009),揚州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1月21日  星期四  晴
  上午自然科學史所博士生陳恆六來訪。
  我談了近日所思考的幾個觀點:
  (1)德國古典哲學,以思辨形而上學為本,在某種意義上是對近代英法經驗主義的反動。
  (2)中國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理性專制主義。
  西方哲學演進的軌跡大致如下:
  本體論→神本論→認識論→人性論→語言論
  下午讀Y(政治學所)關於政改文。讀後給Y信:
  (1)所謂公子接班不足憂。
  可憂者:
  a.公子接班後形成代代的世襲罔替,
  b.衙內輩(不良少年)的政治接班,
  (2)改良吏制可借鑑歷史上的文官制度:
  a選聘制,
  b考成問責制,
  c監察制,
  d迴避制
  不正之風反映了吏制的腐敗。
  (3)滿清八旗制度,公子可為惡少,但不能為官吏,所以賈寶玉作為貴公子,尚需為考功名而吃板子(滿清八旗子弟也可以領錢糧,但不能任官)。
  以迴避制度、彈劾制度、丁憂制度等限制官吏,建立現代新文官制度有必要性。
11月22日  星期五  昨夜,小雨夾雪。晨陰,薄霧
  擬撰文:《詩經》中的愛人為什麼常被水隔開?(提綱)
  ——用文化人類學材料解釋古典文學
  (1)詩例:
  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認為是文化人類學所說的族外性關係,族內兩性隔離制度。舊說為族外婚,其實是個錯誤術語,沒有婚姻制度的時代,性關係不能稱為什麼“婚”。
  婚姻制度起源前——族內性禁忌,兩性隔離,優勢選擇規律服從倫理規律。
  於是而有禁忌禮的起源——“男女授受不親”。
11月23日  星期六  晴
  上午去院裡。
  下午見孫耕夫副秘書長、人事局張永春,關於此次學術職稱評定事。
  做人貴有三自:自信——自尊——自強。
11月24日  星期日  晴
  下午拜訪梅益秘書長。就上次職稱事寫一報告。告誡改脾氣,少得罪人。
  晚應約訪蘇某(馬列所長)。
  我談到馬克思有四個重要手稿:
  1、德意志意識形態手稿,2、巴黎手稿1844,3、經濟學手稿1857,4、人類學及歷史手稿1879—1882。
  中國人對後三個瞭解及研究甚少。所以中國人瞭解的並不是完整、全面的馬克思,而是《反杜林論》和《聯共黨史》所解釋的馬克思主義。這種舊意識形態的核心圍繞三大主題——階級鬥爭,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
  現在黨已宣佈放棄階級鬥爭。新生資產階級(老闆,企業家,資本家)作為新的社會力量也正在經濟中崛起。暴力革命只能導致暴力迴圈。舊的意識形態已經不能應對當代以及未來激烈變革的日益複雜化的社會與世界。意識形態的改變不可避免。
  蘇氏一向以開明而知名,但聞我說似仍感震驚。
11月25日  星期一  晴
  下午秘書長辦公室來電話告,梅益秘書長已將我的報告批轉近代史所長餘繩武。
  據王焱告,本期《讀書》出版後,反響甚大。
11月26日  星期二  晴
  上午去院辦找楊潤石,見到秘書長的批文。
  “繩武同志:
  關於何新的助研職稱問題,我已提出我的意見,你想必看過,這件事迄今未能解決我感到意外,是否請你促成一下,以結果告我。
  梅益二十五日。”
  孫耕夫副秘書長也有批示:
  繩武同志,請你們查查他上次登記過的表格,以便按梅益同志批示,請有關同志落實照辦。
  孫耕夫,11月25日
11月27日  星期三  晴
  中午蘇氏來電話,欲邀我到所裡去講一講,婉拒之。
  這類理論問題太敏感。
  收到政治所Y氏的來信。
  何新同志:
  來信收到。回家後找您的電話號碼怎麼也找不到,打了幾次電話到研究生院辦公室,知道了編輯部電話,但編輯部均無人接,只能寫信給您了。
  去年年底開始,我國已開始起草國家公務員法,正式名稱大概是國家行政工作人員法,我參加過討論,起草這方面的法律,無非是為了解決大家都感到的那些混亂,包括您提出的許多問題。當然有的靠這一法律還解決不了問題,您最好要儘快把文章寫出來,您的文章是很有影響力的。
  最近我實在太忙,重慶召開地方政權建設討論會,我也不能去。《首腦論》一書寫了25萬字。在寫這封信前剛剛完稿。明天上午出版社來人到政治學所取稿子。(因為出版社要在年底發稿,12月1日交稿。)
  下月20日前,我還要為光明日報出版社編一本書。然後再為一個人寫的40餘萬字的書稿做修改審讀事。
  歡迎您來社會科學院這邊時,順便來政治學所或我家裡,談話比寫文章要容易。
