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港灣
(微信ID: bcbaynews)
週一(3月3日)清晨,大溫附近迎來了10天之內的第二次地震,不少大溫和大維多利亞地區的居民從睡夢中被搖醒。
這也是2月21日以來,大溫人第三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地震帶來的驚嚇和不安。
十幾天之內三連震,這會不會是超級大地震的前兆?


2月21日下午,卑詩沿海地區發生4.8級地震,大溫多個城市有感
週一加拿大地震局最初報告稱,地震震級為4.8級,隨後調整為4.1級。震中位於維多利亞東北約44公里、溫哥華東南約75公里處。
截至目前沒有報告任何損失,也沒有發生海嘯的風險。
美國地質調查局將震級定為4.5級。

維多利亞作家讓·佩特考(Jean Paetkau)在X平臺發文稱,這是她在當地經歷過的最強地震。
她說,“我直接跳進了床和書架之間的空間,手還在發抖。現在正和孩子們一起坐在樓上堅固的木桌旁。”

在列治文、溫哥華、北溫、高貴林港和素裡等,都有人表示感到地震。
據列治文的華人居民稱,感到房屋有明顯搖動,有數下搖動由弱而強,然後由強而弱,維持約5至10秒。感覺較上月那次地震的時間更長,但最強一次搖動則不如上次猛烈。
溫哥華市議員彼得·邁茲納(Peter Meiszner)在X平臺上發文稱,地震導致他位於市中心的公寓大樓發生震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地震是繼2月21日在Sechelt發生的4.8級地震後,相同區域發生的第二次有感地震。
很多大溫居民擔心,這會不會是“大地震(Big One)”即將來臨的前兆?

接連地震不同尋常
據溫哥華太陽報報道,維多利亞大學研究地震及海嘯的副教授倫納德(Lucinda Leonard)表示,“過去這10多天內我感受到的這兩次地震,是我在這裡感受過的最強烈的震動。”
據報道,倫納德在維多利亞已生活了超過23年。
她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兩次有感地震是很不尋常的。

據她所知,上一次發生類似的地震“群發”現象,還是是在1990年代末期。
但考慮到該地區的地理位置,倫納德說,連續發生地震並不意外。
同一地區為何接連地震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地震學家艾莉森·伯德(Alison Bird)在接受環球郵報採訪時表示,地震之間並沒有關聯,看起來在相同地區發生的地震可能只是巧合。

伯德稱,這些地震發在同一板塊上,但其實並沒有那麼接近。震源深度也有所不同,它們不是在同一個斷層上發生的,只是偶然地接連發生了。
“大地震”即將來臨?
倫納德表示,週一早上的地震之後,還發生了多起規模較小的餘震,此類餘震通常會在接下來的幾天或幾周內逐漸減弱。
“不幸的是,無法判斷該地區近期是否還會發生更多地震”,她說。

地震示意圖,圖文無關
倫納德表示,當我們談論“大地震”時,指的是每隔幾百年就會發生一次的地震,發生在胡安德富卡板塊和北美板塊之間的裂縫上。
她說,最近發生在大溫地區兩次地震,發生在不同的、較淺的斷層上,深度約為15公里,位於北美板塊的斷層中。
“我們是近年才對這個地區的斷層瞭解多一點,即使是10年前,我們對這些斷層也是所知甚少。”
倫納德表示,週一早上和2月21日發生的這兩次地震,都是“發生在我們不知道、或不知道是否屬於活躍的斷層上”。
這一地區上一次發生大地震是在1700年1月26日。
倫納德強調:“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些壓力的變化會觸發一次大地震。”

加拿大自然資源部地震學家伯德也表示,這幾次地震是大地震前兆的可能性非常低。
伯德稱,前震非常罕見,而且這幾次地震也不是發生主要斷層上。因此,觸發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但它們是一個很好的提醒。
伯德強調:“未來會有超級地震,遺憾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發生。
大地震警鐘
加拿大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警告稱,未來50年內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可能性高達五分之一。

根據溫哥華市政府的估算,如果一場7.2級地震襲擊喬治亞海峽(Strait of Georgia),溫哥華將有1.3萬棟建築受到中等以上程度的損壞,其中6000棟可能倒塌或需拆除。
超過一半的市民可能無家可歸,預計超過4500人受傷,其中1300人可能重傷甚至死亡。
據溫哥華市政府稱,預計受地震衝擊最嚴重的社群包括:
-
West End
-
Downtown
-
Downtown Eastside
-
Strathcona
-
Fairview
-
Mount Pleasant
-
Marpole
這些地區擁有大量老舊磚結構、混凝土和木質建築,其中,中高層公寓最為常見,抗震能力相對較弱。
大溫居民長期為大地震感到恐慌,溫哥華市應急管理局建議大家逐步提升自身的防震能力。

首先應與家人和朋友討論地震風險,然後逐步採取一些小措施,如:
-
準備應急包
-
練習緊急避險技巧
-
加固家中易倒塌物品
應急包物品建議:

“最重要的是,邁出第一步。”