  您能這麼快寫涉及這麼廣闊領域,而且發表後都有影響的文章,確實很不簡單。等著讀您的《諸神的起源》,《藝術現象的符號文化分析》和《古禮新探》等書。聽到您這些書名,我覺得許多讀者都會有興趣。
  另寄一份《西方文官制度介紹》影印稿,是根據一次文官制度研究班講課整理的,順祝健安。
11月27日
  此信是對我21日信的回覆。
11月28日  星期四  晴
  邱秘書告知胡辦新的電話:396321
  下午意外地接到一來信。
  何新同志:
  您好!冒昧地給您寫信,望能諒解。
  從《理論資訊報》上讀到介紹您的文章,欽佩之極。
  但我今天寫信並不是想在學問上麻煩您,而只是想知道一個問題:您是不是我的小學同學?因為我在象鼻子中坑小學(現名春雨小學)讀書時有個同班同學叫何新,而且還是同桌。
  報紙上的照片不大清楚,但確實有點像。當然這很可能只是我的想像,那樣的話您就不必回信了。如果您確是象小63年的畢業生,那麼請您在百忙中給我寫個條子,滿足一下我的好奇心和虛榮心,行嗎?謝謝!
  我是北大法律系國際法專業博士研究生,我的通訊處是:建外光華里29樓432號,電話,592341(傳呼)
  打擾了,再一次道歉並致謝!
  梅小侃,85,11,24
  梅是象鼻子中坑小學同學,其父是主持1947年東京大審判的中國大法官梅汝璈。
  少年時代,我乃一頑劣少年,因過於頑劣,所以被老師安排坐在梅同桌,以便監督我。
  梅當年乃優秀模範學生,待人冷若冰霜,除了上課幾乎沒有交集。
11月29日  星期五  晴
  上午梅小侃來。回憶一些少年往事,令人噴飯。
  梅益同志辦公室來電話,問我調動文學所工作事已落實否。
  人民大學學生會來人邀請,邀下週二去作一次演講。允之。
  《文藝研究》吳方來電話談修改事,約他下週一來。
11月30日  星期六  晴
  收到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
  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新探索
  ——讀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何新
  新的中國古代思想史是較為難寫的。不僅由於材料的浩瀚,而且由於許多材料的熟知性,更由於圍繞著這種熟知的材料已有過那樣多千篇一律基本雷同的議論。使得初入這個領域的人甚至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已被前人探索窮盡的領域,後來者將很難在此找到別開生面的待開拓空間了。
  但是,繼《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之後,我們看到李澤厚又推出了他的新著《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聯絡他的其他幾部專著——《批判哲學的批判》、《美的歷程》,他的哲學似乎正在組成一個令人饒有興味的思想環。在這部新著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在中國古代思想史領域中獨闢蹊徑的一條新的探索軌跡。
  這本書中可注意的東西很多。但是這裡只要提出兩點。第一點是著作本書的主旨。李澤厚在後記中說: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流行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要求徹底打碎傳統,全盤輸入西方文化以改造民族。另一種意見希望在打碎中有所儲存和繼承。
  李澤厚的這本書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針對這場爭論而作出的回答。他著眼的既不是繁瑣的材料考據,也不是為了論證某種先驗的理論框架而剪裁和評定歷史。他的目的是要探索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試圖“科學地把握和描述這一現象”,以解答中國文明這個獨特的歷史之謎——一個“世罕其匹、如此巨大的時空實體”,何以能如此長久地生存延續到今日。
  在本書的寫法上,作者突破了舊式那種僵化的教條主義二分法的框架。他沒有去辯析孔子、孟子、老子或禪學的哲學本體是物還是心,以便據此簡單地貼上一個“進步的”或“反動的”標籤。相反,他所著眼的是這些思想形態所曾生存的活生生的歷史空間,那種“文化場”——“作為理性凝聚和積澱的倫理、審美遺產”。而對於這種遺產的評價,他清楚地意識到這裡可能常常會發生“歷史主義與倫理主義的二律背反”。所以在面對每個具體人物,每一種具體的思想遺產,他都努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態度,而力避簡單化和教化主義。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本書何以會對一些似乎已有“定”論的人物和問題,提出一種與前人截然不同的見解和評價。例如對於孟子的“存心養性集義致氣”的學說,前人多以為這是唯心主義的本體論而一棍子打死。但李書則指出,在孟子的這種學說中,高揚了作為道德人格主體的獨立精神。它構成古代中華民族特別是知識分子的人格理想。“這種理想和道德人格並不是宗教性的精神,而是具有神美性灼灼光華的現實品格”。“孟子由於強調自律,從而極大地突出了個體的人格價值及其所負的道德責任和歷史使命。”這種精神後來發展成為古代儒學中所謂“內聖之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的重要精神遺產。對孟子的這種評價,可謂獨標卓識。在經過十年動亂,我們民族正面臨著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讀來頗有振聾發聵之感。
  除此之外,李澤厚對莊禪哲學中“瞬間永恆”審美狀態的深刻分析,以宋明理學與康德哲學的主體價值觀所作的結構比較,邊讀邊思,其議論之新穎和對於人們思考的啟發性,都令人歎為觀止。
  黑格爾曾經說過:智慧之神的貓頭鷹只有在文明的暮色中才開始起飛。一百多年了,古老的東方文明一直處在與另一種異質的文明——西方文化的衝突和相互作用之中。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現代化事業,就其意義之偉大來說,也許可以預測,終將導致一種既不同於古典傳統,但也絕不同於近現代西方文明的新文明的產生。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由於時代的紛擾,鬥爭的尖銳,現實任務的緊迫,使民族幾乎沒有時間和條件沉下來反思自身的歷史和文化。而現在,歷史終於給我們創造了這樣做的文化氛圍和條件。“認識你自己”——歷史正在這樣要求我們。毫無疑義,李澤厚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在這一方向上邁出了重要的、引人深思的一步。所以,這本書值得推薦給學術界和青年朋友認真讀一讀。
  【附錄】
“學術界的一個奇人”
記中國社會科學院何新
  《理論資訊報》2015年11月出版
  記者郭琰
  何新是當今中國社會科學界的一位奇人,許多讀過他的論文的人,都以為何新是一位根底深厚的老先生,其實他只有35歲。
  以著述之快而論,自1980年以來,他幾乎每年都有20萬字左右的論文發表問世。而令人不可思議的,則是他所涉及的領域之廣——從史學、經學、訓詁學、中西哲學史、邏輯學、進化分類學、學、佛學直到寫小說和文藝評論。有的好心人曾對他的“博”提出異議或告誡。但他們不知道,他在凡所涉獵的各個學科中,都絕非浮泛,而是時有創見。
  錢學森同志在全國思維科學討論會的致詞中,曾引述何新的一篇論文(《新華文摘》第9期),而在一封信中,則稱讚他的“歷史概念集合”思想是“一個創造”,稱他所構建的一種概念樹為“何新樹”。
  錢鍾書先生說何新的考據訓詁“時發新諦,益智開竅”。古文字專家張頷老先生認為何新考證《周禮》中的諸“胥”是先秦“儒”的前身,為“發千古之復”,“極有可能”。
  在即將出版的兩篇論文中,何新對考古材料和文獻史料作了新的解釋,論證中國上古曾廣泛存在崇拜太陽神的一神教。在另一篇論文中,則採用符號和結構層次分析的方法,重新考釋了人所熟知的一組古代神話,其結論之新穎,令一些審稿專家感到驚異,並受到他們的好評。(文章將刊於《文學遺產》)。
  他所譯的《培根論人生》,以譯筆優美而風行於青年讀者中,自1982年出版以來,已重印多次,發行近百萬冊。他不久前寫的一篇當代文藝評論,還未刊出,已在知情者中反響轟然。有人說他的觀點很可能成為文學界今年“冬天的話題”(見《讀書》第11期)。
  他還嘗試寫過兩、三篇小說,處女作曾在《醜小鴨》雜誌上評得頭獎。劉再復毫不掩諱地多次稱他為“奇才”。而頗有幽默感的劉心武則說有必要取出何新的腦漿作化驗,看看一個人的頭腦怎麼能吸收這麼多東西。
  據出版界的朋友說,何新今年一年就完成了三本書,約50萬字。其中有一本名叫《諸神的起源》,是透過中國神話透視中國文化的專著。出版後料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重視和不同反響。另外一本是《藝術現象的符號——結構——文化分析》,觀點也十分新穎。還有一本新譯的《培根隨筆集》,明年初就可與讀者見面。
  不久以前,記者對他作了一次採訪。
  問:何新,你認為你最專長的學科是什麼?
  答:無。
  問:你為什麼不走古人所說的專而深的道路,卻跨涉這麼大的學科範圍?
  答:博未必不可以深。關鍵在於駕馭的能力。現代條件下從事廣義的文化學研究,不能不要求人具有多學科、綜合系統化的知識結構。
  問:你明年準備搞什麼問題?
  答:計劃寫三本書。1.《辯證法理論的起源和歷史》。試圖澄清對“辯證法”這個古希臘名詞,自黑格爾以來就一直存在的許多誤解。但這主要還是一部關於邏輯哲學和認識論的書。
  2.《古禮新探》,試圖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重新認識和解釋中國古代的一些禮儀和宗教風俗。
  3.《現代文明中的兩性價值觀》,探討近年來傳統道德系統在現代化新潮下受到的衝擊和價值觀念的革新問題。這實際也是一個文化學的問題。
  問:你在學術上的目標是什麼?
  答:在當代的文化和歷史條件下,儘可能廣而深地批判吸收科學與哲學的一切發展成就,探索中國傳統文化的真相和底蘊,衝擊和革新思想和學術中一切過時了的舊觀念。
  問:你認為自己將是哲學家、歷史學家或作家嗎?
  答:不,什麼都不是!我的興趣在目前國內還沒有建立的一種學科——文化學上。
  問:你的治學方法是什麼?
  答:改一副古人的對聯吧,就是:“博涉百家,斷以已意。糠粃陳跡,立新斯言。”
  擬題《現代文明中的兩性價值觀》提綱:
  一.愛的研究
  (1)愛情的本質
  (2)愛情的個性特徵與自由權利
  (3)愛情之心理
  (4)理智與愛
  (5)愛情的社會意義
  二、婚姻研究
  (1)婚姻並非愛情的必然結果
  (2)婚姻本質
  (3)婚姻的歷史學
  (4)婚姻形態的多樣性
  (5)離婚
  三、兩性倫理
  (1)貞操問題
  (2)情變與婚外戀
  (3)愛情、友誼、婚姻關係
  (4)性與人權
  (5)性與人格
12月1日  星期日  晴
  《書林》美麗的肖小姐來約稿。諾之。
  讀童書業《春秋史》。
  傅斯年曾謂,中國歷史初期有東夷、西戎之別,詩人所謂東人與西人之爭。六朝以後則為南北之爭,南蠻與北狄之爭。
  春秋時期的社會動盪:
  東方,城市工、商富豪集團的興起。(齊、魯)
  西部畜牧及土地貴族集團的強大(秦、楚)。
  兩種經濟力量相角逐也。
12月2日  星期一  晴
  上午去院部。
  趙復三(副院長)約談,示其幾個批語,對近作評價好。
  下午影印及整理舊稿。
  吳方來取“先鋒藝術”稿。
  晚去再復家,他說歡迎我調來文學所。
  談甚歡。未提《讀書》評論事。
12月3日  星期二  晴
  下午去人民大學講演。
  座無虛席。教室周邊及室外皆站滿,坐間不少年長者似教師。
  但以冷靜心態觀之,培根所謂“劇場幻象”也。
  【附註】培根《新工具》雲:“擾亂人心的幻象有四種。為了分別起見,我給這些幻象取了名字.稱第一種為‘種族幻象’,第二種為‘洞穴幻象’,第三種為‘市場幻象’,第四種為‘劇場幻象’。”“一切流行的體系都不過是許多舞臺上的戲劇,根據一種不真實的佈景方式來表現它們自己所創造的世界罷了。”
12月4日  星期三  雪

  上午去研究生院辦調轉工作之人事手續。
  下午去院部。順道過人文公司,購臺版書數冊,區區十餘冊,竟用去數百元。
  但書籍裝幀漂亮乃勝過大陸圖書多矣。
12月5日  星期四  晴  大寒
  天冷讀書。
  讀《語言文字的資訊處理》:
  “資訊科學——(Informationscience)是在資訊理論、控制論、計算機技術、仿生學、人工智慧和系統工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邊緣交叉性學科。研究資訊的性質,研究機器、生物和人類關於資訊的獲取、存聹、轉換、傳輸、加工、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規律。”
  讀知識出版社(1982)《猿猴社會》。
  所可注意者:珍妮·里克特記述了“雷猴的世襲等級差別”。
  日本雷猴。社會群體中存在一個在取食上有等級、且世襲的社會組織,在婚姻上亦如此。動物社會有階層、等級、領袖。動物亦會用工具。
  西田利貞《釣棒紀略——黑猩猩工具考察》:
  選擇木枝,加工,使之成為釣食白蟻的釣棒。(非洲猩猩)
  按:多種高等動物均具有製作一次性工具的能力,但不能製做“制工具的工具”。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符號與文化。人類發明了符號系統,建立了資訊儲存與溝通的系統,並且構造了一個人工環境的系統(文化與社會)。
12月6日  星期五  晴,寒
  下午又去院部人文公司,選購港臺書六冊,130元,書價高於大陸十倍(附註:當時大陸一本書才幾毛錢)。真懷疑香港臺灣人讀得起書?
  讀黑格爾《宗教哲學》,如同《精神現象學》一樣,此書基本屬於完全不可能看懂的天書。
12月7日  星期六  晴,寒
  讀書。
  【關於價值哲學】
  價值哲學創始於洛採。他建立了不同於經濟學中使用價值、交換價值的第三種價值——人文價值。這一概念的意義在於他指示了物件對於人的關係,對於人的意義。
  價值,即存在者(事物,物件)對於人的意義。
  有意思的是,在非經濟學意義中,漢語的“價值”與“意義”兩個詞似乎可重合:
  有意義=有價值
  意義大=價值大
  意義小=價值小
  無用即無意義即無價值
  有用即有意義即有價值
  布倫坦諾認為:性感、情慾也是出於價值的直覺,屬於人的無意識,下意識。
12月8日  星期日  晴
  讀書。
  讀《民族學研究》第五輯“摩爾根群婚概念的再認識”。(作者蔡俊俊)
  須注意的新觀點:
  摩爾根關於人類歷史上存在過所謂“血緣婚姻”和“血緣家庭”這樣一個階段的假設是不成立的。
  他據以論定血緣婚姻、血緣家庭的夏威夷親屬制的前氏族性,已被後來的考察證明是不實之詞。(W.H.R.Rives,Kinshlpandsocial organization)
  摩爾根把家庭與親屬關係混同起來。他關於五種家庭的理論完全過時了。(所謂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
  群婚時代沒有婚姻和家庭。家庭的根本意義只是兩點:(1)性關係,(2)供養義務。
  (群婚即自由性交的時代。後來有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多夫一妻制。)
12月9日  星期一  晴寒
  近日重讀《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令我震撼而恐懼,魔鬼一樣晦澀而深刻的文筆和幻夢。
  欽佩但不喜歡。他與托爾斯泰都有精神自虐的強烈傾向。但是托爾斯泰俯伏於上帝之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則蹂躪上帝。
12月10日  星期二  晴
  上午到辦公室後,院辦公廳轉告胡辦邱秘書來電話。(396321)
  中午去《文研》編輯部看清樣。
  下午去文學出版社。
12月11日  星期三  晴
  昨夜12時後,楊潤時兄忽來一電,一通電話談多時。
  楊特為告知以下資訊,他雲:最近院領導及一些很高位的大領導某某某某都較關注何新言論。望謹慎言行,危言危行,少得罪人,以待徵用。
  我一震一笑,答曰:老弟我本一散漫之人,平生無進取之志,所一直追求只是一種自由快意感性的生活方式。
  讀書與思考是我之天性愛好,非獵功名之具。對我而言,學術是思維遊戲。
  對介入政治毫無興趣。天性難改,以後也不可能改變。改了就不是何新也。
  楊遂無語,責我不聽說。我亦無語。
 【附註】楊潤時,時任社科院辦公廳主任,副秘書長。
12月12日  星期四  晴
  近日對《楚辭九歌》有超越性發現,九歌順序,恰為五行方點陣圖:
九歌十神五方圖
  以五行方位為序:東→北→西→南→中
  《九歌》中的十神(五男五女),具有一種相當整齊有序的內在結構,它暗合於先秦流行於中原地區的陰陽五行及五方十神學說,所以其來源可能是戰國末季流行於齊國的東、南、西、北、中五方十神系統。
五行五帝圖
  因此,傳統認為《九歌》中的十神與中原的諸神系統關係不大,是楚國所特有的觀點,是不對的。
  《九歌》名九,卻有十一篇,其原因即在:“九”在九歌名字中並非數詞。
  九字通,或是其借字。,以柴酒祭天神也。故九歌乃祭天之歌,實際上是“十位天神之祭祀歌”。(其涵義與《管子》、《禮記月令》,暗合。)
  九歌,也可排列為九宮圖,而解釋為“九天十神之歌”的略語。
九宮十神
12月13日  星期五  晴
  終日讀書。
  【關於鑿齒問題。】
  近期《讀書》(第8期)有一很短之文,略謂:
  《唐書·南蠻列傳》:“又有烏武獠,地多癉毒;中者不能飲藥,故自鑿齒。”
  《文獻通考》卷228引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亦有此文。
  “這大概跟入社的‘考驗’有關。”鑿齒是古代少年成年典禮上行之,成年即成為公社的正式成員了。《管子·小問》:“昔者吳幹戰,未齔者不得入軍門;國子摘其齒,遂入,為幹國多。”未成年者不得參軍,幹國宗室少年自行毀齒,冒充成年,在幹越對吳國的戰鬥中,打敗吳國,幹國國子的軍功最多。鑿齒亦考驗少年的勇敢及對痛苦的耐力,能透過此考驗,便成為正式成員。
  及後,隨著醫療知識的發展,主要是針灸的普及,預先鑿齒以防中了瘴毒及箭毒時牙關緊閉,不利灌藥施救的措施就沒有必要,鑿齒之習便逐漸廢除。
  鑿齒習廢除之後,人們心目中仍有一段時期以有犬齒及門牙為不美,於是有“黑齒之國”,人們把牙齒染黑,看去仍如打掉了一樣。越南有些人在三十年代還有染黑牙齒的習慣,現在幾乎沒有了。
  鑿齒的習慣,還影響到語言,清代錢大昕說“古無輕唇音”,例如風,非,冰,鳳,帆等字,都開口重讀如馮、鵬等音。番禺縣虎門有個島洲,當地人硬是把它讀作“蒲洲”。因廣州佛山一帶,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都發現有鑿齒的風俗。所以從語音上,也可考見鑿齒的習慣;因去掉門牙或犬齒,說話漏風,無法讀出輕唇音。而古代的讀音,有時會保留到現在。(黃鴻光)
  ——日本列島古代有黑齒國。黑齒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習俗,南洋多之,此文或可備一說。今日湖南福建仍有咀嚼檳榔之風俗,或雲亦可以染齒為黑。又凌純聲亦嘗有論及之。
12月14日  星期六  晴
  上午應約去人民出版社,沈昌文談三聯擬編當代文化學叢書事。
  沈提出如下一考慮名單:
  主編:金克木副主編,沈昌文,劉再復
  編委:李澤厚楊希枚劉志琴董秀玉何新龐樸嚴某包某
  我答我可考慮參加。
  中午去《文藝研究》看三校。
  下午與三聯趙、苑共進晚餐,鴻賓樓。
  苑(本書責編)說,《諸神》一書,出版社曾送外面請人審稿,史學家頗有不同意見。主要是反對你說的太陽神崇拜是上古宗教主題,有人認為標新立異,前所未聞,甚至有人認為是聳人聽聞。
  我說我必須感謝你們的堅持。但是此論顛撲不破,此書未來必為經典。
12月15日  星期日  晴
  晚飯後去胡繩家拜訪。
  談職稱及調動事,雲安排我去文學所是喬公的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